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以麦田土(含25%细沙)、菌糠土(麦田土25%、糙皮侧耳菌糠75%)、草炭土(100%)为覆土对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进行出菇栽培,对出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测定计算,并对覆土理化性状及其中可培养细菌生长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以草炭土作覆土子实体产量最高(606.4g/kg),生物学效率达133.4%;草炭土孔隙度为7.3%、持水率为73.4%,该覆土中可分离培养细菌量在覆土21d最高达30×108cfu/g,均明显优于另两种覆土基质。三种覆土中细菌量从覆土初始至首潮菇出土现蕾(覆土21d)皆表现迅速增长,在菇蕾形成及出土后至采收期(覆土21~30d),细菌数量却迅速减少。毛头鬼伞产量与三种覆土的孔隙度、持水率(含水量)、可培养细菌量(出土现蕾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鬼伞类真菌,是蘑菇播种到出菇前后容易发生的一种竞争性杂菌,它包括墨汁鬼伞、毛头鬼伞,粪污鬼伞和长根鬼伞等。本文着重对长根鬼伞的形态特征、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作一简单介绍。 (一)形态特征:长根鬼伞(Coprinus macrorhizus)单生,菌盖展开前钟形,宽约1.5  相似文献   

3.
袋栽平菇一般对采过2~3潮菇的菌筒要进行覆土处理。但这种方法催蕾期长,出菇不齐甚至不出菇,且菇体夹带泥土影响平菇商品价值。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先催蕾再进行局部覆土方法,收到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将已采过二潮菇的菌筒,除去料袋置水池中浸泡2天,置培养室催蕾,现蕾后再移到室外,把菌筒菇蕾小、稀疏的部分向下,依次排放,间隔3~4cm。取肥沃的潮湿壤土先填满菌筒的间隙。再进行局部覆土。覆土时要覆在疏(未现蕾)处,留菇蕾;覆小蕾留大蕾。如果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 现蕾划口后经蹲蕾、促长,当菌盖直径达2~3cm 时, 采取三级变温和降温排湿措施,可有效防止死菇、菇丁, 抑制菌盖开伞, 花菇率达98-02 % , 爆花占94-95% 。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4,(6)
对草炭土、发酵土和河泥砻糠土三种双孢蘑菇的覆土材料覆土试验表明:在草炭土中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最快,菌丝长势浓密,且覆土至出菇时间最短;在发酵土中双孢蘑菇生长最慢,菌丝较密,覆土至出菇时间较长。双孢蘑菇单产最高的为草炭土,其次为河泥砻糠土,再次为发酵土,且各处理间产量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河泥砻糠土中双孢蘑菇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菌盖直径大、菇厚,单菇重。经济效益最高的覆土为草炭土,达到了69.435元/m2。  相似文献   

6.
平菇是菌类大规模商品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栽培技术也日臻完善.但由于管理措施不当,不能达到理想的产量和质量,这里介绍几项增产措施,供生产上应用.(一)覆细土在菌丝已长满料的袋或块上覆土2~3cm,可减少料中水分的蒸发和稳定温度,并能保护原基.一般可增产10~20%.覆土方法:①打穴填土,菌丝长满料面后,揭开薄膜,用细的尖头木棒从料面打穴达料底,穴中加细土(高出料面),再盖好薄膜,出菇前浇水时向穴土潺流浇灌.②畦(袋)面覆土,冬季畦(袋)栽,可直接向菌床上覆10cm厚细土,再加盖麦草或草帘保温,当菌丝长满,外界温度适宜出菇时,  相似文献   

7.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我国北方春、秋雨后在麦田或林地、果园生长的一种食药用菌.其子实体群生,菌盖圆柱形,连菌柄似火鸡腿,故名鸡腿菇.菇体幼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鸡腿菇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野生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为试验材料,对其母种、原种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筛选,并采用不同栽培方式研究了野生墨汁鬼伞人工驯化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供试菌株的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玉米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pH值为9。培养料配方以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石灰、锯末、石膏的配方最好,出菇以菌棒立栽覆土效果最好,覆土后55d现菇蕾,3~5d可采收。第一潮出菇生物学效率可达40%左右,条件适宜可出3~4潮菇。  相似文献   

9.
滑菇(滑子蘑)采后加工要及时。加工前要准备好刀、铝盆、锅、盐渍缸、冷却缸、笊篱、盐度计、温度计,石蕊试纸,压菇帘子、石块,以及防腐药品(柠檬酸、偏磷酸钠、明矾).盐渍加工滑菇的主要工序如下: (一)去根分级:采下的滑菇要用刀去掉硬根,保留嫩柄1~3cm.除去杂质,挑出虫菇、异色菇、腐烂菇。分清等级,一级菇的菌盖直径1~2cm,不开伞;二级菇菌盖直径2~3cm,半开伞;等外品全  相似文献   

10.
鸡腿蘑201的特性及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腿蘑又名毛头鬼伞,"201"是我国在万亩榴园采得野生菇体组织分离而成,经栽培出菇,生物转化率可达100%~1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