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在豫中、豫北地区光能利用率及生产潜力比较
引用本文:张黛静,陈倩青,马建辉,王真,宗洁静,杨雪倩,李春喜.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在豫中、豫北地区光能利用率及生产潜力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8(8).
作者姓名:张黛静  陈倩青  马建辉  王真  宗洁静  杨雪倩  李春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以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各设1个典型观测点,进行田间栽培,对比分析其光合特性、光能利用率和生产潜力,以期为豫中和豫北两地区冬春性小麦品种的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主要生育时期,豫北地区小麦旗叶的SPAD值高于豫中地区(冬性品种除外);同一品种在豫中地区的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高于豫北地区,开花期两地区冬性品种(济麦20)最大,弱春性品种最小,不同冬春性类型间差异显著;两地区各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总体上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Pn下降较Gs更加剧烈,而胞间CO_2浓度则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豫中和豫北地区小麦总光能利用率以弱冬性品种最高,两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20.67%和22.76%,光温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40.72%和43.3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