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究混菌固态发酵低次烟叶的最佳条件,考察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对烟叶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影响。以2株产香酵母(YJX、MG)为试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以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烟叶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未经微生物发酵的烟叶及发酵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评吸明确混菌固态发酵对烟叶感官品质的提升水平。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混菌比(YJX∶MG)2∶1、接种量25%、发酵时间24 h,发酵过程中致香物质含量影响因素的主次为混菌比>接种量>发酵温度。运用GC/MS对单菌及混菌发酵获得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共检测出95种挥发性致香成分,包含12种醇类、21种羰基类、8种酸类、15种酯类和内酯类、23种烃类、10种杂环类和6种酚类化合物,混菌发酵烟叶中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单菌发酵和未添加微生物发酵烟叶。混菌发酵能够增加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香气质和香气量得到提升,烟叶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β-环糊精对造纸法再造烟叶保香的影响。【方法】按照常规造纸法工艺流程制备造纸法再造烟叶,并在提取浓缩过程中加入β-环糊精,采用两步同时蒸馏萃取法对提取浓缩液的香气成分进行萃取,GC-MS内标定量检测游离态和结合态香气成分。比较并分析添加β-环糊精前后的游离态和结合态香气量的差异。【结果】添加β-环糊精后,游离态致香成分总量下降,结合态致香成分上升。经8 h萃取后,提取浓缩液萃取出的致香成分总量下降,下降比例为12.75%。这是同时蒸馏萃取8 h后,部分挥发性香气成分与β-环糊精处于络合状态,而未被萃取释放出来。【结论】添加β-环糊精使造纸法再造烟叶的提取浓缩液的致香成分得以缓释保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红大初烤烟叶的最佳陈化时间、温湿度和包装材料等陈化条件。[方法]以大理南涧红大烟叶为对象,研究不同陈化时间对红大烟叶品质和烟叶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并研究不同陈化温度、湿度、包装材料对红大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红大C3F烟叶在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60%~80%,并采用木箱进行包装避光时陈化效果最佳;各部位烤烟最佳陈化时间为上部30个月以上,中部18~30个月,下部约在18个月以内;β-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挥发性醇类、直链脂肪酸及酯、半挥发性酮类、杂环、茄酮等致香成分在36个月的陈化过程中,含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该研究可为卷烟工业的加工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优化再造烟叶干燥工艺条件,降低再造烟叶主流烟气中CO释放量、提高CO/焦油比。【方法】考察了130℃、105℃和自然晾干3种干燥方式对再造烟叶主流烟气、燃烧温度及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1)降低干燥温度,可降低再造烟叶烟气CO/焦油比值及CO释放量;(2)随着干燥温度下降,再造烟叶的最高峰温、平均峰值、抽吸均值、阴燃均值均呈下降趋势,干燥温度对再造烟叶的最高峰温、平均峰值影响显著;(3)干燥温度对再造烟叶燃烧温度分布影响显著,随着干燥温度下降,再造烟叶燃烧温度在150~400℃温度段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401~850℃温度段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在≥850℃温度范围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适当降低干燥温度,可提升再造烟叶产品烟气特性和燃烧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茅台酒致香微生物在烟叶醇化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单因素法,进行烟叶不同部位(上部烟叶,中部烟叶,下部烟叶)、不同温度(30℃,40℃,50℃)和不同发酵时间(10d,15d,20d,25d)的单菌液(枯草芽孢杆菌)和混合菌液(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解淀粉酶芽孢杆菌)发酵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烟叶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的致香成分含量上部烟叶以复合菌处理的较高,中部和下部烟叶以单菌处理的较高;发酵温度控制在30~40℃较为适宜,30℃时复合菌处理烟叶的致香成分含量最高,40℃时单菌处理的最高;发酵时间控制在20~25d较为适宜,20d时以单菌处理的致香成分含量最高,25d时复合菌处理的最高。