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织纹螺毒性消长及毒素成分分析
引用本文:罗璇,于仁成,王晓杰,李钧,周名江.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织纹螺毒性消长及毒素成分分析[J].水产学报,2008,32(4):636-643.
作者姓名:罗璇  于仁成  王晓杰  李钧  周名江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
摘    要: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分析其毒性,并选择毒性较高的织纹螺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别对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和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采样点的织纹螺主要为半褶织纹螺,且均有阳性样品检出,涵江、同安和霞浦的织纹螺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20%.采自福建三地的织纹螺样品总体毒性较低,毒性最高的样品为7月12日采自霞浦的半褶织纹螺,毒性为16.2 MU·g-1组织(湿重).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含麻痹性贝毒毒素,但是在样品中检测到了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三脱氧河豚毒素(trideoxy TTX).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为4.38μg·g-1组织(湿重),依据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计算得到的毒性与小鼠法测试结果基本相当,说明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是导致织纹螺毒性的主要毒素成分.涵江的阳性样品集中出现在3月份,而同安和霞浦的阳性样品则出现了3月份和6,7月份两个高峰时段,说明织纹螺的毒性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和地域特征.因此,建议福建地区在这两个时段加强对织纹螺毒性的监测.

关 键 词:织纹螺  毒性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质谱联用
收稿时间:2007/10/26 0:00:00
修稿时间:2008/3/10 0:00:00

Toxicity dynamics and toxin composition of Nassarius spp. from Fujian province
LUO Xuan,YU Rencheng,WANG Xiaojie,LI Jun and ZHOU Mingjiang.Toxicity dynamics and toxin composition of Nassarius spp. from Fujian province[J].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2008,32(4):636-643.
Authors:LUO Xuan  YU Rencheng  WANG Xiaojie  LI Jun and ZHOU Mingjiang
Abstract:
Keywords:Nassarius spp    toxicity  TTX  PSP  HPLC  LC-M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