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理塘牦牛群体的遗传资源特征,试验选取6头成年牦牛(公母各半)测定其体尺、体重,并采用屠宰分割的方法测定理塘牦牛的屠宰副产物重、内脏器官重及各项屠宰指标。结果表明:理塘牦牛公牦牛所有体尺体重指标均大于母牦牛,其中宰前重、体高及胸围性别差异均极显著(P0.01),体斜长差异显著(P0.05);头、蹄重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皮重性别差异显著(P0.05);胴体重、净肉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眼肌面积公牦牛大于母牦牛,性别差异显著(P0.05)。说明理塘牦牛公牦牛的屠宰性能优于母牦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亚丁牦牛的遗传资源特性并为今后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试验随机选取6头(公母各半)5.5岁健康亚丁牦牛测定其体尺、体重,并采用屠宰分割的方法测定亚丁牦牛的屠宰副产物和内脏重及各项屠宰指标。结果表明:公牛的宰前体尺和体高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牛(P0.05或P0.01);屠宰后亚丁牦牛公牛头重、蹄重均极显著高于母牛(P0.01);胴体性状指标上,公牛胴体胸深显著高于母牛(P0.05);在产肉性能指标中,公牛胴体重、净骨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1)。说明5.5岁的亚丁牦牛公牛产肉性能要优于母牛。  相似文献   

3.
为挖掘最新发现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亚丁牦牛群体的遗传资源特性,试验选取6头成年牦牛进行屠宰及分割,测定其宰前体尺体重、胴体性状及产肉性能各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亚丁牦牛宰前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高公牦牛大于母牦牛,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胴体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两者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净骨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两者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净肉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两者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指标公母牦牛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丁牦牛产肉性能良好,是我国较好的牦牛遗传资源,具有进一步选育开发和挖掘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差异,试验选取年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各10头(公母各半),分别为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两组屠宰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氨态氮、尿素氮、总氮、微生物蛋白和挥发性脂肪酸),并基于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两组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野血牦牛组瘤胃液中总氮含量、微生物蛋白质量浓度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氨态氮质量浓度、尿素氮浓度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正丁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1),正戊酸摩尔百分比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5),乙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5);异丁酸、异戊酸摩尔百分比及乙酸/丙酸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瘤胃共有1 963个核心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特有的OTUs分别为18 542个和16 ...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性别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2.5岁、初重为(150.30±9.27) kg的健康麦洼牦牛,按性别分为2组,每组6头。试验牦牛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进行舍饲育肥,预试期为14 d,正试期为168 d。结果表明:1)在整个舍饲育肥期间,公牦牛组平均日采食量均高于母牦牛组,第19周公牦牛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各周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公牦牛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料重比有低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80)。2)母牦牛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公牦牛组(P0.05),其余养分表观消化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公牦牛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胴体重和净肉重有高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78,P=0.058),而净肉率和屠宰率显著低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相同舍饲育肥条件下,母牦牛具有更好的屠宰性能并且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更高,而公牦牛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6.
朝鲜鹌鹑屠宰性能及其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丽 《经济动物学报》2012,16(3):172-176,180
选择7日龄的朝鲜鹌鹑300只(公、母各半),在相同管理条件下饲养至38日龄,每周定期称重,并在38日龄时随机抽取150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系统分析公、母鹑的体重及主要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除10日龄体重外,朝鲜母鹌鹑的体重均极显著地高于公鹌鹑(P<0.01);母鹑的宰前重、放血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重和胸肌重显著高于公鹑(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公、母鹑不同日龄体重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除母鹑的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重、腿肌重及公鹑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胸肌重、腿肌重外,不同日龄体重与其他屠宰性状间多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利用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于2012年11月对天峻县龙门乡18月龄野血牦牛、高原型牦牛进行了屠宰试验比较。结果 1/2野血牦牛屠宰前体重比同等饲管条件下家牦牛重18.84kg,胴体重前者较后者重17.51kg,龙门乡1/2野血牦牛的体重和胴体重均大于龙门乡高原型牦牛、大通牦牛、青藏高原型牦牛、羌塘型牦牛,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野牦牛是复壮家牦牛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8.
