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华松梢蚧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研究概述
引用本文:郭建勋,高九思,高阳.中华松梢蚧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研究概述[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6):54-56.
作者姓名:郭建勋  高九思  高阳
作者单位:[1]三门峡市涧河管理处,河南三门峡472000 [2]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    要:概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危害症状,描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弄清了中华松梢蚧在三门峡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初龄或2龄无肢若虫在当年生的针叶上越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成虫出现,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末为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若虫进入滞育期,8月下旬1龄固定若虫脱皮进入2龄期,为害至10月中旬逐渐进入越冬期。该虫的雄成虫羽化后短时间内即可交尾后即死亡;其幼虫只为害当年新针叶,以3龄雄若虫出壳后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杂草、松针下及石块下结茧化蛹,中华松针蚧种群数量依次为中层下层上层,中层与上层、下层与上层间的虫量差异达十分显著和显著水平;在水平方向上,东、西、南、北4个方位间的虫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其差异不显著;对糖醋液无趋性,对黄色趋性较强。采用40%杀扑磷1 000-2 000倍超低容量弥雾对中华松梢蚧有较好防治。

关 键 词:中华松梢蚧  松树  形态学  生活史  生活习性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