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蚯蚓脂肪及其在抗菌物理屏障中的作用
引用本文:王冲,郑冬梅,冀竣玲,孙振钧.蚯蚓脂肪及其在抗菌物理屏障中的作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4):732-736.
作者姓名:王冲  郑冬梅  冀竣玲  孙振钧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195,30470220),中国高校博士点基金(20020019029)
摘    要: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为实验动物,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细菌浸浴诱导对蚯蚓体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索氏抽提法不能从蚯蚓体腔液中获得脂肪,但是可从蚯蚓的组织中获得脂肪。(2)细菌诱导后,蚯蚓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0.81%(干物质基础),总脂中的脂肪酸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增加的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2.62%,1.58%和1.62%。(3)蚯蚓脂肪的抑菌作用具有选择性,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32cm;其次为绿脓杆菌,抑菌圈直径为0.97cm,但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菌作用;大肠杆菌诱导后,蚯蚓脂肪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增强,但是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减弱。(4)蚯蚓脂肪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5、0.1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菌作用。但在细菌诱导后,蚯蚓脂肪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5、0.1、0.1g·mL-1;(5)蚯蚓的抗菌物理屏障主要是体壁和消化道,而具有抑菌作用的蚯蚓脂肪也主要分布在这些组织中,因此蚯蚓的脂肪代谢在蚯蚓的生态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 键 词:赤子爱胜蚓  细菌诱导  蚯蚓脂肪  抗菌作用  物理屏障
文章编号:1672-2043(2005)04-0732-05
修稿时间:2004年11月23

Earthworm Fat and Its Function as Physical Antibiotic Barrier of Eisenia fetida
WANG Chong,ZHENG Dong-mei,JI Jun-ling,SUN Zhen-Jun.Earthworm Fat and Its Function as Physical Antibiotic Barrier of Eisenia fetida[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J. Agro-Environ. Sci.),2005,24(4):732-736.
Authors:WANG Chong  ZHENG Dong-mei  JI Jun-ling  SUN Zhen-Jun
Abstract:
Keywords:Eisenia fetida  bacterial inducement  fat in earthworm  antibacterial function  physical antibiotic barrier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