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引用本文:刘苏,赵会宏,张敏,甘松永,何琪,柳小春,黄景军,王庆,杨宇晴,张海发,石和荣.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19(4):24-30,41.
作者姓名:刘苏  赵会宏  张敏  甘松永  何琪  柳小春  黄景军  王庆  杨宇晴  张海发  石和荣
作者单位: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A030313099);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020208002);2018年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现代渔业发展用途)省级项目(SDYY-2018-04、SDYY-2018-10)
摘    要: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E.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43.22±12.48)g的健康虎龙杂交斑鱼种360尾,随机分为3个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A组)、池塘网箱养殖模式(B组)、流水养殖模式(C组),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B组的存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也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血清溶菌酶含量和超氧化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研究表明:池塘网箱养殖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虎龙杂交斑的生长和消化,工厂化养殖模式则更有利于提高鱼的免疫力。

关 键 词:养殖模式  虎龙杂交斑  生长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