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同打顶时间棉株的生育特点有:株高、果枝台数、主茎节间距及单枝节位数质,随打顶时间的后延而增加,单株结铃数呈以7月25日打顶为顶点的抛物线型。适时打顶可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控制主茎节间距和果枝长度,调整株型结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结铃率,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滴灌量变化对化学打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选用氟节胺复配型和缩节胺复配型两种打顶剂,分别设3种不同滴灌量,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棉花农艺性状、机采前脱叶效果及产量变化,分析不同滴灌量条件下棉花化学打顶株型变化及产量效应。【结果】打顶处理与滴灌量处理对棉花株高及果枝长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其中化学打顶×中滴灌量组合较化学打顶×高滴灌量组合株高平均降低6%,果枝长平均变短12%,产量差异不大;而较化学打顶×低滴灌量组合株高增加13%,果枝长平均增加14%,籽棉产量却增加7%。化学打顶与人工打顶之间脱叶率及杂叶率无显著差异,而较低的滴灌量可以加快化学打顶棉花的脱叶进程。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虽显著降低了上部果枝铃重,但对衣分及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喷施打顶剂后的2次灌水控制在中滴灌量(32 m3·667 m~(-2)),不仅可以调节化学打顶棉花的株型和脱叶进程,还可以在不降低籽棉产量的同时减少滴灌量,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棉花在不同整枝方式下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棉花整枝打顶和简化栽培措施下生长发育的区别。供试的两个棉花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冀668和中早熟品种中棉30。结果表明,整枝打顶处理下的棉株的株高、主茎茎节、叶面积指数和蕾数都低于对照。然而脱落果节数的减少使得整枝打顶处理的有效铃数却增加了。整枝打顶处理总干物质量减少,但是生殖器官干物质量的比例却增加了。产量组成分析表明,整枝打顶处理的总铃数增加,单铃质量和衣分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别。两个品种在不同处理间的表现趋势一致,但是中熟品种比中早熟品种的趋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化学打顶对于抑制棉花顶端的无限生长和实现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而合适的打顶剂则是简化栽培管理的关键。采用自主配制的3种化学打顶剂(Z1、Z3和Z4)和市场上购买的氟节胺(Z2)、增效缩节胺(Z5)和缩节胺粉剂(Z6)3种化学药剂于花铃期(7月26日)进行喷雾(对照为不打顶),于吐絮期对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植株上部(第9果枝)、中部(第5果枝)和下部(第2果枝)3个部位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进行考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打顶剂均对棉花的株高和果枝始节高有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上部果枝长度,增加了棉株的有效结铃数,增加了纤维产量,部分打顶剂对棉花纤维品质有轻微的影响,其中Z4处理在株型、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化学打顶对南疆棉花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以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9号为材料,于2008 -2010年在新疆阿克苏市开展了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2种打顶方式下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特征、棉铃空间分布、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后棉株高于人工打顶,但株宽、果枝长及叶枝长显著低于人工打顶,因而株型更紧凑、见絮期冠层透光性好.化学打顶棉...  相似文献   

6.
化学打顶对棉花群体容量的拓展效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常规人工打顶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种植密度(18万、22.5万和27万株·hm-2),研究化学打顶对棉株形态、群体器官数量和经济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打顶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平均高出17%,中上部果枝显著变短,尤其是上部果枝平均比人工打顶短75%.冠层中部透光率平均提高约13%.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化...  相似文献   

