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文化生态视角下清代以来围场地名景观演变
引用本文:杨冉冉,高梦洋,王洪波,骆文.文化生态视角下清代以来围场地名景观演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8):169-177.
作者姓名:杨冉冉  高梦洋  王洪波  骆文
作者单位: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心;2.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3.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1196);
摘    要:以围场地区清代以来地名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历史文献与现代地名资料,运用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围场早期蒙古语地名体系,含义多体现“万灵萃集,上塞神皋”的良好生态,是游牧为主生产方式的反映。建围时,清王朝为弘扬骑射本领与朴实风气,凸显“满蒙一家”政治理念,充分继承原有蒙语地名,形成七十二围地名体系。清末全面放垦后,围场生产方式由游牧转为农耕,在原有地名基础上形成了农耕色彩鲜明的聚落命名特征,体现了政府、流民、商号及地主等多方力量在围场放垦中的共同参与。这一过程中,政策主导下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围场地名景观不仅是区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证、生态环境变迁的标志,也反映了蒙古族、满族、汉族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与地域特征。随着时代变迁、人口迁移及行政体制调整,不少地名消失,成为当地文化资源的损失。在历史文化日益受重视的当下,应注重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彰显围场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地域特色。

关 键 词:文化生态  围场  地名景观  演变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