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
引用本文:李爽,李耕,潘玉洲,张力,申旭东,李忠红,郑文军,杨文波,袁立来,姜涛,杨健.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作者姓名:李爽  李耕  潘玉洲  张力  申旭东  李忠红  郑文军  杨文波  袁立来  姜涛  杨健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营口增殖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院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
摘    要:为探讨利用外源锶(Sr)在牙鲆耳石上进行人工标记的可行性以及最适浓度,配制了不同浓度SrCl_2·6H_2O溶液(对照组浓度为0,试验组浓度为8、12、16、20mg/L),再将褐牙鲆幼鱼养于各浓度溶液中,进行20d的浸染试验,之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养殖20d,最后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其耳石Sr标记结果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浸染组鱼耳石上能形成十分明显的红色环带,对照组则无变化。整体上Sr在牙鲆耳石上的沉积量与水体中锶的浓度呈正相关,对8~16mg/L组观察,耳石Sr/Ca的峰值会随浸染浓度增加而增大;但在16~20mg/L组,Sr/Ca的峰值变化不明显。所有试验组幼鱼经恢复养殖后耳石Sr水平均能降到与对照组的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外源Sr标记对褐牙鲆这种海生鱼类而言可行,且符合放流标记技术要求,对褐牙鲆而言最佳暴露浓度应以16mg/L为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