7.
棉花在有效蕾终止期之前适时打顶心是生产上常用的栽培措施。打顶增产的关键技术是适时去掉顶端优势。若打顶过早,上部果枝生长过长,封行过度,冠层截光量大,群体底层透光率低[1],造成蕾铃脱落率高、烂铃,打顶反而减产;若打顶过迟,上部果枝已成空枝,打顶失效。打顶时机受棉花中后期自身生育规律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指标适时打顶,才能提高打顶的成功率[2]。本试验探讨适时打顶时棉株长势长相的主要标志,旨在为棉花打顶增产提供关键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棉花打顶和保留营养枝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适应生产上对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的需求,以‘华杂棉H318’为材料,设置打顶整枝(A)、打顶留叶枝(B)、不打顶留叶枝(C)、不打顶整枝(D)4个处理,在大田条件下,对打顶、整枝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打顶使棉花的平均成熟期延迟5~6天。打顶、留叶枝有利于棉花茎枝、叶片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留叶枝单株铃数增加,单铃重和衣分降低,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整枝处理相当,打顶、留叶枝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大,最后得出打顶留叶枝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9.
打顶对棉花赘芽生长的影响及其激素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赘芽生长势强的冀151和269系及赘芽生长势弱的冀棉169和182系作为材料,观察打顶(D)、打顶+顶施IAA(D+T)和打顶+果枝顶芽施用IAA(D+F)处理下赘芽的生长势以及内源Z+ZR与IA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棉花上部赘芽在打顶20 d后显著伸长,内源Z+ZR水平在打顶6 h后也明显提高,IAA水平显著下降;而D+T和D+F处理的棉花上部赘芽的伸长及内源Z+ZR水平的提高幅度均明显低于D处理,IAA含量则无显著变化。表明棉花茎节处合成的CTK促进赘芽生长,其水平受茎中由上而下IAA流的控制。棉花赘芽的生长既受主茎中IAA流调控,也受果枝中IAA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整枝打顶方式对不同蚕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总结不同品种的最适整枝打顶方式,以‘成胡10号’、‘成胡18’、‘成胡19’和‘成胡25’为材料,对每个蚕豆品种分别设置4种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全处理、去主茎、去无效枝、打顶,分析不同处理对不同蚕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处理可有效控制不同蚕豆品种的株高;‘成胡10号’在打顶处理下的2年平均鲜荚产量较对照增产20.9%,鲜籽粒产量较对照增产25.7%,均显著高于对照;‘成胡19’在去主茎处理下,2年平均鲜荚产量增产61.2%,鲜籽粒产量增产35.5%,均显著高于对照;各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对‘成胡18’的鲜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打顶处理对提高鲜食专用型‘成胡25’的百粒重及出籽率有一定促进作用。综上,整枝打顶对蚕豆的增产效应在不同蚕豆品种及不同整枝打顶方式间均有所差异,针对不同专用型品种,可选择性针对某些产量性状而采取适宜的整枝打顶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棉花是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棉花打顶是棉花整枝的中心环节,本文介绍了现行的棉花打顶技术,分析了棉花打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棉花打顶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最大限度简化棉田打顶整枝工序,降低植棉成本,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第七师一二八团开展张掖大弓芽封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应用试验,与传统的人工打顶相比较,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棉花的三种叶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的分枝有叶枝和果枝。叶枝又叫营养枝,它不能直接开花结铃,而且生长势旺,消耗养分多,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因此在栽培上当棉株出现叶枝后便及时除去,或将叶枝改为果枝。但是,叶枝出现的多少受品种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掌握叶枝出现的规律,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加以控制,则可促使棉花座盘低、果枝多,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棉花的三种叶枝:在棉花主茎的叶腋间,一般有2—3个芽的原始体,共正中的正芽发育成叶枝,左或右的侧芽发育成果枝。在一般情况下,棉花主茎最下部的1—3个节的正芽和侧芽都不  相似文献   

14.
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对海岛棉根系活力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新疆棉花栽培技术中“打顶”措施与棉花早衰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低氮(1.0×10-3 mol·L-1)和高氮(4.0×10-3 mol· L-1)两种供氮水平下,不打顶、打顶、打顶后涂抹羊毛脂和打顶后涂抹羊毛脂+萘乙酸处理对棉花功能叶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供氮水平下,棉花打顶、打顶后涂抹羊毛脂和涂抹羊毛脂+萘乙酸处理比不打顶处理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94.4%~110.0%、55.9%~85.7%和51.5%~147.4%,差异显著;丙二醛(MDA)含量增幅分别为12.0%~17.3%、5.2%~6.5%和9.7%~10.9%,差异不显著.打顶和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可促进棉花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和总吸收面积.  相似文献   

15.
以北疆高产棉田棉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三个打原次数不同的处理的棉花群体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评价棉纤维品质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打顶处理中7月10日和7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为中部最高,并且随着棉花群体打顸次数的增加,其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较上部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一次打顶相比较,其二、三次打顶棉株上、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升高.二、三次打顶处理中的6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最大值所在部位上移至棉株上部.  相似文献   

16.
辛酸甲酯、癸酸甲酯和6-BA对棉花去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皖棉19 F1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辛酸甲酯、癸酸甲酯和6-苄基腺嘌呤(6-BA)对棉花去顶的影响。3种试剂均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较高浓度处理提高了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及衣分,从而提高了产量;对棉花纤维的上半部长度和整齐度影响不大,但多数处理增加了麦克隆值,高浓度处理降低了比强度和伸长率,使棉花纤维品质下降。总体来看,适宜浓度的辛酸甲酯、癸酸甲酯和6-BA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打顶。  相似文献   

17.
北疆片区从2008年开始对棉花化学封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试验和示范,棉田喷施化学封顶剂后,初步表现为棉花株型紧凑,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表现出节本增效、稳产、纤维品质改善等优点。但是,该项技术受气候、水肥、DPC化控、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配套技术运用不当,打顶效果不理想,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本文从品种选择、药剂选择、施药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对化学打顶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正>蚕豆病害防治,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和整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搞好防旱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增强蚕豆抗病能力外,进行药剂防治是很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适合南疆陆地棉化学打顶的试剂的最佳用量,以陆地棉中棉49号为供试材料、以土优塔棉花化学打顶剂为试验药剂,开展了不同剂量的化学打顶与人工打顶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土优塔棉花化学打顶剂能够有效控制株高,增加果枝台数,打净率在80%以上;土优塔棉花打顶剂用量为600 mL/hm~2、750 mL/hm~2时相较对照具有增产效果,同时具有促棉花早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小区试验探究喷施氟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为研究区开展化学打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4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生育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对氟节胺化学打顶技术进行了综合的技术评价,结果表明:化学打顶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但显著低于不打顶处理(P0.05);主茎平均节间长度与人工打顶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打顶后显著降低了棉株的主茎节数,且化学打顶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化学打顶后植株果枝数比人工打顶提高59.9%,棉花上部果枝结铃数及内围铃数略高于人工打顶,但铃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