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植物表皮蜡质合成、运输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李莉,赵米贤,王建华,刘三震,王国英,SCHNABLE S. Patrick.植物表皮蜡质合成、运输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28(7):1-19.
作者姓名:李莉  赵米贤  王建华  刘三震  王国英  SCHNABLE S. Patrick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 植物病理学院, 美国 曼哈顿 66506;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3;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农学院, 美国 埃姆斯 50011
基金项目:海南省科技计划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联合项目(320LH012);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2022ZD040190502,2022ZD040190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2130,31701437);国家现代玉米产业体系(CARS-02-13)
摘    要:为阐明植物蜡质合成/转运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依据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表皮蜡质”和“植物”的中英文为关键词,检索了1974—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125篇,通过整理和归纳,分析以玉米为代表的植物蜡质代谢相关合成,转运及调控网络。结果表明:植物蜡质成分复杂,一般由超长链脂肪酸、烷烃、醛、醇、酮以及萜类和一些小分子次级代谢物组成。且不同植物及同一种植物不同器官蜡质含量及成分均不同。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表皮蜡质合成、运输及调控机理研究相对清楚,植物蜡质前体物质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在脂肪酰-CoA延长酶等多酶体系催化下合成,包括β-酮脂酰-CoA合酶、β-酮脂酰-CoA还原酶、β-羟脂酰-CoA脱水酶和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组成,合成后的VLCFAs通过脱羰基与酰基还原作用进入角质层蜡质合成途径,形成各种蜡质组分。单子叶植物蜡质合成及排列方式与双子叶植物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定差异,如,拟南芥中ABCG32编码的脂质转运蛋白参与莲座叶角质层蜡质的形成,而玉米GLOSSY13、大麦的HvABCG31和水稻的OsABCG31主要是在幼叶表皮蜡质转运过程起作用。目前,玉米中发现的蜡质突变体超过了30多个,相关基因还有待挖掘。

关 键 词:植物表皮蜡质  超长链脂肪酸  合成和运输  转录调控
收稿时间:2022/9/6 0:00:00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mechanisms of plant epidermal wax synthesis, transport and regulation
LI Li,ZHAO Mixian,WANG Jianhu,LIU Sanzhen,WANG Guoying,SCHNABLE S. Patrick.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mechanisms of plant epidermal wax synthesis, transport and regulation[J].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23,28(7):1-19.
Authors:LI Li  ZHAO Mixian  WANG Jianhu  LIU Sanzhen  WANG Guoying  SCHNABLE S Patrick
Institution: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College of Plant Pathology,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Manhattan 66506, USA;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College of Agronomy,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50011, USA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