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燕麦(Avena spp.)耗水强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燕麦耗水强度的影响因子包括降水量、降雨季节分配、地形、播种期、灌溉、施肥、混播、耕作方式和茬口;在一定范围内,雨养燕麦耗水强度与降水量直线正相关,灌溉燕麦耗水强度与灌溉量直线正相关;我国燕麦耗水强度范围为0.6~5.8mm/d。我国各地燕麦耗水强度动态曲线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燕麦(Avena spp.)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水分利用效率范围依次为5.7~58.4、1.0~21.3和3.4~95.8kg/(mm·hm2)。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耗水系数范围依次为171~1754、470~10000和104~2941。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依次为10.3、21.3和28.2,饲草燕麦生产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远较籽实燕麦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耗水量、需水强度、耗水强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和范围,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不同气候区域和年份紫花苜蓿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不同;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量;在一定范围内耗水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量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和耗水量的范围分别为400~2 250和300~2 250 mm.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刈割茬次及生长发育阶段紫花苜蓿的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不同;需水强度与大气蒸发力成正相关,耗水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成正相关;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耗水强度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强度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的范围分别为3~7和2~7 mm/d;短期极端最高需水强度为14 mm/d.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灌溉量、灌溉模式、施肥量、施肥模式及刈割茬次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建植2年及以上高于建植当年;不同品种差异不显著.在相对正常的田间栽培管理条件下,建植当年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含水量14%)水分利用效率的范围分别为8~12和9~14 kg/(mm·hm2),建植2年及以上者分别为12~25和14~29 kg/(mm·hm2).  相似文献   

4.
利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通过探讨植物篱-作物间作系统的小麦产量表现及其土壤水分利用特性,明确不同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耗水特征及影响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植物篱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和休闲期0~20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较低,基本接近作物有效水分下限(crop lower limit,CLL)。植物篱-作物间作能够起到积蓄降水的作用,但主要体现在耕层0~30 cm土壤,且以小麦/苜蓿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小麦/甘草处理耗水量最高(250.98 mm),裸坡休闲总蒸发量较大(197.30 mm)。裸坡处理棵间蒸发占耗水量的比例高达80%以上,主要表现为土壤蒸发,而小麦/甘草主要表现为作物蒸腾,说明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可一定程度有效降低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增加作物蒸腾量。不同间作系统小麦耗水量与单作耗水量并无差异,但其产量提高了60.00%~83.55%,进而明显提高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灌水和施肥是调控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两大重要技术措施,研究水氮互作对燕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对于优化燕麦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4-2015年连续两个生长季,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定额灌溉和3个施氮(纯N)水平,研究水氮耦合对陇燕3号农田0~150 cm土层耗水量、棵间蒸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个灌溉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270.0 mm (I1)、337.5 mm (I2)和405.0 mm (I3),3个施N水平分别为90 kg/hm2 (N1)、120 kg/hm2 (N2)和150 kg/hm2 (N3)。