以茅台酒致香微生物对烟叶进行发酵处理,上部烟叶选择复合菌处理,30℃发酵25d致香成分含量较高;中部和下部烟叶选择单菌,40℃发酵20d致香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生物酶制剂改善再造烟叶内在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再造烟叶的内在品质,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再造烟叶的生产过程中,通过生物酶的作用,增加再造烟叶中的致香成分,对再造烟叶的内在品质具有明显的增香提质、减少刺激和杂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卷烟内在质量,提高烟叶的利用价值,利用松散回潮工序不同回风温度的试验,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与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对常规化学成分,回风温度52℃时的两糖差偏高,钾氯比和糖碱比偏低;回风温度62℃时的氯含量偏高,钾氯比和氮碱比偏低;回风温度57℃时的化学成分更符合优质烟叶的要求;2对中性致香成分,其总量表现为:57℃62℃52℃,一定范围内,香气量越大越有利于表现香气特征。不同回风温度对常规化学成分与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检测干法再造烟叶在制丝工艺过程中化学成分、烟气常规指标、烟气有害成分、致香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变化,考察工艺加工对干法再造烟叶品质的影响,为干法再造烟叶在卷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过松散回潮、加料贮叶、增温增湿、烘丝等处理,干法再造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有所增加,烟碱含量呈下降趋势;总粒相物、焦油、CO及各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危害指数降低了4.52%;工艺加工后大部分致香物质的总量略高于加工前,其中烟草中重要的致香成分巨豆三烯酮、β大马酮、新植二烯、β二氢大马酮、香叶基丙酮等的含量明显增加;再造烟叶感官质量明显提升,甜润感和烟气清晰度得到改善。上述结论表明,工艺加工过程对干法再造烟叶的内在品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干法再造烟叶能很好地适应卷烟制丝线的工艺加工。  相似文献   

9.
不同比例的梗丝和再造烟叶对烟丝致香成分以及烟气化学成分均有影响,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梗丝和再造烟叶考察其影响范围和规律。结果表明,梗丝和再造烟叶的添加对于烟丝致香成分的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再造烟叶的影响大于梗丝;梗丝和再造烟叶的添加对于烟气化学成分的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梗丝和再造烟叶添加比例的提高,烟气化学成分的量出现波动,但总体趋于缓慢下降,这将影响卷烟的感官品质;再造烟叶对加香加料表达效果的正向影响优于梗丝,工业企业可以着重考虑添加再造烟叶相关技术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保障贮叶过程烟叶品质稳定的方法,研究厌氧条件下烟叶贮存过程中烟叶部分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试验模拟了卷烟生产过程的贮叶条件(环境温度28 ~ 30℃,环境相对湿度60%~65%),并为贮叶提供了厌氧环境,贮存72 h(一般卷烟生产活动的极限贮存时间)后检测烟叶中部分对烟叶品质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成分——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等常规化学成分,以及茄酮、β-二氢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等致香成分和部分有机酸含量并与空白样进行对比.[结果]试验表明,厌氧条件下贮叶72 h,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中性致香成分无明显变化,有机酸含量有较显著变化.[结论]厌氧条件有利于贮叶过程中烟草品质稳定.  相似文献   

11.
密集烘烤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提高烟叶烘烤质量,优化烟叶密集烘烤工艺技术,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定色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高定色湿球温度(干球温度升至48℃前将湿球温度升高到39℃并保持稳定;超过48℃,湿球温度稳定在40℃)烤后烟叶经济效益较好,每千克烤后烟叶均价提高0.18~0.42元,耗煤量减少0.01~0.07kg;油分、身份、结构、色度等外观质量改善,嗅香较好;内在化学成分表现为多数样品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加,分别平均增加14.79%和11.99%,总氮、蛋白质、烟碱、淀粉含量减少,糖碱比(多在7.00~10.44)、氮碱比(多在0.60~0.98)更趋于协调;单料烟评吸质量高半个到一个档次,香气量、杂气、刺激性和余味等指标较优。较高定色湿球温度处理提高了中、上部烟叶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和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类降解产物、西柏烷类香气物质含量,以及中部烟叶的棕色化产物含量;下部烟叶以较低定色湿球温度(干球温度升至48℃前将湿球温度升高到38℃并保持稳定;超过48℃,湿球温度稳定在39℃)烤后两糖含量相对较低,化学成分比较协调,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产物含量得到提高。综合分析认为,下部烟叶采用较低定色湿球温度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比较协调,香气物质含量高;中上部烟叶采用较高定色湿球温度烤后烟叶经济效益较好,外观质量好,化学成分协调,评吸档次高,香气物质含量高。  相似文献   

12.
