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鼠肉内肌旋毛虫活力的影响,取60只健康的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A组饲喂新鲜的旋毛虫包囊阳性鼠肉,B组饲喂冷藏48 h的旋毛虫包囊阳性鼠肉,C组饲喂冷冻48 h的旋毛虫包囊阳性鼠肉,D组饲喂2.9%食盐腌制并冷藏48 h的旋毛虫包囊阳性鼠肉,相同环境下饲养45 d。结果:A组感染率100%,B组感染率100%,C组感染率为0%,D组感染率为20%。  相似文献   

2.
旋毛虫对冷冻耐受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18℃保存不同时间的感染旋毛虫小鼠的肌肉,饲养40 d。结果:饲喂保存0,6,12和24 h的旋毛虫阳性鼠肉的小鼠感染了旋毛虫,感染率为100%;饲喂保存48 h和72 h的旋毛虫阳性鼠肉的小鼠未感染旋毛虫。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阳性小鼠的肌肉经不同方法储存后,为观察其对小鼠感染性的变化,取健康小白鼠20只随即分作4组,每组分别喂食新鲜、4℃冷藏、及-18℃冷冻,及腌制+冷藏一定时间的旋毛虫阳性的小鼠腿肌肉约1g。饲养1~2周,剖杀,取其膈肌、腿肌镜下观察是否呈旋毛虫囊包阳性。结果显示,喂食新鲜旋毛虫阳性鼠肉的小鼠和喂食经过冷藏的阳性鼠肉的小鼠都感染了旋毛虫,而喂食经冷冻的和经腌制+冷藏的鼠肉的小鼠均未感染旋毛虫,可见,将肉类冷冻或严格冷藏储存一定时间可杀死其中的旋毛虫,减弱其致病性,降低因食用疫肉而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试验将自然状态下2~4岁健壮、经产、空怀母羊346只分4组(A组84只、B组68只、C组134只、D组60只),用孕酮阴道栓处理10~14天进行同期发情,其中A组取栓后直接观察发情情况,B组、C组和D组取栓后分别注射FSH25 u、PGF2α0.05~0.1 mg和FSH25 u+PGF2α0.05 mg.处理后2~4天用试情公羊鉴定母羊发情情况,记录发情羊号、出现发情的时间和发情持续时间.发情结束后剖检部分山羊(A组7只,B组9只,C组15只,D组8只),检查卵巢黄体与卵泡发育以及排卵点情况.结果表明A组发情率为48.80%,在4组中最低(P<0.01);B组和C组分别为75.00%和84.33%,差异不显著(P>0.05);D组发情率最高,为96.67%,显著高于A组(P<0.01)与B组(P<0.05),与C组差异不明显(P>0.05).A、C组从取栓到出现发情时间分别为50.34 h±18.24 h、45.77 h±17.53 h,显著晚于B组的30.18 h±15.25 h和D组的26.34 h±10.20 h(P<0.01).4组发情持续的时间分别为34.54 h±12.06 h、36.71 h±10.84 h、37.38 h±12.18 h和36.41 h±10.87 h,没有显著差异(P>0.05).A、B、C和D组中剖检山羊的85.71%、88.89%、80.00%和100.00%出现排卵点(或新生黄体).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布鲁菌疫苗(M5-90Δ26株)冻干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取内蒙古7个规模羊场通过免前检测评估,分别筛选A组(阳性羊群)、B组(阴性羊群)、C组(流产严重的羊群)、D组(怀孕羊群)以皮下注射免疫方式进行接种M5-90Δ26株布病疫苗,并在接种后14、21、28、35、60、120及150 d分别采集血清。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A、B、C、D组抗体阳性率、阳性羊群免后治愈率、流产羊群怀孕率进行统计,同时在接种疫苗后24~48 h内观察和记录免疫羊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接种后24~48 h内,免疫羊只未见不良反应;A组阳性羊群接种M5-90Δ26疫苗后120 d转阴率能达到38.8%;B组阴性羊群免疫后150 d转阴率能达到91.71%;C组流产严重的羊群免疫前流产率达85%以上,使用布病M5-90Δ26疫苗半年后,羊群怀孕率达到100%,减少因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引起的流产,同时也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通过对D组怀孕羊群产下的羔羊进行检测发现,羔羊1~2月母源抗体为40%~50%,3月龄后母源抗体基本消失。从布病M5-90Δ26疫苗抗体转阴率发现,B组150 d转阴率大于A组;...  相似文献   

6.
