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取简易坑测与田间小区相结合的方式,以每次灌水量对棉花生育的影响及其产量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时适量灌水,通过对生长发育进程的协调作用,促进棉株成铃数增加0.9~1.8个,铃重增加0.23~0.39g,衣分增加0.6%~1.3%,总产皮棉增加15.7%~28.1%,灌水效益达0.26~0.44kg/m3。但增产效益与灌水量不是成比例增加,水量过多易诱发疯长,成铃减少,棉铃素质下降,对产量不利。从经济效益角度,在初花至盛花期,每次灌水450~675m3/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温室黄瓜高畦双行栽培模式下,膜下沟灌适宜的灌水沟沟深,以冬丽519号黄瓜(砧木为高优亮南瓜)为试材,以常规畦沟灌溉(每次灌水量450 m3/hm2)为对照,设计了灌水沟沟深15,11,8 cm 3个处理,对应每次灌溉量300,225,150 m3/hm2,研究灌水沟规格对黄瓜产量、品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灌溉水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规格灌水沟的灌水量均能满足黄瓜正常生长需求,黄瓜产量和品质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所有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灌溉水生产效率,其中秋冬茬节水率分别为27.03%,40.54%,54.05%,冬春茬节水率分别为30.20%,45.30%,60.40%。综合考虑产量与灌溉水生产效率,建议高畦双行栽培黄瓜的膜下灌水沟沟深为8 cm、单次灌水量150 m3/hm2能够满足嫁接黄瓜生产对水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灌水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2006年小麦生长季, 利用7个强筋品种, 按统一设计方案分别在7个省进行田间试验, 研究灌水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稳定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在小麦生育期平均降水量低于常年的情况下, 各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以灌3次水(灌水时期分别为春2叶露尖、春5叶露尖和开花期,每次灌水量均为600 m3 hm-2)的处理最高, 显著高于灌2次水(灌水时期为春5叶露尖和开花期, 每次灌水量均为600 m3 hm-2)和灌1次水(灌水时期为春5叶露尖期, 灌水量为600 m3 hm-2)的处理, 但与灌4次水(灌水时期分别为春2叶露尖、春5叶露尖、开花期和灌浆期,每次灌水量均为600 m3 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 各试验点总体呈现产量提高和试验点间差异缩小的趋势, 产量环境指数越低的试验点, 灌水处理的增产效果越好。说明灌水可使不同生态环境下强筋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增强。平均产量越高的品种, 在各试验点间的产量变异越小, 即稳定性越好; 产量的环境指数越高, 品种间产量变异系数越小。不同灌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 随灌水次数增加, 平均蛋白质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但在降水过少的河北任丘试验点, 增加灌水使蛋白质含量有所提高。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变化。在各试验点间变异系数小的品种, 其蛋白质含量静态稳定性较好; 而变异系数大的品种则对生态环境变化有较大反应, 说明其品质的栽培可塑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4年棉花生长季田间试验,我们研究了膜下滴灌棉花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对其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旨在建立河北南部棉区滴灌条件下的优化灌溉模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棉花需水关键期花铃期分2次少量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10.42mm,明显优于两次多量灌水和集中一次灌溉等其他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分别高达4929.0kg/hm^2和0.98kg/m^3,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水分是限制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籽粒品质及光合性能的影响,在自动防雨水肥控制池中设置4个春季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W1)、仅拔节期灌水1050m3/hm2(W2)、仅开花期灌水1050m3/hm2(W3)和拔节期525m3/hm2+开花期525m3/hm2(W4)。结果表明,W1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W2处理蛋白质产量最高,W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W4处理光合性能最稳定。与W1处理相比,灌水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使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增大;拔节期灌水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而增加生物产量;开花期灌水促进籽粒长、宽增大,增大库容量,通过增加粒重而提高籽粒产量。通过比较拔节期灌水后至开花期未灌水前W1、W4和W2处理发现,灌水使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3 900 m3·hm-2灌溉定额下,研究膜下滴灌灌水频次对南疆棉花根系形态与分布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96A为试验材料,采用76 cm等行距配置;设置4个灌水频次处理,分别为灌水6次(T6,单次灌水量650.0 m3·hm-2)、灌水8次(T8,单次灌水量487.5 m3·hm-2)、灌水10次(T10,单次灌水量390.0 m3·hm-2)和灌水12次(T12,单次灌水量325.0 m3·hm-2);采用土壤根系挖掘法分层采集中间行棉花0~60 cm土层的根系,利用根系扫描仪进行扫描,然后统计分析根表面积、体积等指标。【结果】在南疆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下,0~60 cm土层中直径小于1 mm的根系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占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的94.5%和71.9%。根总体积与根直径紧密相关,随着根直径的增加,各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  相似文献   

7.
