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39.69±0.25) g]为研究对象,探究由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和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组成的混合微藻替代鱼油对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确定混合微藻替代鱼油的适宜比例。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混合微藻,分别替代0、25%、50%和100%的鱼油,制成4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D1、D2、D3和D4),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呈下降趋势,D1、D2和D3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FE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4组(P<0.05);肝体比(HSI)在D1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合微藻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大菱鲆幼鱼鱼体中C20:4n-6和n-6 PUFA含量显著升高,在D4组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PA、DHA和n-3 PUFA含量随之显著下降,对照组(D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中C20:4n-6和DH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PA和n-3 PUFA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肠道脂肪酶活力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力也是在D3组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1组相比,D3组肠道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力和补体C3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D1组(P<0.05),而肠道中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混合微藻替代50%的鱼油并不会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提高肠道的消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用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3.88%、7.76%、11.64%和15.52%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N_0、N_(3.88)、N_(7.76)、N_(11.64)、N_(15.52))。选取初始体重为(24.60±0.02) g的大菱鲆幼鱼6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养殖周期70d。结果显示:1)各实验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日摄食率(DFI)、肥满度(CF)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藻粉添加量的增加,全鱼及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血清溶菌酶(LZM)、补体蛋白C3、补体蛋白C4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N_(7.76)、N_(7.76)、N_(11.64)、N_(7.7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_0组(P0.05),N_(15.52)组碱性磷酸酶(ALP)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藻粉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N_(7.7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_0组(P0.05);5) N_(7.76)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藻粉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显著低于N0组(P0.05),各藻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6)藻粉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N_(11.64)组达到最小值,显著低于N_0组(P0.05),藻粉组谷丙转氨酶(ALT)活力显著低于N_0组(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52%的鱼粉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替代7.76%可显著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3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D6组(P<0.05);各组间幼鱼血清白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幼鱼血清白介素β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D4~D6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在D5和D6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在D4组显著升高(P<0.05)。血糖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D2组大菱鲆幼鱼48 h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6.4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1%鱼粉时,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细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微藻粉替代鱼油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Pallas 1788)幼鱼生长、体组成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FO),分别用裂壶藻粉(SO)、微绿球藻粉(NO)及两种藻粉的混合物(MO)替代鱼油中的DHA、EPA,不足部分用玉米油补齐,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投喂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重7.35 g±0.03 g)90 d。结果显示,与FO组相比,SO组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NO组和MO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脏体比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大(P0.05);MO组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O组与MO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O组背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藻粉替代鱼油对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分影响显著,肌肉的C16:0和DHA含量与其在饲料中所占的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973,0.967,P0.05),C14:0和C16:1n-7呈极显著正相关(r=1.00,0.996,P0.01),肝的C18:2n-6、n-6 PUFA和DHA/EPA呈显著正相关(r=0.983,0.976,0.977,P0.05),C16:1n-7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992,P0.01);NO组和MO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较FO组显著降低(P0.05),NO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裂壶藻粉可以替代星斑川鲽幼鱼饲料中的鱼油而不对其生长和生理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星斑川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鸡肉粉替代饲料中0%、20%、40%、60%、80%的鱼粉,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2.82±0.08)g的大菱鲆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2尾)分别投喂一种饲料,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以及质量增加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灰分、能量含量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鸡肉粉替代组粗蛋白含量比对照组略微升高,粗脂肪含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组之间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鸡肉粉替代40%鱼粉时,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主要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鸡肉粉替代20%的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发酵鱼溶浆(FSW)替代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蛋白质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正对照组(50%鱼粉),负对照组(30%鱼粉),在负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以2%、4%、6%、8%的FSW替代鱼粉,分别命名为FSW2、FSW4、FSW6和FSW8组,饲喂初始体重为(30.00±0.03) g的大菱鲆幼鱼8周。