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三)
引用本文:许艳丽,王丽芳,战丽莉,李文滨.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三)[J].大豆通报,2010(3):18-20.
作者姓名:许艳丽  王丽芳  战丽莉  李文滨
作者单位:许艳丽,Xu Yanli(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81;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30);王丽芳,战丽莉,Wang Lifang,Zhan Lili(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8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李文滨,Li Wenbin(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3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大豆生物学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摘    要:(上接续二) 也有研究认为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大豆8h后,抗病品种Centennial根内有大豆素Ⅰ在线虫头部周围积累,而感病品种Ransom则没有大豆素积累,认为大豆素可能是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一种机制(吴海燕等,2001).乔燕祥等(1999)认为防御酶活性与病原物侵染植物有关.乔燕祥等研究了大豆抗源抗大豆胞囊线虫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变化认为,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源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而感病品种在侵染高峰期POD酶活性降至最低值,并且有一些酶带受损甚至消失.

关 键 词:大豆胞囊线虫病  防御酶活性  POD酶活性  过氧化物酶  大豆素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病原物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