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ITS和trnL-F序列的具有优良性状蕉类资源的遗传结构分析
引用本文:龙芳,武鹏,邹瑜,何海旺,莫天利,黄相,赵明.基于ITS和trnL-F序列的具有优良性状蕉类资源的遗传结构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2(1).
作者姓名:龙芳  武鹏  邹瑜  何海旺  莫天利  黄相  赵明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GXNSFBA281008,2018GXNSFAA281017,2019GXNSFAA245021,2021GXNSFBA075045);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项目(厅发[2018]39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1-18);广西农科院项目(桂农科2018YT38,桂农科2021JM17,桂农科2021JM78)共同资助。
摘    要:为了构建广西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遗传结构,本研究收集了广西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5大种类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资源,利用PCR技术将这些蕉类资源细胞核DNA的ITS序列及叶绿体DNA的trnL-F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对测序所获得的序列进行STRUCTURE分类、PCoA排序、AMOVA分析、群体遗传分化(FST指数)及基于NJ树和UPGMA树的聚类分析,进一步研究蕉类资源遗传变异分布和遗传变异水平。STRUCTURE结果显示:当K=2时,Delta K出现了最高的峰值,即将个体分为2个类别最合适,大蕉中的多数和野蕉中的少数可归为第一类,所有粉蕉、鸡蕉、香蕉和大多数的野蕉归为第二类。PCoA排序图显示粉蕉虽然个体数量较多,但是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大蕉和野蕉具有较高的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的个体间,方差占总和的63.088%,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大于品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方差分别占总和的27.676%和9.236%。遗传分化非常大(FST>0.25)且P<0.05的群体绝大多数在不同蕉类型之间。NJ树和UPGMA树同样显示不同蕉类型之间的群体遗传距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野蕉存在的历史最久,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在人工杂交育种时,不同蕉之间的交配可能产生更多的具有遗传多样性的后代;具有育种潜力性状的粉蕉分布在遗传关系非常近的一个群体内,今后的资源收集时应该更加注重对某个粉蕉群体的详尽调查以发现更多的可利用性状。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广西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资源的蕴藏状况和遗传潜力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育种学应用奠定基础。

关 键 词:遗传结构  蕉类  ITS序列  TRNL-F序列

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Banana Resources with Excellent Traits based on ITS and trnL-F Sequences
Long Fang,Wu Peng,Zou Yu,He Haiwang,Mo Tianli,Huang Xiang,Zhao Ming.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Banana Resources with Excellent Traits based on ITS and trnL-F Sequences[J].Molecular Plant Breeding,2022(1).
Authors:Long Fang  Wu Peng  Zou Yu  He Haiwang  Mo Tianli  Huang Xiang  Zhao Ming
Institution:(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530007)
Abstract:
Keywords:Genetic structure  Manila classes  ITS sequence  trnL-F sequence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