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种植模式对宁南山区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用本文:陈国峰,姬强,王亚麒,王锐,雷金银,何进勤.种植模式对宁南山区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3(9):59-67.
作者姓名:陈国峰  姬强  王亚麒  王锐  雷金银  何进勤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十四五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项目(NGSB-2021-11-05);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观测监测(NAES091AE18)。
摘    要:探究了施肥量与间作栽培下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问题解决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副区为马铃薯连作、马铃薯 -玉米间作,测定了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间作栽培使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下降了 9.21%~13.60%,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了 7.00%~12.10%、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了 19.42%~32.40%,土壤中 >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DR 0.25)含量显著增加了 9.88%~15.54%。测序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标(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与丰富度指数(Chao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共为 63426个,门水平中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以及酸杆菌门。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模式显著提高了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高肥力水平的土壤环境有助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与有效磷以及 DR 0.25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水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 DR 0.25、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马铃薯间作玉米的土壤养分变化以及土壤环境的变化是驱动土壤细菌组成改变的主要因素,这两者间可能存在复杂反馈调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 -玉米 1∶1间作栽培有助于研究区域土壤结构及肥力改善和微生物区系丰度的提升。

关 键 词:马铃薯  玉米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团聚体
收稿时间:2022/8/26 0:00:00

Impact of planting mode on soil aggregates and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Ningnan mountainous areas
CHEN Guo-feng,JI Qiang,WANG Ya-qi,WANG Rui,LEI Jin-yin,HE Jin-qin.Impact of planting mode on soil aggregates and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Ningnan mountainous areas[J].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s in China,2023(9):59-67.
Authors:CHEN Guo-feng  JI Qiang  WANG Ya-qi  WANG Rui  LEI Jin-yin  HE Jin-qin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壤与肥料》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壤与肥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