兴义矮脚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LPL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兴义矮脚鸡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肌肉氨基酸含量及LPL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屠宰了14周龄同批孵出的兴义矮脚鸡100只(公、母各半)。结果表明:公、母鸡屠宰率分别为87.40%、87.97%,公鸡的活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等均极显著(P<0.01)地高于母鸡;腹脂率极显著(P<0.01)低于母鸡。公鸡肌肉的脂肪含量(1.99%)、干物质含量(26.24%)显著低于母鸡的2.37%、27.31%(P<0.05),公鸡的蛋氨酸、缬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母鸡(P<0.05)。腹脂、皮脂、肌肉的LPL mRNA表达量有性别差异性,而且也存在肝、腹脂、皮脂、肌肉等组织差异性。综上所述,兴义矮脚鸡公鸡产肉性能较好;母鸡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较高,LPL基因mRNA的表达有组织和性别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选择6月龄和4周岁的无角牦牛进行屠宰性状测定,并以同年龄的有角牦牛作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无角牦牛和当地有角牦牛的产肉性能,以期为今后无角牦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6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同龄的有角牦牛(P0.05),4周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也均显著高于同龄有角牦牛(P0.05)。以上结果说明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通过人工授精技术,采用野牦牛颗粒冻精与家牦牛进行全、半血杂交方式,经后代生长发育观测,杂一代野血牛犊体尺、体重、剪毛量均高于本交家牦牛犊,尤以体重差异明显,全血野血牛犊体重比家牦牛犊增重3.4kg,增重率25.1%,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半血野血牛犊体重比家牦牛增犊重2.1kg,增重率15.6%,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牦牛低海拔舍饲是解决藏区草畜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冷季牦牛生长发育,改善牦牛肉品质。旨在探讨低海拔区域开展牦牛舍饲模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肌肉品质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低海拔舍饲影响牦牛肌肉品质的可能因素。选用10头3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健康公牦牛,随机均分为舍饲组与放牧组,舍饲组于广汉农区(海拔:600 m)进行全舍饲育肥,放牧组于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海拔:3500 m)按传统模式天然放牧,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其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背最长肌食用品质显著改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熟肉率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营养品质显著改善: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T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鲜味氨基酸(FAA)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血清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组血清中血糖(GLU)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冷季低海拔舍饲可达到牦牛生长肥育的效果;可激活牦牛血清中脂沉积相关酶活性,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改善牦牛肉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极高、极低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滩羊的屠宰性能及内脏器官重量差异,选择极高RFI公、母滩羊各8只,极低RFI公、母滩羊各7只,测定其宰前活重、头重、蹄重、皮重、胴体重、内脏重、肌肉重、骨重、脂肪重(肌间及皮下脂肪重、内脂重、尾脂重、肠脂重),并测量肠道各段长度。结果显示:极高RFI公滩羊肝脏重极显著高于极低RFI公滩羊(P0.01),肾脏重显著高于极低RFI公滩羊(P0.05),结肠绝对长度显著长于极低RFI公滩羊(P0.05),其余肠道长度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高RFI组肠道总长度比极低RFI组平均长230.96 cm;与极低RFI滩羊相比,极高RFI滩羊屠宰率和肌肉间脂肪有升高趋势(P0.2),胴体净肉率有降低的趋势(P0.2)。说明极低RFI公滩羊较极高RFI公滩羊的肝脏和肾脏重量更小、肠道更短。  相似文献   

13.
野牦牛杂交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野牦牛冻精和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所生产的野血后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文章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公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重和体尺,同时进行了屠宰试验.结果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和28月龄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P<0.01);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尺指标也是杂交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P<0.01);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8月龄、28月龄1/2野血牦牛和1/4野血牦牛比同龄家牦牛分别多产肉16.62 kg、24.70 kg和11.45kg、13.70 k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贵州威宁绵羊的生产及屠宰性能间的相关性,试验测定了89只纯种贵州威宁绵羊(45只成年羊、44只周岁羊)的屠宰性能、体尺性状、肉质性状、脏器系数和羊毛品质,并进行了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威宁绵羊宰前体重、胴体重、净肉重均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尺性状方面,各年龄段公母羊体高和管围差异均极显著(P0.01),周岁公母羊胸深差异显著(P0.05),而成年羊宰前体重、胴体重、净肉重、胸深、胸围之间互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肉质性状方面,周岁公母羊间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水分与滴水损失、剪切力呈显著(P0.05)正相关;脏器系数方面,各年龄段威宁绵羊宰前体重与肝脏、蹄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羊毛品质方面,威宁绵羊各年龄阶段的公羊与母羊毛丛长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贵州威宁绵羊肉质性状处于中上水平,体重、体尺和屠宰性能低下,羊毛品质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杨娟  郭帅  韩世昌  张年  张凤  陶虎  熊琪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4):1332-1342
