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饲料能量源及其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引用本文:刘秋瑀,王伟隆,黄旭雄.不同饲料能量源及其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蛋白质利用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23,30(9):1067-1079.
作者姓名:刘秋瑀  王伟隆  黄旭雄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上海 201306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 2013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E0203900); 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2021-02-08-00-12-F00761)
摘    要:为探究不同饲料能量源及其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的影响, 以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37%, 蛋白能量比为 20.23 mg/kJ 的饲料作为对照组饲料(C), 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提高饲料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调节饲料能量水平, 制作饲料蛋白能量比分别为 19.51 mg/kJ (中碳水化合物组, MC)、18.85 mg/kJ (高碳水化合物组, HC)、19.45 mg/kJ (中脂肪组, ML)和 18.54 mg/kJ (高脂肪组, HL)的 4 组实验饲料, 在淡水养殖条件下投喂初始体重为(0.6±0.02) g 的凡纳滨对虾幼虾 56 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提升饲料脂肪水平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 HL 组凡纳滨对虾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沉积率; 增加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 ML 组、MC 组、HC 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 HL 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但差异不显著(P>0.05), 对虾肌肉总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能量水平提高均显著增高(P>0.05)。ML 组、HL 组、MC 组、HC 组对虾肝胰腺蛋白酶、 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MC 组与 HC 组对虾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ML 组与 HL 组对虾肝胰腺淀粉酶活性较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 在同一蛋白水平下提高饲料脂肪水平会导致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升(P<0.05), 同时 HL 组对虾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提高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同样会提升对虾血清 GPT 活性与 TG 含量 (P<0.05), 但对血清 GOT 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相同蛋白水平下, ML 组与 HL 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MC 组与 HC 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 MDA 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HC 组与 HL 组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 提高饲料脂肪水平能显著提升对虾血清及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 而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提升, 对虾血清 T-AOC 得到提升, 肝胰腺 T-AOC 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 过氧化氢酶(CAT)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P<0.05)。结果表明, 本研究条件下饲料脂肪含量为 9.59%, 蛋白能量比为 18.54 mg/kJ 组凡纳滨对虾表现出最佳生长性能, 相比碳水化合物, 脂肪更适于作为凡纳滨对虾的饲料能量物质。

关 键 词:凡纳滨对虾    脂肪    碳水化合物    蛋白能量比    生长性能    蛋白质利用
收稿时间:2023/6/19 0:00:00
修稿时间:2023/8/7 0:00:00

Effects of dietary energy sources and levels on growth,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protein utilization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LIU Qiuyu,WANG Weilong,HUANG Xuxiong.Effects of dietary energy sources and levels on growth,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protein utilization of Litopenaeus vannamei[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23,30(9):1067-1079.
Authors:LIU Qiuyu  WANG Weilong  HUANG Xuxiong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