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引入我国的长毛型半细毛羊生态学的研究
引用本文:赵有璋,陈维德,汪玺.引入我国的长毛型半细毛羊生态学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3(1).
作者姓名:赵有璋  陈维德  汪玺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摘    要:本文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不同的品种类型羊场引入的林肯、边区来斯特和罗姆尼羊的生态学研究,指出:在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羊群适应性差,繁育效果不理想,表现出明显的种性退化现象;在半湿润的高原气候地区,由于进行精料型饲养,繁育效果比较理想,但成本高,同时在边区来斯特羊的额部出现成簇或成片生长的绒毛,反映了对寒冷气候适应性;在暖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由于饲养管理条件未能及时跟上,引入品种生产力普遍下降,幼年羊生长发育差,繁殖效果不理想,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羊群的主要生产力指标、羊毛品质、繁殖力等均较好地保持了品种的固有特点,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繁育效果。通过研究,作者提出了“总适应能力”新概念,并用总适应能力衡量绵羊品种在被引入地区风土驯化的程度。总适应能力的计算公式是: 总适应能力=繁殖力+生产力+经济效果根据总适应能力的计算,作者对上述四种类型地区羊场的长毛型半细毛羊的风土驯化程度做出了定量的评价。最后,作者还提出在现阶段,在我国发展长毛型半细毛羊地区必须具备的自然生态和饲养管理条件。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