【目的】 研究6月龄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胴体性状、肌纤维直径、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情况,以期为2个品种山羊的饲养管理、引种改良及杂交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选取8只3月龄±5 d、健康的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在统一条件下饲养3个月,饲养结束采集血液测定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等14项血液生理指标及肌酐(CRE)、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糖(GLU)、总蛋白(TP)等14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体重、体高、体斜长、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等12项胴体性状;屠宰后取背最长肌肌肉组织,切片后经苏木素伊红和改良油红O染色,分别检测肌纤维直径和肌内脂肪含量。【结果】 血液生理指标中,波尔山羊的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显著低于麻城黑山羊(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波尔山羊的总蛋白、球蛋白、血磷含量与淀粉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麻城黑山羊(P<0.01),钾离子含量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胴体性状中,波尔山羊的体重、平均日增重、背最长肌重、股二头肌重和胴体重均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眼肌面积极显著大于麻城黑山羊(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波尔山羊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麻城黑山羊(P<0.01),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结论】 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血液指标、屠宰性能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可为研究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的种质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牦牛低海拔舍饲是解决藏区草畜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冷季牦牛生长发育,改善牦牛肉品质。旨在探讨低海拔区域开展牦牛舍饲模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肌肉品质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低海拔舍饲影响牦牛肌肉品质的可能因素。选用10头3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健康公牦牛,随机均分为舍饲组与放牧组,舍饲组于广汉农区(海拔:600 m)进行全舍饲育肥,放牧组于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海拔:3500 m)按传统模式天然放牧,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其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背最长肌食用品质显著改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熟肉率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营养品质显著改善: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T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鲜味氨基酸(FAA)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血清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组血清中血糖(GLU)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冷季低海拔舍饲可达到牦牛生长肥育的效果;可激活牦牛血清中脂沉积相关酶活性,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改善牦牛肉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牦牛初生重为牦牛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据测定分析牦牛初生重公母平均分别为13.06 kg和12.49 kg,分别占成年公母牦牛体重的3.38%和5.58%,与其它种公牛比较均显著偏小.导入野牦牛血是提高牦牛初生重的有效途径,含1/4和1/2野血公犊对不含野血的家牦牛犊分别重4.5 kg和2.73 kg,差异极显著.母犊分别较其重4.09 kg和2.19 kg,差异极显著.胎次对初生重影响极显著(P<0.01),经产牛所产犊重13%.放牧牛群、年度、产犊月份及其互作对牦牛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牦牛的不同产地对牦牛初生重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谷物对断奶马驹肠道内容物中酶活力、淀粉含量及VFA浓度的影响,为断奶马驹肠道发育健康、养分消化、饲粮搭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出生日期、体重(112.39 kg±7.50 kg)相近,5月龄断奶的哈萨克公马驹18匹,随机分为3组,每组6匹,分别补喂玉米、燕麦和大麦。在相同的粗饲料条件下,以等淀粉原则确定各组精料的补喂量,进行为期60 d的补饲试验。马驹屠宰后,采集各肠段内容物,测定淀粉酶活力、淀粉含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1)燕麦组马驹小肠淀粉酶活力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显著高于大麦组(P<0.05);玉米组马驹小肠β-淀粉酶活力极显著高于燕麦组和大麦组(P<0.01)。(2)燕麦组马驹回肠支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玉米组和大麦组(P<0.0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粪便中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大麦组(P<0.05);玉米组马驹盲肠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燕麦组(P<0.05),极显著低于大麦组(P<0.01),结肠直链淀粉含量也显著低于燕麦组和大麦组(P<0.05)...  相似文献   

19.
随机选取60只健康无病的300日龄雷州黑羽鸭,公、母各半,进行屠宰试验及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公鸭全净膛率和瘦肉率显著高于母鸭(P<0.05);母鸭腹脂率和皮脂率极显著高于公鸭(P<0.01),而胸肌率却极显著低于公鸭(P<0.01);公、母鸭胸肌肉色(L、a、b值)、腿肌蒸煮损失率和胸肌嫩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母鸭胸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公鸭(P<0.05),胸肌和腿肌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公鸭(P<0.01)。提示,雷州黑鸭屠宰率和全净膛率都较高,母鸭肉质和肌肉营养成分高于公鸭,胸肌优于腿肌。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省优质地方鸡种泸宁鸡为素材,分别从不同时期(81、119、154、210日龄)的200只鸡中随机选取8公8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组织、日龄、性别肌肉中硫胺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公母鸡腿肌硫胺素含量极显著高于胸肌(P0.01);公母鸡胸肌、腿肌硫胺素含量均在119日龄达到最高;随着日龄的增加,胸肌与腿肌硫胺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胸肌硫胺素含量119日龄与81日龄、210日龄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日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硫胺素含量各日龄间差异均显著(P0.05)。硫胺素含量与屠宰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9日龄胸肌硫胺素含量与胸肌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腿肌硫胺素含量与腹脂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腿肌重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