灌水时期及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以‘晋豆1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一次性灌水试验,设3个不同灌水时期4个不同灌水量处理。结果表明,3个灌水时期中,花荚期灌水对大豆产量的促进效应最佳,其次是鼓粒期、分枝期,但花荚期灌水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花荚期灌水对大豆株高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分枝期、鼓粒期。灌水时期和灌水量两因素对大豆株高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多重比较表明,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株高影响最大;灌水时期对大豆干物质重的影响顺序为花荚期、鼓粒期、分枝期,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干物质重影响最大。本试验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一次性灌水时,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旨在确定较优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分析在不同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下对葡萄枝条数、叶片数、节间长等生理指数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在不同弥雾微环境调控技术处理下,葡萄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叶面积指数与叶片数、枝条数及单叶面积等有关,不同处理中WP4、WP5的叶面积指数最大,WP2和WP3居中,而对照CK处理最小。在产量的表现上,对照处理的产量为29275.5 kg/hm2,仅高于WP5(28591.5 kg/hm2),WP3产量最高,为38313 kg/hm2,相比对照高出30.9%,其后是WP1、WP2和WP4,分别为33906 kg/hm2、33361.5 kg/hm2和32124 kg/hm2。葡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在灌溉定额9150 m3/hm2,每天喷水1次,每次1~2 h,每次喷水量在105~120 m3/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葡萄产量。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化,灌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冬小麦的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合理调配灌水期,推行3~4水的灌溉制度,亦即在自然降水偏多年份灌3水,正常偏少年份灌4水,就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水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组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确定膜下滴灌马铃薯适宜的灌水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总灌水量为1 725 m~3/hm~2、灌水次数均为7次的情况下,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分别设置4个不同灌水时期组合,分别为B1(6月15日灌水300 m~3/hm~2、6月25日灌水225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150 m~3/hm~2)、B2(6月5日灌水150 m~3/hm~2、6月15日灌水300 m~3/hm~2、6月25日灌水225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B3(6月5日灌水150 m~3/hm~2、6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225 m~3/hm~2)、B4(6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225 m~3/hm~2、8月24日灌水150 m~3/hm~2)。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叶及叶柄和茎的干物质累积量以B1处理最高,均在出苗后65 d达到最大值;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在收获期达最大值,B1处理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1处理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分别达到53 246 kg/hm~2,89.6%,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淀粉含量以CK最高,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ro含量及MDA含量均以B1处理最低,显著低于CK。综上,B1灌水时期处理组合可作为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中适宜的灌水时间组合。  相似文献   

11.