选择同一批次100日龄青年期京红1号蛋鸡4 000只,分为A、B、C、D四个组,每组1000只,使用不同的石粉添加剂量,分析对蛋壳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粉添加时间可在100日龄就开始;100~126日龄添加石粉2%的A组添加量偏低;100~126日龄添加石粉4%的B组与100~110日龄添加石粉2%、110~126日龄添加石粉4%的C组的效果均佳,且这两组间无差异,B、C组与A组差异显著(P0.05),B、C组与D组(100~126日龄不添加石粉)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应用体外产气量技术和尼龙袋法评价含有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的肉牛饲粮的营养价值。试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B、C、D组在A组基础上分别添加5%的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并调整为等能等蛋白饲粮。结果表明:(1)D组饲粮体外发酵96h的总产气量最高,较A、B和C组饲粮分别提高2.62%、10.01%和7.05%(P0.05);B组饲粮24h及48h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D组饲粮体外发酵24h及48h的丙酸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A、C和B组饲粮(P0.05)。(2)A组饲粮的干物质有效降解率最高,其余依次为D、C和B组饲粮(P0.05);A组饲粮的有机物有效降解率最高,分别较B、C和D组饲粮提高32.21%、9.56%和3.62%(P0.05);粗蛋白质有效降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D、A和B组饲粮(P0.05)。(3)A组的能氮平衡值较大,B、C、D组的能氮平衡值较小,B组的能氮平衡值最接近0。结果可见,含棕榈仁粕、油茶籽粕和茶籽粕饲粮均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含茶籽粕饲粮在提供能量方面具有优势且消化性能最好,含棕榈仁粕饲粮的能氮平衡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同仁县隆务镇猪肉旋毛虫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市场销售的猪肉膈肌脚393份,常规压片镜检,计数包囊。结果在检测的样品中,阳性18份,猪旋毛虫感染率为4.58%。结论同仁县隆务镇猪肉旋毛虫感染率较高,需要立即加强猪旋毛虫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将舍饲条件下有发情表现的土杂母羊15只集中饲养并用海绵阴道栓(含黄体酮50 mg)处理15 d。将处理后的羊只分为3组,A组撤拴后不做任何处理,B组撤栓后注射PGF2α0.025 mg/只,C组撤拴后注射PGF2α0.05 mg/只,然后观察羊只的发情表现。结果A组在24-48 h内全部发情,同期发情率达100%,B组在48-96 h内有4只发情,同期发情率80%,C组有3只发情,同期发情率为60%。从取栓到发情的时间A、B和C组分别为38.4±7.7 h、87.2±20.1 h和81.2±28.9 h。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选取32只3~4 kg健康泌乳家兔,通过人工造模的方法诱发其乳腺发炎,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临床型乳腺炎模型。然后随机分为A(γ-干扰素)、B(乳酸环丙沙星)、C(γ-干扰素和乳酸环丙沙星)、D (生理盐水)4个治疗组,每组8只,于造模后6、18 h各投药一次。