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特性,选取19个玉米自交系(属于5个杂种优势类群)为试验材料,以授粉后10~12 d的玉米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和培养基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能通过幼胚愈伤诱导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其中11个自交系的愈伤组织能分化获得再生植株。Reid、旅大红骨和其他种质3个杂种优势类群中的B73、黄C、478,综31,178、501、先早17、旱21等8个自交系具有较好的幼胚培养特性和植株再生特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且愈伤整齐、大小适中、植株再生率高,适宜作为受体材料进行遗传转化。幼胚在附加4 mg/L 2,4-D且去掉水解酪蛋白和L-脯氨酸的N6改良培养基上,幼芽及根的数量少、出愈率高、愈伤组织质地好,并明显减少了幼胚自发性芽分化的趋势,有利于保持愈伤组织胚性、提高再生植株频率,为玉米自交系幼胚诱导的适宜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以N1、N28、T5、1'6等4个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为材料,进行幼胚离体培养.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等试验,对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糯玉米幼胚诱导出愈伤组织的能力较为普遍,但诱导率及胚性率因基因型不同、所选用培养基不同而不同,基因型是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幼苗再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大小为1~2mm的幼胚作为外植体有利于诱导出理想的胚性愈伤组织;2,4-D是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不可缺少的植物激素,在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过程中2,4-D含量以2.0mg/L为宜;AgNO3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最佳含量为10mg/L,比对照高27.15%.  相似文献   

3.
玉米幼穗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基本培养基加脯氨酸和水解酪蛋白组成的诱导培养基Ⅲ,可诱导参试的大多数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及远缘杂交后代,10 ̄15mm长的雌雄幼穗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并通过继代增殖分化再生完整植株。各种基因型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较大,有的诱导率为0,有的高达80%,大致有杂交种〉自交系〉远缘杂交后代的趋势。雌幼穗的诱导率略高于雄幼穗。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胚愈伤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实验,从49份玉米自交系材料中筛选出了5个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的自交系,其中,K6-64,K6-39,DL283-1诱导出的Ⅱ型胚性愈伤,具有很强的长期继代能力和再生能力,适宜作为转化受体材料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对玉米幼胚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5~2.0 mg/L 2,4-D能够较好的诱导玉米幼胚产生胚性愈伤组织。一定浓度的6-BA和KT都能够较好的促进玉米愈伤组织分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超甜玉米自交系1132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丰富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来源。以1132成熟胚为材料,通过比较研究蔗糖、脯氨酸、2,4-D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再生的影响,确定适合1132成熟胚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蔗糖浓度40g/L,脯氨酸1.4g/L、2,4-D浓度为4 mg/L的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出现最早,且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75%。在继代培养基中2,4-D浓度为2 mg/L,其他相同的条件下,愈伤组织继代性最好,最易产生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培养通过含60g/L蔗糖的MS培养基培养2~3周,后转入含30g/L蔗糖的MS培养基培养再生植株的方法最好,可实现芽和根的同步再生。利用1132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分化再生植株是对幼胚再生体系的有效补充,可以克服玉米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中幼胚受季节限制的不利条件,丰富甜玉米基因工程育种中外植体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玉米自交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黑龙江省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8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研究了基因型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组织培养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强;愈伤诱导阶段需要较高的2,4-D浓度,继代过程中要根据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2,4-D浓度。同时对影响玉米愈伤组织的分化、植株再生及其移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玉米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玉米自交系18红和18白为材料,取其幼胚、茎尖、成熟胚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述4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但仅从幼胚和茎尖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后获得了再生植株,而成熟胚和下胚轴不能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建立玉米成熟胚高效再生体系.[方法]以玉米成熟胚为材料,通过相关影响因子对成熟胚外殖体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培养影响的研究.[结果]2,4-D浓度在1.0-2.0 mg/L,NAA浓度为0.5-0.6 mg/L明显促进成熟胚愈伤组织生长;6-BA浓度为0.15mg/L时适合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新自523在三个自交系中愈伤生长质量较好,并且容易产生胚性愈伤,早21愈伤组织较少,在0.5 mg/L NAA、1.5 mg/L6-BA、100 mg/L AgNO3浓度下早21分化能力和新自523相当,且两者都容易生根,再生苗频率达到30;-40;.B73分化和生根能力较弱.[结论]利用玉米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分化并产生再生植株是继幼胚再生体系有利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玉米耐低磷细胞的筛选及再生植株后代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玉米自交系齐319、掖515和掖502为材料,取其幼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继代培养.将继代培养半年左右的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去掉磷酸盐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在连续筛选5代后,挑出生长较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再生植株移栽成活后自交结实,子一代通过砂培进行低磷胁迫处理,观测植株生长状况、缺磷症状出现的时间及植株移栽后的成活率.初步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后代中有21%的株系与对照相比表现出耐低磷特性;在同一株系内,不同个体在耐低磷特性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玉米幼胚培养,建立一套稳定性好、再生率高的组织培养体系.[方法]以4个玉米自交系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幼胚大小、2,4-D浓度、AgN03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进一步研究6 - BA和蔗糖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及IBA和NAA对再生苗的生根影响.[结果]2,4-D浓度为2.0 ~3.0mg/L,幼胚长度为1.0~2.0 mm时,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有良好效果;在诱导期间采用隔代法添加10 mg/LAgNO3能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当6- BA为0.5 mg/L、蔗糖浓度为50 g/L时,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且有利于小植株的形成;IBA浓度为0.6 mg/L对植株生根较有利.[结论]对4个玉米自交系幼胚培养研究筛选出适宜玉米幼胚培养的最佳诱导、分化及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1.
三七试管苗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三七4种外植体为材料,研究愈伤组织的诱导、植株的分化、壮苗及生根的情况,探讨获得高分化率的试管苗再生途径,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选用幼嫩花序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及试管苗分化率高;在加入2,4—D的诱导培养基暗条件下可直接诱导出胚状体;愈伤组织在光下分化培养也可发生不定芽;通过胚状体发生途径分化成苗率高。成苗过程中,GA_2与MET分别起到促进胚状体成熟与生根作用。1989年初首次获得试管苗,现共获得植株2 214株,为建立三七试管苗工厂生产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所培养的 3个基因型的马铃薯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均获得再生植株。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及基因型对分化频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穗发芽小麦幼胚为受体,用基因枪法对TrxS反义基因(目的基因)和Bar基因(标记基因)进行了共转化;通过对轰击后的小麦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和生根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证实在3个受体材料上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和可遗传的转基因后代.通过培养皿籽粒发芽试验、离体整穗保湿发芽试验和温室模拟降雨穗发芽试验,均证明转基因后代材料具有延缓籽粒发芽和抗穗发芽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水稻反义蜡质基因导入寒地 4 个水稻品种(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这些愈伤组织经连续2 次 25~50 mg/L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的转化频率为12.15%~25.95%,经分化培养,不同品种的绿苗转化频率分别为 2.49%~4.43%。分化成苗的植株经GUS检测,80%以上的植株叶片呈阳性反应,显示兰色。经 PCR检测,也能扩增出外源基因相应的DNA片断,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  相似文献   