结果显示,各组间幼鱼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FSW2~FSW8组幼鱼增重率、蛋白质效率与正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FSW2~FSW8组全鱼和背肌粗蛋白含量与正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负对照组全鱼和背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负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甘油三脂(TG)均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5),负对照组、FSW2 ~FSW8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ALT和AS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肝脏中ALT和AST含量则呈相反趋势。负对照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正对照组(P<0.05)。负对照组肝脏中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对照组(P<0.05)。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肠道中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和小肽转运载体pept1表达量上调,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pat1表达量差异不显著,FSW2~FSW8组b0at1、cat1、pat1和pept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对照组和负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FSW显著改善了实验鱼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缓解了植物蛋白造成的生长性能下降。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添加FSW可使饲料中鱼粉的使用量降低至22%,且鱼体在生长和体组成上与50%鱼粉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为(3.70±0.01)g的半滑舌鳎(Cynolossus semilaevis Günter)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小麦胚芽油替代鱼油对其生长、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酶的影响。以添加7.5%的鱼油组为对照组,用小麦胚芽油分别替代0、20%、40%、60%、80%、100%的鱼油配制成6组等氮等能饲料,在海水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68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小麦胚芽油替代鱼油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升高。各组间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肝脂肪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全鱼脂肪含量降低;80%和100%替代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中小麦胚芽油水平的升高,鱼体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EPA和DH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0%和100%替代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脂蛋白酯酶、肝酯酶、总酯酶、脂肪酸合成酶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升高。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小麦胚芽油可替代60%的饲料鱼油而不影响半滑舌鳎幼鱼的生长;小麦胚芽油的添加,促进了鱼体脂肪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但显著改变了鱼体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对泛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配方中添加不同梯度的泛酸钙,制成6组泛酸含量分别为6.24、10.64、15.02、23.81、41.40和76.57 mg/kg等氮等能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4.73±0.10) g的大菱鲆幼鱼80 d。结果显示:1)泛酸对幼鱼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10.64~76.57 mg/kg饲料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 0.05);泛酸含量超过23.81 mg/kg时,肝体比(HSI)显著降低(P<0.05);2)随着饲料中泛酸含量的提高,全鱼粗蛋白、粗脂肪和肌肉粗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3)肠道消化酶、Na+, K+-ATPase和肝脏胆碱酯酶(ChE)活力随泛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64~76.57 mg/kg饲料组肠道肌酸激酶(CK)活力显著提高(P<0.05);4)血清、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呈先升后降趋势;6.24 mg/kg饲料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5)随泛酸含量的增加,肝脏脂肪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先升后降,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泛酸能显著增强大菱鲆幼鱼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可提高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以增重率为判据,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初体重为24.73 g的大菱鲆幼鱼对泛酸的需求量为16.08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初始体重为(15.46±0.06)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实验对象,采用2×3双因素实验设计,研究饲料中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和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XOS)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实验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周期为60 d。9组实验饲料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53%和11%;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桶,每桶3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同时添加0.5%的壳寡糖、1.0%的低聚木糖对大菱鲆幼鱼的促生长作用最明显,相对增重率显著提高。饲料中壳寡糖和低聚木糖对大菱鲆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大菱鲆体成分影响不显著(P>0.05);低聚木糖和壳寡糖对大菱鲆幼鱼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全鱼粗脂肪和灰分、血清甘油三酯、溶菌酶以及碱性磷酸酶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低聚木糖和壳寡糖配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效果,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血脂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设计5组等氮等能(粗蛋白为53%,能量为25KJ/g)的实验饲料,以60%的鱼粉饲料组作为对照(D1),豆粕∶花生粕∶鱼溶浆粉∶鸡肉粉(2∶1∶3∶2)的复合蛋白替代40%(D2)、50%(D3)、60%(D4)和70%(D5)的鱼粉,养殖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初始体重(53.0±0.2) g,养殖周期84 d,每天定时(08:00,16:30)投喂2次,投喂量为体重的1.5%~2%。实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之间幼鱼存活率、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D4和D5组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肥满度在D2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3、D4和D5组(P0.05);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均在D2组达到最低值,均显著低于D5组(P0.05);复合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替代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在D5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背肌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鱼体肌肉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总蛋白浓度在D2组显著高于D4和D5组(P0.05);血糖浓度在D2和D3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D3、D4和D5组甘油三酯浓度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组(P0.05);各替代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碱性磷酸酶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动植物蛋白可有效替代50%鱼粉而不影响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鱼粉、南极磷虾粉和豆粕为蛋白源,以南极磷虾粉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对照组)、20%、40%、60%的鱼粉蛋白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以此饲料饲喂大菱鲆(37.36±2.12g)56d。