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鲟类线粒体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系统演化分析
引用本文:申欣,田美,孟学平,程汉良,彭永兴,李士虎.鲟类线粒体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系统演化分析[J].水产科学,2012,31(7):413-418.
作者姓名:申欣  田美  孟学平  程汉良  彭永兴  李士虎
作者单位:1. 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2. 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基金,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淮海工学院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鲟形目鱼类9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高度保守,均编码37个基因,长度为16 438bp(达氏鲟)~16 760bp(欧洲鳇)。主编码链的A+T含量为53.3%(密苏里铲鲟)~54.6%(中华鲟和匙吻鲟)。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atp8、cob、cox1、cox3、nad1、nad3、nad4和nad4L)编码氨基酸数目相同,分别为227、55、380、517、261、324、116、460和98个。15个主编码基因的差异位点分析表明,在鲟形目鱼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的研究中,nad5、nad4、cox1和cob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析其不同物种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在9种鲟形目鱼类中,遗传距离最小的是中华鲟与俄罗斯鲟(0.0070),遗传距离最大的是闪光鲟与白鲟(0.1777)。2个科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科内部的遗传距离,因此支持传统的科级分类。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鲟形目鱼类分为2支:鲟科的7个物种和匙吻鲟科的2个物种分属2个类群(BPN=100,BPM=100,BPP=100),这与经典的系统分类观点一致。隶属于鲟属的中华鲟、俄罗斯鲟及闪光鲟与欧洲鳇聚类,支持率非常高(BPN=100,BPM=100,BPP=100),而将同为鲟属的高首鲟和达氏鲟排除在外,从而表明,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将欧洲鳇并入鲟属。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支持鲟科内部的亲缘关系为:{(中华鲟+俄罗斯鲟)+闪光鲟]+欧洲鳇}+(高首鲟+达氏鲟),密苏里铲鲟与它们关系最远。

关 键 词:鲟形目  线粒体基因组  选择压力  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系统演化

Molecular Marker,Genetic Distanc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 Mitochondrial Genomes in Acipenseriformes
SHEN Xin , TIAN Mei , MENG Xue-ping , CHENG Han-liang , PENG Yong-xing , LI Shi-hu.Molecular Marker,Genetic Distanc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 Mitochondrial Genomes in Acipenseriformes[J].Fisheries Science,2012,31(7):413-418.
Authors:SHEN Xin  TIAN Mei  MENG Xue-ping  CHENG Han-liang  PENG Yong-xing  LI Shi-hu
Institution:1( 1.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222005,China;2.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