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引用本文:王进,刘子琦,张国,李渊,李开萍,鲍恩俣.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19(7).
作者姓名:王进  刘子琦  张国  李渊  李开萍  鲍恩俣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    要:【目的】探明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治理植被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花椒、金银花、混交林、砂仁和撂荒地5种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雨季前、中、后对不同样地土壤0~10、10~20和20~30 cm土层进行为期3年的采样监测,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随着植被的恢复,花椒、金银花、混交林和砂仁样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均值较撂荒地分别降低0.61%、7.97%和1.12%;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45%、45.72%、80.81%和1.44%,碱解氮、速效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36%和25.80%。同一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雨季中(7月)雨季后(11月)雨季前(4月)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主要集聚于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养分含量逐渐降低。【结论】不同恢复模式间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均具有改善作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