各组分别在造模前1 h和造模后4、12、24、36、48、72 h采集血液0.5 mL、血清1 mL,进行白细胞总数、血清钙离子含量和炎性细胞因子测定(ELISA),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组间对比,A、B组在造模后12~48 h内极显著高于C组(P<0.01),72 h时显著高于C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在造模后12~72 h内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②血清钙离子含量组间对比,A、B组在造模后12~48 h内极显著低于C组(P<0.01),72 h时显著低于C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组在造模后12~72 h内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③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组间对比,A、B组在与C组造模后12~24 h内差异显著(P<0.05),36~48 h内差异极显著(P<0.01),72 h后差异显著(P<0.05),A、B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在造模后12~72 h内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果表明,γ-干扰素配合乳酸环丙沙星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临床型乳房炎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甘草茎叶供给量对肉羊的生长速度、羊肉品质的影响,随机选择3月龄本地滩羊36只,按照添加甘草茎叶剂量分成A(4500 g)、B(5000 g)、C(5500 g)和D(6000 g)4个组,每组9只,每组设计3个重复小组(3只/小组),日供给精料量不变,试验期为30 d,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进行饲养,通过测量体重,计算出肉羊的平均增重率分别为A组16.41%、B组21.27%、C组21.37%和D组21.42%,饲料报酬率分别为A组2.47%、B组2.93%、C组2.68%和D组2.46%,增长率D组﹥C组﹥B组﹥A组,但B组、C组和D组的增长率不显著,饲料报酬率B组﹥C组﹥A组﹥D组,B组的饲料报酬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试验结果表明,舍饲肉羊每天对甘草茎叶的最佳日采食量为5000 g时肉羊的生长速度及羊肉的品质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将患疥螨病的新西兰兔100只,随机分成A、B、C、D、E 5组,每组20只,A组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2 mg伊维菌素治疗,间隔10d重复1次;B组用伊维菌素浇泼剂溶液直接喷浇涂抹在患病部位,1日1次,连用3d;C组先用伊维菌素浇泼剂溶液直接喷浇涂抹2 d后再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2 mg伊维菌素治疗1次;D组用2%浓度敌百虫溶液对患部涂擦,每天2次,连用3 d;E组用2%浓度敌百虫溶液涂擦2 d后再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2 mg伊维菌素治疗1次。结果表明,5组治愈率分别为85%、90%、100%、75%、100%。A组增重14.3%,B组增重18.9%,C组增重20.3%,D组增重11.1%,E组增重20.0%。经方差分析,C组、E组分别与A组、B组、D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C组与E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得出以伊维菌素+浇泼剂组和伊维菌素+敌百虫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同一营养水平下,添加不同药渣组方饲料添加剂对特寒F1羔羊短期育肥效果的影响,选择特寒F13月龄羔羊80只,按同质原则分为A、B、C和D四组,其中D组为对照组,每组20只,饲喂60 d。结果表明:A、B和C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D组高8.75%、10.65%和14.82%(P0.05),A、B、C和D组平均屠宰率分别为47.02%、47.05%、47.22%和46.96%(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C组收益最高,B组次之,D组最低。  相似文献   

14.
