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屡配不孕的尾根脂积症奶牛外周血浆P_4和17β-E_2水平的变化
引用本文:张彦明.屡配不孕的尾根脂积症奶牛外周血浆P_4和17β-E_2水平的变化[J].中国兽医杂志,1987(3).
作者姓名:张彦明
作者单位:西北农业大学
摘    要: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首次研究了13头屡配不孕的尾根脂积症(adipopexis of tail head,简称ATH)奶牛和14头非尾根脂积症(non-adipopexis of tail head,简称NATH)奶牛外周血浆孕酮(P_4)和17β-雌二醇(17β—E_2)的水平。结果表明:成年母牛在发情周期第5—17天、青年母牛在发情周期第7—17天的血浆P_4水平,在屡配不孕的ATH牛显著或极显著地低于NATH牛(P<0.05或P<0.01至P<0.001);成年母牛在发情周期第3—5天的血浆17β-E_2水平,在屡配不孕的ATH牛显著和极显著地高于NATH牛(P<0.05和P<0.01);成年母牛在发情周期第5—17天的血浆17β—E_2(pg/ml)/P_4(ng/ml)的比值,在屡配不孕的ATH牛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NATH牛(P<0.05或P<0.01至P<0.001)。青年母牛在发情周期第5—11天的血浆17β—E_2/P_4的比值,在屡配不孕的ATH牛较明显地高于NATH牛,到第13—17天,前者显著地高于后者(P<0.025)。根据上述结果,作者认为17β—E_2/P_4比例的失调是导致ATH牛早期胚胎死亡和附植失败,而表现为屡配不孕的重要原因。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