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水平对大菱鲆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SGR)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各组的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替代40%组与替代60%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大菱鲆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大菱鲆各组间肌肉中氟残留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肌肉中氟含量均在可食用范围内,大菱鲆各组间骨骼中氟残留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设计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评价不同比例的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960尾体质量为(0.56±0.03)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用家蝇蛆粉替代鱼粉的6种饲料,替代比例(等蛋白替代)分别为0、20%、40%、60%、80%和100%,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45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G20~G60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80、G100组WGR显著降低(P<0.05)。除G40组外,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100组摄食量(FI)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当替代水平不超过60%时,家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和肝胰指数(HSI)影响不显著(P>0.05);随替代水平的继续增加,FCR和HSI显著升高,PER和PPV显著降低(P<0.05)。替代组对虾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家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全虾粗蛋白、钙(Ca)和总磷(P)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干物质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替代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80和G100组肝胰腺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随家蝇蛆粉替代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G2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总数(THC)、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AKP活性和肝胰腺PO活性、NO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5种饲料分别含有0、12.0%、25.0%、37.0%和49.5%的SPC以替代相应的鱼粉,并分别添加0、0.83%、1.65%、2.48%和3.30%的必需氨基酸混合物(L-lysine∶DL-methionine∶L-leucine∶Lvaline∶L-threonine=18∶6∶3∶2.5∶2)以平衡各组饲料的氨基酸组成。每种饲料投喂3个水族箱(300 L),每个水族箱放养实验鱼16尾,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31.1±0.1)g。经过9周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SPC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01)。然而,当使用0~37.0%的SPC替代鱼粉时,各处理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SPC替代鱼粉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之间也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SPC不能作为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鱼粉的有效蛋白源,造成SPC替代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其对大菱鲆饲料适口性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低分子水解鱼蛋白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高植物蛋白饲料,研究不同水平低分子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4.16±0.01)g]生长性能、鱼体组成及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IGF-IR)表达的影响.水解鱼蛋白分别替代总蛋白的5%(UF-5)、10%(UF-10)、20%(UF-20)的鱼粉,无添加FPH组为对照组(UF-0),用这4种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84 d,结果显示,UF-0、UF-5和UF-1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UF-20组(P<0.05);UF-0、UF-5组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UF-10、UF-20组(P<0.05);UF-0、UF-5和UF-10三组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UF-20组(P<0.05);UF-5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IGF-IR mRNA的表达随着水解鱼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且UF-20组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适当添加低水平水解鱼蛋白(UF-5)可促进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及促进肌肉必需氨基酸的积累;高水平添加低分子水解鱼蛋白(UF-20)会抑制其生长及饲料利用等;低分子水解鱼蛋白可提高大菱鲆肝脏中IGF-IR基因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旨在研究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藻渣和菌渣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实验共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以含鱼粉60%为对照组1和45%鱼粉的为对照组2,分别将10%的江蓠、浒苔、藻渣、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对照组1饲料中30%的鱼粉,投喂初始体重为(17.33±0.55)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 d。结果显示,1)浒苔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藻渣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江蓠组(P<0.05),与对照组1和菌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和浒苔组饲料效率(FE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菌渣(P<0.05),与江蓠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的蛋白质沉积率(PPV)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菌渣组(P<0.05),与江蓠、浒苔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3)菌渣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藻渣组(P<0.05),与对照组1、对照组2、江蓠和浒苔无显著差异(P>0.05);浒苔和藻渣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 (P<0.05),与对照组1、江蓠和菌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将10%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饲料中30%的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并且浒苔可以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共配制了3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使用15%鱼粉提供部分饲料蛋白,2个实验组饲料分别用鱼水解蛋白和鸡水解蛋白替代了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对初始体重为4.16g左右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了为期12周的投喂,研究了其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鱼水解蛋白组(PHf)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效率比和蛋白质沉积率较对照组(FM)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鸡水解蛋白组(PHc)(P<0.05);3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PHf和PHc组的鱼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3组实验鱼的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PHf和PHc组的鱼体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PHf和PHc组的前肠和中肠黏膜皱襞高度大于FM组,且PHf组较FM组差异显著(P<0.05);3组实验鱼的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的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FM组前肠和中肠的肠壁厚度大于其他2组,且显著大于PHf组(P<0.05).大菱鲆饲料中使用鱼水解蛋白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在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方面要优于使用鸡水解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