15.
培养基配方是玉米组织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激素又是培养基中的关键成分.为了明确激动素(Kt)在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采用含不同Kt浓度的培养基对2个玉米材料的愈伤组织先进行胚状体诱导,然后再作绿苗再生培养.结果表明,Kt对玉米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植株起着积极作用,能显著提高绿苗分化率.在Kt浓度由0增加到2 mg/L的过程中,绿苗分化率随着Kt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丛生苗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Kt是必要的,具体浓度应该由基因型材料和试验目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以5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系)为材料,针对不同基因型、苗龄、外植体种类、激 素组合等因素对辣椒植株离体再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农城椒2号”、“农城椒3号”、 “0127”、“0159”、“0171”等5个辣椒品种(系)中筛选出“农城椒2号”、“0127”、“0171”3个再生能力 较强的基因型。确定了辣椒离体再生最适外植体为子叶,最适苗龄为12-14d。筛选出高效不定芽分 化培养基(MS 3%蔗糖 0.6%琼脂 5.0mg/L BA 0.5-1.0mg/L IAA),其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8%。诱导 出的不定芽转入MS 3%蔗糖 0.6%琼脂 3.0mg/L BA 1.0mg/L IAA 2.0mg/L GA3 10.0mg/L AgNO3 芽伸长培养基,不定芽伸长率最高可达47.1%。不定芽伸长后在MS 3%蔗糖 0.6%琼脂 0.2mg/L I- AA 0.1mg/L NAA生根培养基上诱导不定根。待其长成发达根系后移栽大田成苗,建立了辣椒高效 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用农杆菌介导将WCMV基因导入白三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吸胀种子的子叶为转化体,用农杆菌介导将外源的白三叶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WCMV转入白三叶,经过筛选、分化和再生,得到了具有卡拉霉素抗性的转基因植株.对这些植株进行PCR、Southern 和Northern分析,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白三叶基因组中并且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直接成苗培养基上不萌动的四倍体苇状羊茅和多花黑麦草杂种幼胚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获得再生杂种苗的方法。结果表明,杂种愈伤组织随着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分化成苗能力逐步下降,在不改变培养基的情况下,分化能力可保持8个月;改变脱分化培养基中NH4NO3或KNO3的浓度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此外,还讨论了再生植株的形态变异  相似文献   

19.
以4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质量浓度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陕253为外植体研究不同KT与NAA配比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愈伤组织培养基中2,4-D质量浓度为2~4 mg/L时,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品质最好.小麦对水分敏感程度与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出愈率及品质...  相似文献   

20.
A simple and general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genes into plant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Science (New York, N.Y.)》1985,227(4691):1229-1231
Transformed petunia, tobacco, and tomato plants have been produced by means of a novel leaf disk transformation-regeneration method. Surface-sterilized leaf disks were inoculated with a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containing a modified tumor-inducing plasmid (in which the phytohormone biosynthetic genes from transferred DNA had been deleted and replaced with a chimeric gene for kanamycin resistance) and cultured for 2 days. The leaf disks were then transferred to selective medium containing kanamycin. Shoot regeneration occurred within 2 to 4 weeks, and transformants were confirmed by their ability to form roots in medium containing kanamycin. This method for producing transformed plants combines gene transfer, plant regeneration, and effective selection for transformants into a single process and should be applicable to plant species that can be infected by Agrobacterium and regenerated from leaf ex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