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黄腐酸菌肥与常规肥料配比对西北旱作区马铃薯根系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姓名:李亚杰  罗磊  姚彦红  王娟  李丰先  李城德  边彩燕  董爱云  刘惠霞  马瑞  李德明
作者单位:1.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743000;2.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3000;3.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730020;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10);定西市农科院青年基金(2019YQ07);定西市科技计划(DX2018N01);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17ZD2NA016)
摘    要:为减少肥料用量,同时筛选适合于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绿色增效肥料,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常规复合肥1200kg·hm^-2(T1)、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2)、70%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3)、70%T1+300kg·hm^-2黄腐酸菌肥(T4)和不施肥5种施肥处理,探讨了黄腐酸菌肥对马铃薯根系形态、干物质、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规肥料与黄腐酸菌肥的合理配施能够增强马铃薯的植株长势,改善土壤酶活性,减轻连作带来的病菌侵害程度。T3处理下马铃薯根系各指标表现最好,维持根系活力,且与对照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3、T2与T1、T4及CK处理在70d后马铃薯植株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在110d,T3处理下地下部干物质比T1处理增长了77.2%~96.7%,比CK处理增长220%~273%。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为T3>T2>T4>T1>CK。在T3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均保持较高的稳定性。T1与T4处理下的各项指标值均高于对照处理CK,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各指标表现情况,本研究推荐复合肥与黄腐酸微生物菌剂配施作为底肥的最佳用量为撒可富复合肥840kg·hm^-2+黄腐酸菌肥(有机质≥45%)420kg·hm^-2。

关 键 词:马铃薯  黄腐酸菌肥  根系形态  土壤酶活性  产量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