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玉米小斑病菌毒素诱导自交系Mo17凋亡的检测
引用本文: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及增发,戴志刚,王立安.玉米小斑病菌毒素诱导自交系Mo17凋亡的检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4):33-37.
作者姓名:马春红  李秀丽  董文琦  及增发  戴志刚  王立安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河北省植物转基因中心,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植物转基因中心,石家庄 050051;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16;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处,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处,石家庄 050051;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武汉 430064;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16
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2011-G1(3)-07\]、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6DFB02480)、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11301010)、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3396401D)和河北省高层次人才项目(A2010003028)
摘    要:利用提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C,HMC)毒素处理同核异质体Mo17-C和Mo17-N叶片及叶片中的原生质体并进行凋亡检测。叶片凋亡检测采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DNA-ladder,其中HMC毒素质量浓度为250 μg/mL时,诱导12 h后Mo17-C出现的DNA-ladder最明显,而Mo17-N在HMC毒素质量浓度升至300 μg/mL时,诱导12 h后DNA-ladder才最明显。原生质体的凋亡检测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并统计其凋亡率,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产生凋亡小体、环状染色质和染色质边集的现象,且凋亡率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和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对于相同处理,C细胞质的凋亡率显著高于N细胞质,Mo17-C对HMC毒素的敏感性大于Mo17-N。

关 键 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玉米    细胞凋亡    检测
收稿时间:2012/12/6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