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农民贷款难在破题
引用本文:程正军,范迎春,范春生,周立民.农民贷款难在破题[J].农家参谋,2006(8):4-5.
作者姓名:程正军  范迎春  范春生  周立民
摘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然而,金融支农的力度不能令人满意,农民贷款难现象日益突出。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民贷款难是一个综合征。一是金融体制限制了支农力度。从近年来整个金融状况看,信贷资金供应非常充裕,但国家银行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和资金投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随着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许多银行宁愿将资金投向非农产业,而不愿投向农业和农村;农村基层机构的精简,造成一些应该发放的农业贷款没有发放;对基层机构贷款权上“收”多而“放”得少。三是农村信贷资金严重外流。农村金融市场“抽水机”多,“输血机”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中部某省农村仅通过邮政储蓄和四大国有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流失的资金达700亿元。一省如此,全国可想而知。一方面是银行“惜贷”,另一方面是农民对贷款望穿秋水,有着巨大的信贷需求。合法金融机构的贷款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非法金融活动在农村日趋活跃,高利贷、地下钱庄和非法集资乘虚而入。财政支农主要是输血,金融支农是造血。农民贷款难,农村就难发展。商业银行贷款向大城市和大型企业过度集中,削弱了对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的支持。由于农村金融疲软,农业和农村发展资金日益短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影响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后劲。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单纯靠财政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创新产生于实践,经验发源于基层。农民贷款难的矛盾和困惑正在一些地方破题。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