在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小麦生长季,设置不同的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条件下,籽粒中的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在灌浆初期显著升高,在灌浆中后期显著降低,同时灌浆后期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显著降低。拔节期和开花期每次灌水60mm有利于小麦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SSS和GBSS活性,提高灌浆后期籽粒中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灌水量进一步增加时,灌浆中后期的SSS活性显著降低,GBSS活性升高,灌浆后期的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在两个生长季中拔节期和开花期每次灌水60mm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和籽粒产量较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时,开花至成熟阶段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升高,土壤贮水消耗量降低,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在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小麦生长季,设置不同的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条件下,籽粒中的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在灌浆初期显著升高,在灌浆中后期显著降低,同时灌浆后期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显著降低。拔节期和开花期每次灌水60 mm有利于小麦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SSS和GBSS活性,提高灌浆后期籽粒中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灌水量进一步增加时,灌浆中后期的SSS活性显著降低,GBSS活性升高,灌浆后期的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在两个生长季中拔节期和开花期每次灌水60 mm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和籽粒产量较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时,开花至成熟阶段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升高,土壤贮水消耗量降低,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疆内陆干旱区不同灌水量对长绒棉新海14号光合特性的影响,利用小区试验,在5种灌水量(W)条件下,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为7650m3/hm2时,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随着灌水量的降低,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新海14号的光补偿点为50μmol/m2·s;灌水量为2850m3/hm2时,其光饱和点为310μmol/m2·s,灌水量为5475m3/hm2以上时,其光饱和点为1280μmol/m2·s。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随灌水量的升高而增加,气孔阻力随灌水量的升高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降低而提高,呈极显著负相关;棉花产量对灌水量极为敏感。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孔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呈显著负相关。新海14号的光合作用最适宜灌水量为6945m3/hm2;灌溉的临界值为5250m3/hm2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施氮和灌水对向日葵干物质积累、转运的调控作用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在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旱作区以食用向日葵龙葵2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种灌溉模式,副因素为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灌水施氮通过提高向日葵茎、叶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花后叶片光合作用的生产,进而提高产量,并且灌水量越大,茎、叶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越大。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转移特征值与产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且模拟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以及水氮互作对茎、叶器官的干物质转运均有显著的影响,但产量的提高主要靠花后叶片较优的光合生产。  相似文献   

15.
摘 要:山东鲁西北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次数和播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区域灌溉水资源比较缺乏,为了使有限资源充分增产小麦产量,设计并进行小麦灌水次数和小麦播期的研究。试验采取3个播期和5个灌水模式设计,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灌水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灌水3次产量最高,灌水2次产量次之,灌水1次产量最低;灌水量越灌水多,水分利用效率越低;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建议冬小麦灌水3次(枯水年)或2次(丰水年)。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灌水量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本地区多年来参考作物平均需水量(ET0)为基础,于2020,2021年在旱棚条件下设置T1(60%ET0)、T2(80%ET0)、T3(100%ET0)、T4(120%ET0)、T5(140%ET0)、T6(160%ET0)、T7(180%ET0)、T8(200%ET0)共计8种灌水处理,分析了灌水对玉米产量及构成、植株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玉米产量及构成、穗长、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自由水含量、株高、穗位、穗高系数、光合势及结实率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产量和穗粒数随着灌水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叶片和穗轴中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下降趋势。高水处理(T5~T8)下VT与R6期玉米叶片的叶绿素、水势变化率较小,处理间株高、穗位高无显著差异,穗高系数稳定。与T3相比,灌水量减少20%和40%可引起产量显著下降,而增加同比例灌水,玉米产量变化低于减少灌水后的产量降低值,该条件下的结实率变化与产量变化一致,而供水效率随着灌水的增加而降低,灌水量超过T6处理的供水效率下降超过2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开花期水势及含水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水量对加工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灌水量对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过量灌溉引起加工番茄落花落果,导致产量下降;灌溉量为5000 m3/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种子》2019,(3)
为了研究天津滨海地区制种黄瓜合理的滴灌制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5种灌溉制度(常规畦灌ck_1处理、常规滴灌ck_2处理、节水滴灌T_1处理、节水滴灌T_2处理及节水滴灌T_3处理)对制种黄瓜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畦灌(ck_1),采用滴灌方式,灌水量控制在288~630 mm,可以实现节水13.9%~54.4%,种子产量增加15.8%~57.9%,灌溉水利用率提高61.9%~153.7%,增收12.0万~52.0万元/hm~2;采用滴灌方式,灌水量减少(T_2和T_3处理)虽然会提高水分利用率,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植株生长,造成黄瓜种子减产,不利于增产增收;灌水量增加(ck_2处理)也会造成黄瓜种子一定程度减产,不利于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也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综合来看,采用节水滴灌T_1处理,采用滴灌方式,待黄瓜长至5~6片叶时,在授粉之前每次适宜灌溉量12 mm,授粉之后每次适宜灌溉量18 mm,灌水间隔为3 d,整个生育期灌溉总量为438 mm,可实现制种黄瓜节水增效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倒伏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孕穗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 (D2)和450株/m2(D3)3种密度,研究了灌溉对不...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烟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产值率增大,当氮用量达到67.5kg/hm2时开始下降;灌水与氮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量在225~450m3/hm2范围内,施氮22.5~45.0kg/hm2既可满足烤烟生长的需要又可增强其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