四川五个烟区烤烟挥发性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四川5个烟区烤烟挥发性香气成分特点,利用GC-MS对各烟区烤烟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类分析并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各地香气成分存在差异,烟区被分为三大类:Ⅰ类包括凉山和攀枝花,该类特点是新植二烯和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相对含量较低,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和美拉德反应产物相对含量较高;Ⅱ类包括泸州和宜宾,该类特点是新植二烯和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相对含量较高,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和美拉德反应产物相对含量较低;Ⅲ类包括广元,该类特点是新植二烯相对含量较低,其余成分相对含量较高。不同生态环境下烤烟香气风格可能跟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与其他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有关,通过构建合理的烟叶挥发性香气成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进行烟草种植科学区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烘丝工序在来料水分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不同水分调控模式烘后叶丝香味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方法]分别针对来料水分偏高和水分偏低的情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析比较了容积比调控模式和筒壁温度调控模式下烘后烟丝的挥发性有机酸和关键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并通过感官评吸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2种调控模式均能保证烘后物料含水率符合设计要求,采用筒内容积比的调控模式,烘后烟丝挥发性有机酸和关键致香物质的含量均高于采用筒壁温度的调控模式;针对挥发性有机酸,筒内容积比调控模式下叶丝中的异戊酸、2-甲基丁酸、苯甲酸和苯乙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采用筒壁温度调控模式;针对关键致香物质,筒内容积比调控模式下叶丝中的茄酮、巨豆三烯酮B、巨豆三烯酮D和金合欢基丙酮A的含量明显高于采用筒壁温度调控模式。[结论]研究可为制丝工艺选择合适的对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影响最小的控制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玫瑰花的最佳采摘时期、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方法]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玫瑰花,并对同一时期的玫瑰花进行不同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的处理,分析测定DPPH值和多酚、黄酮、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玫瑰花在发育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多酚、黄酮和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玫瑰花采后在60℃下热风干燥,抗氧化活性较强,而微波干燥处理的多酚、黄酮和氨基酸含量较高;烘箱热风干燥条件下,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玫瑰花的抗氧化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从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活性考虑,玫瑰花适宜采摘时期为初开期;从抗氧化活性考虑,玫瑰花最佳干燥方法为烘箱热风干燥;从保留玫瑰花芳香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考虑,建议采用低温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15.
干制对玫瑰花芳香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花是著名的药用、茶用材料,干制是其广泛采用的加工方式。为阐明玫瑰花朵干制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变化规律,以‘丰花’‘苦水’玫瑰为材料,采用烘箱干制不同时期的玫瑰花朵,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分析花朵烘干后芳香物质的含量情况。结果表明,采用50 ℃干燥条件,各品种开放花朵、花蕾分别需要烘干5.5、12 h达到质量恒定;玫瑰不同时期花朵干制后共检测出21种挥发成分,大蕾期、半开期检测到的挥发成分种类多于小蕾期与盛花期;定量分析干制后玫瑰花朵特征芳香成分,‘丰花’‘苦水’玫瑰中苯甲醇、苯乙醇、香茅醇等分别在大蕾期保存较多,盛花期保留最少。该研究的实施明确了玫瑰干制过程中芳香物质的保留规律,为进一步优化玫瑰干制技术体系,促进玫瑰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烤烟烘烤定色阶段最优的升温方式,优化河南烟区密集烘烤工艺、提高烤烟质量,以中烟100为材料,在烘烤定色阶段设置慢加速升温和分段升温2种升温方式,研究了不同升温方式对烟叶经济性状和耗能成本、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感官评吸质量以及中性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分段升温相比,定色阶段采用慢加速升温的经济效益较好,煤耗降低,上等烟比例增加,均价提高0.15元/kg,产值增加318元/hm2;烤后烟叶油分、色度、挂灰杂色等外观品质指标得到改善;中部烟和上部烟总糖、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0.82、0.33个百分点和0.66、0.22个百分点,烟碱、淀粉含量分别降低0.11、0.09个百分点和0.54、1.03个百分点,化学成分趋于协调;感官评吸整体得分高,香气量增加、刺激性减轻;中部烟叶新植二烯含量、挥发性物质总量分别增加8.20%、5.68%,同时中、上部叶新植二烯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和茄酮含量均增加。