在全生育期内,棵间蒸发量(E)及E/ET(总蒸散量)的比例表现先降后升趋势,且相同施氮量下,拔节至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灌浆至成熟期则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施氮量下,燕麦耗水量与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却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所有处理中,N3I3产量最高(5466.0~5727.5 kg/hm2),N3I2次之(5428.5~5678.5 kg/hm2),N1I1最小(4504.5~4804.3 kg/hm2),而N3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12.11~12.82 kg/(mm·hm2)],N3I1次之[12.04~12.63 kg/(mm·hm2)],N1I3最小[9.79~10.58 kg/(mm·hm2)]。由此表明,水氮耦合对燕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施氮量150 kg/hm2、灌溉定额337.5 mm是西北绿洲灌区燕麦种植较佳的节水、高产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污水灌溉条件下草坪草耗水规律与灌溉制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污水灌溉是污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三种典型的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为供试草种,以自来水和经过砂过滤和沉淀处理的城市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为灌溉水源,采用地下滴灌和渗灌两种灌水方法,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探讨了污水灌溉条件下草坪草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污水灌溉条件下草坪草耗水量与清水灌溉条件下草坪草耗水量差异不显著;污水灌溉条件下草坪草耗水规律和清水灌溉条件下草坪草耗水规律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区的有关气象资料,初步分析制定了不同降雨年型草坪污水灌溉制度,为北京市城市草坪污水灌溉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提出青海海西地区燕麦生产优化灌溉制度,为当地燕麦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大田试验于2017-2018年在青海省乌兰县金泰牧场开展,2017年无灌溉处理,2018年设置4个灌溉处理,分别为仅开花期灌溉(I1),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溉(I2),在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溉(I3),无灌溉(NI),灌溉处理每次的灌溉量均为50 mm。采用2018年I3处理的数据校准APSIM模型,用2018年其他灌溉处理和2017年的数据验证模型,然后模拟不同降水年型下不同灌溉情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并提出青海海西地区燕麦草地优化灌溉制度。试验结果表明,2018年处理I3的产量和耗水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处理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17年无灌溉处理的干物质高于2018年的处理I2、I1和NI,并且水分利用效率比2018年的4个处理均高。模型校准过程中干物质产量和土壤水分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4 t·hm-2和4.96 mm,4个关键物候期(出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收获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1、3、4和8 d。验证过程中2018年I1、I2和NI干物质产量和土壤储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1.03 t·hm-2和7.13 mm;2017年4个关键物候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为1、1、5和10 d。表明调参之后的“APSIM-燕麦”模拟水分和产量的可靠性较高。利用校准后的模型模拟了10种灌溉情景下燕麦的干物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在2017(降水低于年平均降水量)和2018年(降水高于年平均降水量),情景8(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溉,每次的灌溉量为50 mm)均为最优灌溉方案。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的燕麦人工草地的节水灌溉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两种一年生植物在替代试验中的相互竞争关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用替代试验研究了燕麦(Aneva sativa)和箭舌豌豆(Vicia sativa)在混播中的竞争相互作用。为了攻混播比例对两种植物在混播条件下的行为影响,田间试验设为5个混播总密度和5种混播比例,共了5次。(2)方差分析表明,相对总生物量(RYT)和竞争平衡指数(CBI)对总密度,混播比例和生长时间的反应敏感。总密度对RYT和CBI的影响高度显著,在大多数情况下,混播比例对RYT和CBI的影响不显著。(3)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续时间对RYT和CBI很强的影响,在第1次测定时,RYT值接近1而BI值接近0,这一事实表明,种间无竞争或互惠作用。而在生长旺盛期,种间竞争较为剧烈。(4)本研究结果表明,箭舌豌豆的生长严惩受到燕麦的抑制作用,这说明箭舌豌豆在与燕麦混播时表现为竞争上的弱者。  相似文献   

9.
田间条件下,以3个莜麦(AvenanudaL.)品种(系)为母本同2个燕麦(A.sativaL.)品系配置双列杂交,研究裸粒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将莜麦型和中间类型计为一类(裸型)时,F2代有3裸型:1燕麦型和35裸型:29燕麦型两种分离比例。在3:1比例中,莜麦型和燕麦型均占20%~30%,而35:29中,燕麦型约占45%,莜麦型则在10%以下。两种比例中,中间型的比率相差不大,约为45%~55%。F1代主穗平均裸粒率与F2代裸型及莜麦型植株百分率间呈较高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和0.917。  相似文献   

10.
