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天然次生白桦林蒙古栎林凋落物碳密度的差异
摘    要:在长白山北部、张广才岭西坡,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测试与计算天然次生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Suk.)和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凋落物碳密度。结果表明:20年生白桦林凋落物碳密度为1.049 t·hm~(-2)·a~(-1),42年生白桦林凋落物碳密度为2.477 t·hm~(-2)·a~(-1),相差136.13%;20年生蒙古栎林凋落物碳密度为0.948 t·hm~(-2)·a~(-1),50年生蒙古栎林凋落物碳密度为2.686 t·hm~(-2)·a~(-1),相差183.33%;经方差分析,均相差显著(P0.05),说明林龄是影响碳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2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碳密度的变化,经方差分析均无显著(P0.05),在数量上虽有小的差异,但在理论上没有变化。不同凋落物器官碳密度的平均值,经方差分析相差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叶、枝、皮、果、粪便、虫卵,随着林龄增大排序还会有变化。白桦与蒙古栎林分凋落物碳密度,随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根据凋落物碳密度季节的变化特点,分为3个凋落期,即生长季节凋落期、停止生长凋落期、冬季休眠凋落期,停止生长期凋落量最多,冬季休眠期凋落量最少。


Difference of Litter Carbon Densityi n Natural Secondary Birches-Mongolian Oak Forest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