而定色阶段采用分段升温,上部烟叶新植二烯含量和挥发性物质总量较高,且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类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总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密集烘烤定色阶段采用慢加速升温方式,即升温速度先慢后快,干球温度分38~40℃、42~46℃、46~50℃、50~54℃等4个阶段,正常烟叶升温速度依次为每4、3、2、1h升温1℃,对烟叶进行烘烤,经济效益和烤后烟叶质量较好,值得在河南烟叶密集烘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美拉德反应的条件,并考察其产物在再造烟叶中的加香效果。[方法]以葡萄糖和脯氨酸为原料,优化美拉德反应的条件,并考察其产物在再造烟叶中的加香效果,并用GC-MS对产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美拉德反应的最优条件:在沸水浴下,反应时间3 h,pH 6,糖氨摩尔比为1∶1,丙二醇占比为30%。在此条件下,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再造烟叶增香效果好。利用气-质联用仪对产物进行GC-MS分析,检测到吡咯类、酮类等化合物,这些物质是卷烟中的重要香气成分。[结论]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再造烟叶加香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气流干燥工序加工强度对烤烟烟叶感官质量的作用特点,寻求气流干燥工序加工烤烟烟叶的适宜条件,以国内外主要烟叶产区的烤烟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评吸法比较了气流干燥工序不同加工强度条件下的烤烟烟叶感官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气流干燥工序低加工强度处理的烤烟烟叶香气风格不变的样品比例最高,达96%,随着工序加工强度的增大,烤烟烟叶香气风格变化的样品比例逐渐升高;香气质、香气量、杂气、浓度、细腻程度、刺激性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先升高后降低,其中,以加工强度2为最高,分别达到49%、25%、72%、18%、62%、23%;劲头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升高,最高达到9%;干燥感和干净程度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降低,最高分别达到13%和35%;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和口感特性各指标变差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升高。在加工强度1~2(工作风温为200~220℃)下,感官质量保持不变和有所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显著大于感官质量变差的烟叶样品比例;在加工强度1~2范围内设置气流干燥工序,有利于保持和改善烤烟烟叶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密集烘烤后期湿度对烤烟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改善烟叶香气品质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在四川省凉山州以云烟85中部叶和上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集烘烤定色后期(47℃~54℃)、干筋前期(54℃~60℃)、干筋后期(60℃~68℃)不同湿度处理对烤后中上部烟叶致香物质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集烘烤后期高湿(T6)能显著提高中部烟叶致香物质总量和新植二烯含量,低湿处理(T1)的大部分致香物质含量较低,但以T3(定色后期低湿度,干筋期高湿度)处理各类致香物质含量最高,且感官评吸质量最佳;在上部叶中,各类致香物质(除新植二烯)和致香物质总量以定色后期和干筋前期低湿,干筋后期高湿(T5)处理最高,评吸质量以T5处理最好,T6处理其次;相关分析表明,大部分评吸指标与各类致香物质之间呈正相关,且不同部位烟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强弱有所不同,中部叶大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要好于上部叶.综合考虑,在试验中,中部叶烘烤后期湿球温度以T3(定色后期36℃~37℃,干筋前期39℃~40℃,干筋后期41℃~42℃)、上部叶以T5(定色后期36℃~37℃,干筋前期37℃~38℃,干筋后期41℃~42℃)处理为最佳,能改善烟叶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改善上部烟叶质量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研究了密集烘烤干筋期不同温湿度对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筋阶段的湿度状况对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当提高干筋后期(60℃以后)湿度能够明显改善上部烟叶的烘烤质量,其中以处理T3(干球温度54~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