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蕪湖地区二化螟初步观察及其防治
引用本文:潘启英,孙锡良,殷振发.蕪湖地区二化螟初步观察及其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1965(1).
作者姓名:潘启英  孙锡良  殷振发
作者单位:芜湖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潘启英,孙锡良),芜湖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殷振发)
摘    要:二化螟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三化螟。在芜湖地区二化螟多分布于丘陵山区,但圩区因沟塘边的茭白、芦苇、杂草较多,也普遍发生。尤其是近年来我区推广双季稻,以及早、中稻栽培期普遍提早,致使第一代二化螟蛾大都直接飞往本田产卵,有利于螟虫生存活动,不仅当代为害早、中稻,形成较重的枯鞘、枯心;而且增大了以后各代的虫口基数,为害也日趋严重。1964年,据我区各地田间检查,早、中稻枯心率一般为3—5%,特别是“立夏”(5月6日)以前栽秧较早的稻田,枯心率达10%以上。我所在迟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田内剥查,虫伤株率竟分别高达17.9%、19%、44.9%,严重地影响了水稻的增产。过去,由于各地对二化螟缺少系统的研究,同时,它又系杂食性害虫,寄主多、抗逆性强,因而给预测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今后加强二化螟的预测与防治工作,现将作者历年来对芜湖地区二化螟发生为害情况的一些观察和防治工作体会,加以初步整理,供各地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