燕麦间作箭筈豌豆效应对后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对燕麦(Avena sativa L.)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不同间作比例下的产量和氮素营养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对燕麦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箭筈豌豆产草量影响较小:燕麦与箭筈豌豆按3:1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具有明显产量优势(P<0.05),2006和2007年间作燕麦产量分别比单作提高12.2%和16.8%;燕麦植株的含量氮提高了1.6%~6.8%;间作后茬复种燕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连作(P<0.01),其产量是连作燕麦的1.1~1.5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可改善土壤肥力,为后茬作物生产提供养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干旱是限制燕麦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究干旱胁迫对燕麦光合系统的影响,选用青海省推广品种‘青燕1号’为材料,设置4个水分梯度,即正常供水(CK,75%FWC)、轻度胁迫(60%FWC)、中度胁迫(45%FWC)和重度胁迫(30%FWC)。生育期干旱胁迫分为4类,即苗期-拔节期干旱(SJ)、苗期-抽穗期干旱(SH)、苗期-开花期干旱(SF)和苗期-乳熟期干旱(SM),并设置全生育期正常供水作为对照处理(CK)。探讨不同生育期燕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以期为青藏高原燕麦抗旱育种和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 不同胁迫程度整体影响大小为:30%FWC>45%FWC>60%FWC;2) 不同生育时期胁迫整体影响大小为:SM>SF>SH>SJ;3) 胁迫程度与胁迫时期互作(Sd×Sp)对燕麦叶绿素参数影响最为显著。在30%FWC和SM时期时,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到的影响最大,此时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限制,主要表现为PSⅡ反应中心失活,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在60%FWC和SJ时,其受到的影响最小,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 4) 在45%FWC、SH和SF时期,燕麦可通过叶片的气孔导度调节蒸腾作用和碳同化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应干旱胁迫;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受到干旱胁迫时,燕麦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Y(NO)、NPQ、Y(NPQ)和β与CK相比增加了85.52%、65.21%、33.76%和26.60%,FvFm、ΦPSⅡ、ETR、Fm′、FsF0′、qPF0、α和Fv/Fm分别降低了84.86%、75.41%、75.03%、75.00%、70.89%、61.38%、57.73%、57.06%、48.86%、45.61%和38.50%。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添加剂在高寒地区燕麦、玉米青贮中的作用,以无添加剂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复合乳酸菌添加剂(ZLM)和单一乳酸菌添加剂(GN1)对燕麦和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对青贮品质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GN1可显著提高燕麦的粗蛋白质、乳酸、乙酸与乳酸菌含量,分别提升22.75%、7.62%、62.31%、50.00%(P <0.05),对丁酸与酵母菌的含量有显著(P <0.05)的抑制作用;ZLM可显著提高玉米的粗蛋白质、乳酸、乙酸、乳酸菌含量,分别提升14.46%、12.71%、37.67%、95.92%(P <0.05);同时通过青贮的感官评价得出,燕麦添加GN1添加剂的青贮感官评价得分最优,为17分,玉米添加ZLM添加剂的青贮感官评价得分最优,为16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燕麦与油菜、箭筈豌豆、青稞、大麦等作物轮作,研究该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方法】在山丹马场连续 3 年种植燕麦的地块上,设 6 个处理,分别种植箭筈豌豆、燕麦+箭筈豌豆、油菜、青稞、大麦、燕麦,研究不同处理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土壤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轮作较连作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燕麦与豆科轮作的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它与禾本科轮作,其中以燕麦-箭筈豌豆轮作效果最显著,开花期 0~20 cm 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连作分别增加了 55. 92%、 20. 36% 和 51. 47%。轮作也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燕麦→箭筈豌豆处理下增幅最大,0~ 10、10~20 和 20~30cm 土层土壤细菌数量较连作分别增加了 23. 34%、16. 51% 和 38. 92%(P<0. 05); 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 110%、135. 29% 和 150%;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 112. 65%、107. 41% 和 175. 38%。【结论】燕麦与豆科轮作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提高幅度显著大于它与禾本科轮作。 在祁连山区燕麦生产中,燕麦与箭筈豌豆轮作有望修复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探索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麦类作物穗部器官等植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潜力挖掘逐渐得到关注。本研究在成都平原秋播美达、贝勒、莫尼卡、摄政王、泰克和甜燕60等6个品种燕麦,设置遮穗、去颖2个试验处理,比较分析了各品种间穗部特征、穗部光合贡献率、颖片光合贡献率和茎光合物质转移率等差异。结果表明,燕麦穗部器官光合贡献率为28.56%~49.05%,其中甜燕60最高;6个品种燕麦的颖片光合贡献率为11.03%~36.88%,茎光合物质转移率为6.65%~35.81%。燕麦穗部器官对籽实增重表现了较高的光合贡献,当燕麦穗部器官光合受到限制时,燕麦单粒种子重和单穗种子数显著降低,尤其是影响双粒小穗数。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青燕1号’燕麦对不同干旱胁迫方式的响应变化,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和胁迫次数处理,研究燕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燕麦穗长、小穗粒数、单序籽粒重、百粒重和产量下降明显,小穗数、穗粒数有增有减,而空铃数无明显变化;干旱胁迫抑制了器官干物质积累,其中分配比例以茎和根部转移相对较多,穗部较少。