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燕沟流域通过坡耕地改梯田、推广抗旱高产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增加化肥投入、大垄沟规范化种植、调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改造了生产要素组合条件,使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粮田生产力发生了较大的跃迁。到2000年,燕沟流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1997年减少了59.1%,粮食平均单产较1997年翻了两番,粮食总产量较1997年提高了33.7%,实现了减地不减产和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抗旱新品种试验与关键水灌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华北高产粮区冬小麦存在大水大肥大播量的问题,选用旱麦莱农9214和莱州3279为试材,高水肥品种济麦19号为对照,经过2年试验推广证明,这2个品种在干旱偏枯年和平水偏丰年灌1-2次关键水,每公顷平均产量7766.25kg,比灌4次水的对照田济麦19号(平均单产6765kg),增产1001.25kg,增产率14.8%;总耗水量平均3585.66m^3/hm^2,水分生产率2.17kg/m^3,耗水系数.462m^3/kg,节省灌溉用炎2752.5m^3/hm^2,节水率68.62%,小麦降耗增收1542-3434.4元/hm^2,实现了节水、高产,低耗、高效农业,达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沟穴播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为了提高旱地冬小麦降水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增产,试验采用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盖沟穴播栽培方法,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较覆膜穴播增产24.23%,较露地条播增产46.11%,显示了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无水浇条件下,进行沟麦套种甘薯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实现了每公顷产粮15t的目标。3年度小春、甘薯(折干)两季平均单产达15600kg/hm^2 ̄19459.95kg/hm^2,比平播小麦-夏甘薯一年两季增产2181.0kg/hm^2 ̄6040.5kg/hm^2,增长16.3% ̄45%;沟麦套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施足肥料;选用抗旱抗病高产的小麦甘薯良种;小麦适期播种,甘薯适当早套,并盖地膜;小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旱地小麦覆膜沟穴播栽培技术在不同生态区域的增产效果,在前两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点试验研究及生产东范。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较覆穴播平均增产16.8%,较露地条播平均增产49.95%,且有明显的集雨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增强玉米抗旱力及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法研究了耐密品种与稀植品种的水分生产率及节水增产,保水增产作用等,结果表明:耐密品种比稀植品种水分生产率高2.32%-12.55%,特旱年份,硅肥可提高水分生产率1.85%-29%,增产1.63%-5.92%,S95,MnSO4分别提高不分生产率1.48%,0.89%,增产1.48%,2.95%,石膏比对照节水-7.57%-21.63%,增产12.58%-44.31%,深松后,表层0-10cm,10-20cm,20-30cm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58.52%,121.59%,89.38%,增产15.83%,有机肥节水14.01%-21.81%,增产12.32%-21.16%,各单项技术采用区或土壤含水量高或水分生产率高,进而达到了抗旱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纸坊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纸坊沟流域多年土地利用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到1999年底,农业、林业、牧业用地面积比例分别为16.9%、34.0%、36.8%。人均基本农田由1975年0.0547hm^2,增到1999年的0.2033hm^2,坡耕地大幅度减少,粮食平均产量也由1975年的561kg/hm^2,增到1999年的2319kg/hm^2,流域林草有效覆盖率达到57.4%,植物种类和数量得到增加。走上了农林牧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旱作小麦—玉米地膜带田节水调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旱作小麦-玉米地膜带田,试验研究表明,这项技术有效地利用了降水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节水保墒作用,水分利用率高,比单作增产20%~80%。而垅种(小麦)沟盖(玉米)种植型式更优于传统的沟种(小麦)垅盖(玉米)型式,在作物共生期相互调水效应为明显,协调平衡了小麦,玉米主要生育阶段对水分的供需矛盾,水分效益显著,前者比后者可提高产量10.2%~23.9%。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田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耕地上,采取人、机结合修建“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法,辅以作物单作套种,覆盖保墒措施,优良品种配制等一系列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坡地生产力,使有限降水充分高效利用。在严重春早气候年份下,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保墒率提高12.5%-14.7%,雨季蓄墒期土壤水分比传统耕作增加24.4 ̄39.4mm,土壤蓄墒率达到45.1% ̄58.7%,比传统耕作法提高29.7% ̄54.7%。作物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997年在内蒙古宁城县选择地理位置不同,无灌溉条件的示范小区,对谷子,玉米和高粱等主要粮 食作物进行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研究和大面积推广,主要粮食作物增产70.53%,实现自然降水生产效率7.84kg/(mm.hm^2)其中1995年-1997年达到10.06kg(mm.hm^2)。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润与湿润区 ,由此而论 ,北京的沙尘暴属于尘暴范畴 ,北京不会形成沙漠区。防治沙尘暴必须采取水、土、植被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对策是 :1 .搞好流域为单元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规划 ,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 ;2 .增加地表植被复盖 ,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 ;3 .减轻土地利用强度 ,恢复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4.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依法建设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设立水土保持为主要职能的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 ,统一协调布署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郁金香和百合是最重要的百合科球根花卉。病害是制约郁金香和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害和病原。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原真菌有镰刀菌、灰霉和炭疽菌;主要病原细菌有萎蔫短小杆菌、果胶杆菌属和迪基氏属软腐细菌;主要病毒有郁金香碎色病毒、百合斑驳病毒、百合无症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RNA病毒。主要植物病原线虫有短体线虫、茎线虫和滑刃线虫。线虫取食伤害郁金香和百合的根、鳞茎和芽,促进病原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的复合侵染;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除侵害郁金香和百合,还作为介体向植物传播烟草脆裂病毒。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线虫,南芥菜花叶病毒、草莓潜隐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等RNA病毒是与郁金香和百合相关的主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也介绍了鉴定这些病原的常规方法和新方法,为建立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原的检测检疫体系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4.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5.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