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港东沿海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增殖试验
引用本文:张煜,马志珍,刘永宏,李馥馨.港东沿海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增殖试验[J].海洋水产研究,1982(4).
作者姓名:张煜  马志珍  刘永宏  李馥馨
摘    要:港东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东北麓,属开阔性海区。水深范围在3—6米,沿海底质南部多泥沙,北部为部分软泥、部分软泥杂以砾石。水质贫瘠,含氮量接近于零。浮游植物量及大型藻类数量均少,仅有少量海蒿子、马尾藻和萱藻。干潮线以下,石花菜属优势藻类,可以形成生产规模。1976年5月自东矶正外距岸100米处向北、向东分别延伸300米、100米划定增殖区45亩。1976—1977年在增殖区投乱石600余立方米、树枝束1,158个,并从外地移入亲参14,176头。 1976年3月在实施增殖措施前,在增殖区进行了本底调查,平均每分钟可捕参0.5 头,实施增殖措施后,经过数年生息繁殖,海参资源量已逐渐恢复,并有大幅度的增长,至1980年1月调查,平均每分钟可捕参8头。1981年1月8日试行生产,1小时捕得海参318头,共重59公斤,产量已基本恢复到历史常年水平(1958年前后,一般单船日产量为150—200公斤)。由于加强了繁殖保护工作,增殖区以外海区海参资源也略见增长,因而可以认为加强繁殖保护工作也是恢复资源的有力措施。今后推广海参增殖工作,应注意增殖海区的选择,在半封闭内湾,水质肥沃,浮游植物量高,大型藻类繁生的海区,可能取得更好的增殖效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