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豆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的研究
引用本文:谈宇俊,余子林,刘家琳.大豆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2(4).
作者姓名:谈宇俊  余子林  刘家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谈宇俊,余子林),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刘家琳)
摘    要:大豆锈病的病原菌为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夏孢子萌发温度范围8—36℃,适温范围15—26℃;夏孢子在室温13—24℃条件下能存活61天,室外8.7—29.8℃存活27天,低温5—8℃存活18天。pH2.2—10范围内,pH5—6萌发率最高。夏孢子在直射阳光下,不能萌发,在弱光及黑暗条件下,萌发率高于强光,萌发芽管方向具逆光性。夏孢子入侵大豆在温度17—24℃和饱和湿度下,需7小时以上,而以22—26℃入侵率最高,28℃以上不能入侵。 大豆锈病的流行,在有茵源条件下,与温、湿度有关,在适温范围内,雨量、雨日数起决定作用。在湖北省的流行速率,可按r=0.201 10.664φ公式计算,并以此进行短期测报。年度严重度测报,可用r=a bφ=0.49 0.979φ=0.49 0.009x 0.093y回归方程式预测。 田间喷施25%邻酰胺250倍或75%百菌清750倍可湿性粉剂1—3次,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显著,可大面积推广使用。粉锈灵有内吸作用,残效期达70天以上,耐冲刷、防效高,增产68.15%,是今后防治大豆锈病的理想药剂。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