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桑毛虫是桑树和其它多种林果的食叶害虫,其毒毛还能引起家蚕螫伤症及人体皮炎,对农林生产和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为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我们于1979年开始,对桑毛虫性信息素作了一些试验,现简报如下: 桑毛虫雌成虫第8~9腹节间有一囊状性腺体,至清晨大量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利用桑毛虫此一特性,每天早晨摘取羽化后尚未交配的雌蛾性腺体,在乙  相似文献   

3.
<正> 1983年人工合成了桑毛虫性信息素,1984年~1985年在江苏、浙江、广东等重点蚕区的六个测报站进行了桑毛虫性诱(性信息素)测报试验,1986~1987年在部分桑病虫测报站及有关单位应用性诱测报法进行了桑毛虫发生期的常规测报,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1986~1987年在各地的应用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桑蛀虫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浦冠勤  谈忠兴 《蚕业科学》1992,18(3):159-163
采用大田性诱测定及触角电位测定技术,从八种合成样品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响应,这一结构通过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的气相层析而得到确证。触角毛测定结果表明,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其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接受并作出的反应,通常在0.01μg就能引起敏感反应,且这种反应是专一的。性诱测报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蛾量高峰日与全代发蛾50%高峰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性诱蛾量高峰日可作为蛾高峰期的指标发布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5.
桑毛虫是桑树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危害桑叶,毒毛触伤蚕体,刺入人体皮肤后引起皮炎,是采桑养蚕最讨厌的害虫。我们设想能否从桑毛虫性信息素的应用上寻找新的测报方法和防治途径。为此,于1979年对1978年度第三代和1979年度第一代桑毛虫进行了性引诱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桑毛虫成虫的生物学特性,特别对成虫的交配习性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成虫在羽化后的1—7天内都有交配能力,其中以羽化次日晚的交配率为最高,羽化当天交配率偏低.其原因主要与成虫的性成熟程度有关.凌晨3:00—4:00是成虫性活跃的高峰时间,亦是雌雄交配的盛期.而傍晚前后的活动则与交配无关.雄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次数0—3次.雌蛾则多为一次交配,很少交配两次的.在雌雄成虫比例相当或雌少雄多时,其交配率均相仿.成虫从羽化到交配产卵约需1—2天.  相似文献   

7.
桑树害虫的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59年,Butenandt等采用50万头处女雌蚕蛾,历经二十年之久,首次鉴定出家蚕性信息素——蚕蛾醇(Bombykol,反10,顺12—十六碳二烯醇),开创了昆虫性信息素研究之先河。三十多年来,昆虫性信息素研究领域十分活跃,世界各国相继对农作物、林果等主要害虫及社会性昆虫的性信息素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结构鉴定、人工合成以及实用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结果,如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棉红龄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二化螟(Chilo  相似文献   

8.
昆虫的性比关系到种群的繁殖与数量维持,而昆虫性信息素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接受并产生与生殖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重要害虫,对其种群性比的调查及性信息素组分鉴定,有利于虫情预测及开发桑螟性信息素应用于诱捕和干扰交配等综合防治。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5—9月份露地桑园与大棚桑园内自然发生桑螟种群蛹期的平均雌性占比分别为86.98%和83.05%,单蛾交配后代的雌性占比为82.91%,且未发现有孤雌生殖发生。对桑螟处女蛾性腺的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物采用色谱-质谱鉴定其组分,发现了5种与已知昆虫性信息素类物质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化合物,包括3,6,9-三环丙烷,十八酸甲酯、(3Z,16E)-5甲基十八碳二烯醇、(3Z,6Z,9Z)-十八碳三烯异丙酯、甲酸6Z,8-甲基,十四碳烯酯、(3Z,6Z,9Z)-十八碳三烯丁酯。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桑螟的雌性明显偏多,这有利于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其为害;从雌成虫性腺萃取物中分离鉴定的5种化学成分可作为性信息素候选物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桑毛虫性诱激素迷向法防治桑毛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们利用合成桑毛虫性诱激素管,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桑毛虫试验。第一次于1988年7月15日在一代桑毛虫发生前,在一块面积为8亩、距其它桑园1000公尺的桑园中,将性诱管剪成一厘米长,用棉线穿孔,绑扎在桑树枝条的三分之一处,每隔10株一个。于8月24日和10月14日,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  相似文献   