从整体水平来看,不同胁迫程度和胁迫次数影响大小表现为:3次、中度和重度胁迫影响较大;不同胁迫时期变化下以苗期-拔节期、孕穗-抽穗期、开花-乳熟期干旱(SM)时期和苗期-拔节期、孕穗-抽穗期干旱(SH)影响最大。不同干旱胁迫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得出,燕麦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单序籽粒重、百粒重、穗长、穗干重、茎干重、根干重、叶干重、穗分配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368~0.922,而茎分配指数、根分配指数、叶分配指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673~-0.299,空铃数与产量为负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为-0.021;通径分析发现,单序籽粒重、百粒重、穗粒数对燕麦产量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稳产高产、适应性强的燕麦新品种(系)提供育种材料,丰富巴中地区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21份燕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株高、叶长、叶片数、拔节数、单株茎数、有效分蘖数、倒二节长、基节长、基节粗和穗长等10个农艺性状指标,并进行了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燕麦材料株高在125.88~192.25cm之间,受穗长影响最大;有效分蘖数是影响燕麦成穗率的主要因素,A10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最高。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供试燕麦材料间变异范围较大,基节长变异系数最高,其次是有效分蘖数和穗长,株高变异系数最低,分别为45.31%、28.18%、21.85%、12.72%;各供试材料间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在2.96~3.04之间。综合表明,21份燕麦种质资源在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巴中地区燕麦的遗传育种和改良工作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和利用条件。  相似文献   

17.
麦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燕麦品种、播量、行距四个因子。每个因子取四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燕麦籽实、秸草、青割草三项产理与各因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自然气候条件下,适时早播是获得料、草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同时要注意选用良种与合理密植,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倒伏是影响燕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与燕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性状并构建评价体系,是开展燕麦抗倒种质鉴定与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通过比较20份不同基因型燕麦根系、茎秆和穗部18个形态性状间的差异性,结合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与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指标,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燕麦抗倒伏评价形态指标体系,为燕麦抗倒伏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不同基因型燕麦材料在同一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形态性状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基因型材料的根、茎和穗部形态性状在两个试验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际倒伏率变异系数平均达81.17%,遗传变异比较丰富,重心高度变异系数最小,仅为7.91%,同一基因型材料的根系、茎秆、穗部性状在两个试验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各形态性状的基因型与试验环境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茎秆强度、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茎长及根体积同燕麦抗倒伏性关系密切,是影响燕麦抗倒伏性的关键指标。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能代表11个形态性状85.082%信息量的关键因子,依据根体积、茎秆基部第1、2节长度、茎秆机械强度及穗鲜重,小...  相似文献   

19.
高寒牧区燕麦丰产栽培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徐长林 《草业科学》2003,20(3):21-24
在甘肃天祝的燕麦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引进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1-3倍,播量为187.5-225.0kg/hm^2比150.0kg/hm^2的抽穗期刈割产量高8.1%-12.8%,混播比单播增产24.82%-35.44%。燕麦覆膜后分蘖增加60%,增产55%;以青干草为目的的适宜播期为5月20日-6月4日,以收种为目的的播期不得迟于5月15日。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适宜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一年两季种植的优良燕麦品种,优化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分别对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第一、二季种植的6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不同品种燕麦在该地区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二季不同燕麦品种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钾(K)以及相对饲草质量(RFQ)的变化范围分别是96.77~121.77cm、8426.38~14287.07kg·hm-2、8.19%~9.29%DM、51.47%~59.90%DM、30.00%~35.83%DM、1.23%~1.87%、117.88~161.41和68.73~97.20cm、4927.07~7082.58kg·hm-2、12.12%~16.34%DM、39.60%~46.61%DM、19.49%~24.26%DM、1.67%~1.94%、206.09~262.64;除第一季燕麦粗蛋白含量外,各评价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第一季中品种太阳神的株高、NDF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