彭毛 《中国动物检疫》2009,26(12):43-43
利用屠宰的便利条件对玉树县牧场的藏羊进行了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共检查255只藏羊,检出阳性羊64只,感染率为25.1%,其中肝脏感染29只,感染率为11.4%,感染强度1-24个包囊;肺脏感染35只,感染率为13.7%,感染强度1-6包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蛋白饲料投喂革胡子鲶后,在低盐度环境胁迫下的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用含蛋白量为28%(A组)、33%(B组)、38%(C组)的配合饲料分别与鲜杂饲料按1∶6比例以及投喂单一鲜杂饲料(D组)对革胡子鲶进行56 d的投喂后,放入盐度5的水体中进行盐度胁迫试验。在试验0、12、24、48、96 h尾柄采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各试验组SOD活力24 h后均显著升高(P0.05)。D组CAT活力在12 h显著高于24 h和48 h(P0.05),96 h恢复初始水平。A、B、C组MDA含量24 h降至最低,随后升高,D组MDA含量24 h升至最高,随后降低。各试验组LZM活性24 h降至最低。A、C、D组96 h A/G比值最高,与其他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ACP活性及AKP活性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LT活性在24 h降至最低。A、B组24 h AST活性为最大值,与其他时间点呈显著性差异(P0.05);C、D组AST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革胡子鲶在低盐度胁迫下,抗氧化和肝功能指标出现波动,但随着低盐度胁迫的持续,逐步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花椒对肉仔鸡生长发育和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60只10日龄艾维茵肉用雏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其中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C、D组日粮中含0.05%、0.10%、0.15%花椒,测定肉仔鸡的增重情况、新城疫抗体和免疫器官指数。结果表明:C、D组肉鸡35,45日龄体重显著高于A、B组(P<0.05),B、C、D组料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新城疫二免后,B、C、D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A组(P<0.05),C、D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A组(P<0.05)。说明在饲料中添加0.10%~0.15%花椒能显著促进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机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配方药医治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效果,选取某山羊养殖中心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羊共48例作为样本,以12例为1组,将其随机分为A、B、C、D共4个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治疗。结果发现A组病羊治疗有效率100%,B组病羊治疗有效率100%,C组病羊治疗有效率83.3%,D组病羊治疗有效率75%。说明应将咳喘金方药物及硫酸双氢链霉素药物用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将患疥螨病的新西兰兔100只,随机分成A、B、C、D、E 5个组,每组20只,A组用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2mg伊维菌素治疗,间隔10d重复1次;B组用伊维菌素浇泼剂溶液直接喷浇涂抹在患病部位,每日1次,连用3d;C组先用伊维菌素浇泼剂溶液直接喷浇涂抹2d后再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2mg伊维菌素治疗1次;D组用2%浓度敌百虫溶液对患病兔患部涂搽,每日2次,连用3d;E组用2%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涂搽2天后,再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2mg伊维菌素治疗1次。其结果各组治愈率分别为85%、90%、100%、75%、100%。A组增重14.3%,B组增重18.9%,C组增重20.3%,D组增重11.1%,E组增重20.0%。经检验,C组、E组分别与A组、B组、D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C组与E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得出以伊维菌素+浇泼剂组和伊维菌素+敌百虫组效果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选择176只约1月龄的洋鸭,随机分成A、B、C和D 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重复11只鸭.A组饲喂由常规原料组成的颗粒料,为对照组;B组饲喂含5%牛粪生物饲料的颗粒料;C组饲喂含10%牛粪生物饲料的颗粒料;D组饲喂含15%牛粪生物饲料的颗粒料.结果表明,从总增质量、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方面看,C组与A组相当,而B组和D组低于A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不同途径感染4型禽腺病毒(FAdV-4)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将60只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A~F组,10只/组,A~E组分别经静脉注射、胸肌注射、滴鼻、皮下注射、口服(肠溶性胶囊)等不同途径感染含5×10~4 TCID_(50)的FAdV-4;F组为对照组,不接种FAdV-4。攻毒24 h和48 h后检测泄殖腔排毒情况,每天统计发病率和死亡率,并监测鸡只体温和体重。结果表明:解剖各攻毒组死亡鸡只均可见肝脏肿大且有明显出血点,颜色褪至淡褐色或黄色;心包膜增厚,内有大量黄色澄亮液体。泄殖腔排毒检测显示A组在注射病毒48小时时最先开始排毒。攻毒后168小时时A~E组发病率分别为100%、100%、50%、80%、20%。攻毒后A~E组死亡率分别为90%、80%、50%、80%、20%。攻毒后24小时时,各攻毒组SPF鸡体温和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攻毒后48小时时,A组、B组体温升高,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72小时时,A组、B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体温与F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96小时时,B组、D组、E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120小时时,C组、D组、E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168小时时,E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264小时时,C组SPF鸡体重与E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静脉注射途径对鸡只的致病性最大,其次为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