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
引用本文:曹 扬,陈云明,渠 美.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5):113-120.
作者姓名:曹 扬  陈云明  渠 美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088)
摘    要:【目的】研究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为提高该省森林碳汇的管理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4、1999和2004年陕西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方程,估算不同时段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并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不同时段森林的生产力和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结果】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由1994年的15 140.64万t增加到2004年的16 639.32万t,年增长率为0.99%,特别在1999-2004年,年增长率为1.92%。而平均碳密度在1994、1999和2004年3次调查中依次减小,分别为30.74,29.85和28.73t/hm2。对于不同森林类型,以栎类为主要优势树种的阔叶林对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0%以上。天然林为森林碳储量的主体,占同期碳储量的95%以上,但人工林碳储量以年均9.05%的速度增长,明显大于天然林的增幅(0.79%)。陕西省森林总生产力和固碳释氧经济总价值均不断增加,在1994、1999和2004年的3次调查中,总生产力分别为43.88×106,45.31×106和52.24×106 t/年;固碳释氧经济总价值分别为756.20,780.86和900.25亿元。【结论】陕西省森林表现出了明显的碳汇功能,但碳固定能力还不强,碳密度低于我国平均森林碳密度,未来应加强陕西省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实施,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同时对现有森林应通过科学抚育和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森林碳汇能力,使陕西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 键 词:生物量  蓄积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生产力  陕西省
收稿时间:8/7/2012 12:00:00 AM

Dynamic change of carbon storage,production and economic value of carbon capture and oxygen release by forest in Shaanxi Province
CAO Yang,a,CHEN Yun-ming,a,QU Mei.Dynamic change of carbon storage,production and economic value of carbon capture and oxygen release by forest in Sha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 of Agr and,2013,41(5):113-120.
Authors:CAO Yang  a  CHEN Yun-ming  a  QU Mei
Institution:1b(1 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Loess Plateau,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2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
Keywords:forest biomass  stem volume  carbon stock  carbon density  production  Shaanxi Province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