10.
桑毛虫性引诱剂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1978年对桑毛虫的性引诱现象作了初步的观察和试验,并初步确定了性诱剂粗提物的效果。 1.桑毛虫性诱剂粗提物的制备和诱捕器的设置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响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Z,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8种人工合成剂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虫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反应,并以此对成虫发生规律进行的性诱监测表明,结果与常规调查结果相吻合,并与触角电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正>桑毛虫又名金毛虫、毒毛虫,属鳞翅目缰翅亚目,毒蛾科,是危害河南省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以食害桑芽、叶为主,严重者可将整株桑芽吃尽,甚至可将整个桑园桑叶吃光。同时由其排泄的粪便污染桑叶,造成和蚕儿之间蚕病相互传染,从而导致蚕病的流行和暴发。现就桑毛虫生物学性状、生活史、生产上对桑园的危害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桑毛虫的生物学性状成虫(蛾)体长12~18mm,前后翅白色。雌蛾  相似文献   

14.
林间试验是鉴定昆虫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林间活性试验不仅证明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两个主要活性组分具有很强的诱蛾活性,而且证明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次要活性组分对两个主要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属鳞翅目(Lepici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草原毛虫属(Gynaephora)的昆虫,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危害最严重的重大害虫。草原毛虫雌蛾具有原地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配的特点。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乙醚、乙酸乙酯、甲醇和二氯甲烷四种有机溶剂粗取草原毛虫性信息素,并检测四种性信息素粗油在野外环境下对雄蛾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有机溶剂的性信息素粗提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乙醚粗油>乙酸乙酯粗油>二氯甲烷粗油>甲醇粗油。同时,引诱效果最佳的乙醚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引诱效果存在节律性,11:30和15:30出现两个高峰,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的引诱数量(P<0.05)。由此可见,草原毛虫雌蛾乙醚性信息素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有望成为草原毛虫生物防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金文 《中国蚕业》2001,22(2):65-66
桑毛虫(Porthesia xanthocamapa Dyar)又名桑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毛虫毒毛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桑毛虫毒毛刺入或接触人体而引起的皮炎称为桑毛虫皮炎,在蚕业生产及研究机构、养蚕农户的桑园附近居民往往会引起局域性流行,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1972年7~8月,上海市郊县部分地区曾发生过桑毛虫皮炎的大流行,患者数以万计;本所及附近居民桑毛虫皮炎发病率较高.现将桑毛虫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桑毛虫不仅严重为害刚荫发的春季桑芽,也为害桑叶,还因毒毛伤人,影响对桑树的管理。我场有500多亩成片投产桑园,多年来桑毛虫为害都较严重,但出于不了解发生规律,虽然每年都在进行防治,仍不能有效控制其为害。每年因桑毛虫损失的桑叶约达5%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 桑毛虫绒茧蜂是杭嘉湖平原蚕区桑毛虫幼虫期的天敌优势种。它产卵于1~2龄桑毛虫体内,待寄主结茧后,绒茧蜂幼虫老熟,从寄主体内啮出,在寄主茧内虫体旁顺次排列作茧,结成茧团。寄主不化蛹而死亡。在本区自然寄生率全年三代平均为30.50%,是自然抑制桑毛虫的重要天敌因子。桑毛虫绒茧蜂年发生三代,与寄主桑毛虫年发生三代吻合。在本区桑园内,尚未发现其他寄主,以幼虫在桑毛虫幼虫体内越冬。一头雌蜂可寄生桑毛虫24头,最高54头,一条桑毛虫可育出绒茧蜂(全年三代平均)  相似文献   

19.
把斜蚊夜蛾性信息素诱芯,放入通用型昆虫诱捕器中,放置在桑园中,诱捕其雄蛾,加以扑杀,从而破坏其交配,最终达到防治目的。通过秋季实践,诱捕效果显著,获得成功,为今后病虫测报和防治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20.
昆虫性信息素与茶树害虫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已在水稻、棉花和槐树等作物害虫防治中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治原理是“诱杀”和“迷向”。在茶树害虫防治中,国内外已开始研究和应用。日本研制开发了茶卷叶蛾类的性信息素,两代产品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国内分离鉴定了茶毛虫性信息素、茶尺蠖性信息素,前者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茶园试验,结果显示,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茶园害虫性信息素的组分、活性成分及其各组分的比例;要强化性信息素应用方法,特别是加强与其它无公害控制措施协调、组合应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园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下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