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浙江田间转cry1C基因水稻T1c\|19和转cry2A基因水稻T2A\|1对靶标害虫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及对主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明恢63相比,这两种转Bt基因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都具有极强的抗性,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减少98%以上,二化螟枯心/白穗率减少87%以上;而对非靶标害虫稻飞虱以及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品种材料,以传统杂交的方法将3个Bt明恢63中的Bt基因cry1C*、cry2A*和cry1Ac/Ab,转育到水稻品种秀水123、湘晴、旱恢3号和沪旱1B中;以回交二代自交三代(BC2F3)水稻叶片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田间除草剂筛选和试纸条检测方法,以获得新型转Bt基因株系。并在全生育期实行除不喷施农药外的正常田间管理的转基因植株的田间抗虫鉴定方法筛选出抗虫性良好、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为后续抗虫育种提供材料。 BC2 F3代PCR检测及试纸条检测的结果显示分别获得cry1C*和cry2A*基因的沪旱1B、秀水123和湘晴的纯合株系。同时,在田间自然诱发虫害条件下,转基因株系对稻纵卷叶螟虫表现出强抗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ry2A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对cry2A*编码的Bt毒性蛋白有明显的排斥效应,从而可达到抗虫的效果。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载有cry2A*基因的pC-2A质粒转入受体水稻品种镇稻88基因组内,获得转基因植株。由于cry2A*与抗Basta基因紧密连锁,通过Basta抗性筛选,进而得到转cry2A*基因阳性株。PCR和AGE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cry2A*已成功整合到镇稻88基因组内。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转基因阳性植株有明显的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商业化转Bt基因水稻的推广和应用,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转Bt抗虫基因水稻在食品安全方面和生态安全方面(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非靶标生物、害虫对转Bt基因水稻的抗性)的潜在影响,以期为我国转Bt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Bt基因是世界上转基因植物生物工程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基因。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很强的控制效果,其商业化种植推广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概述了Bt水稻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主要针对Bt水稻对稻田非靶标昆虫的影响效应进行综述,并对Bt水稻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非靶标昆虫的安全性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转Bt cry1F基因抗虫玉米对米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转Bt cry1F基因的32A91、32W09和X1132X 3个玉米品种及其对应的3种非转基因玉米为试材,分别饲养米蛾幼虫,比较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对米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cry1F基因玉米对米蛾幼虫存活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降低;转基因玉米32W09饲养的米蛾成虫羽化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XY420饲养...  相似文献   

7.
利用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圣稻13、圣稻15、镇稻88为受体亲本,选择以籼稻明恢63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TT51(cry1Ab/1Ac)、T2A-1(cry2A)、T1C-19(cry1C)和以粳稻中花11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RJ-5(cry1C)为供体,分别进行杂交和多代回交。每一世代后代单株,通过涂抹Basta抗性筛选,结合PCR鉴定跟踪抗虫目的基因以及田间抗虫性鉴定、农艺性状选择,培育出来源于TT51带有cry1Ab/1Ac基因的抗虫稳定株系3个,来源于T2A-1带有cry2A基因的稳定株系2个,来源于T1C-19带有cry1C基因的稳定株系3个,来源于RJ-5带有cry1C基因的抗虫稳定株系2个。这些株系于田间均表现出很好的抗虫性状和优质丰产性状,为黄淮稻区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的田间影响。【方法】以转cry1Ac/ sck双基因抗虫水稻株系MSA、MSB、MSA4及其杂交稻21S/MSB、II-32A/MSB与KF6-304为材料,2002年在福建沙县、2003至2004在湖南湘潭县系统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对稻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叶蝉及稻瘿蚊的田间影响评价研究。【结果】秧苗期,MSA、MSB、21S/MSB、II-32A/MSB对稻飞虱产卵没有明显影响,稻飞虱在MSA4与KF6-304秧苗上的产卵量显著低于其对照,但所取样本上的产卵量都非常低。水稻移栽后,转基因水稻株系对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但与它们的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整个生长期的数据分析也显示无显著差异。21S/MSB、II-32A/MSB上的叶蝉数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对照,但叶蝉数量很低,单种叶蝉的种群数量则更低,且MSA、MSB、MSA4与KF6-304没有引起稻田叶蝉数量的明显变化。在成熟收割前,MSA、MSB有增加无效分蘖上葱管数的态势,但在水稻生长中期都对稻瘿蚊有高的抗性,能减少葱管的形成,降低标葱率。【结论】 转cry1Ac/sck 双基因抗虫水稻MSA、MSB、MSA4及杂交稻21S/MSB、II-32A/MSB与KF6-304不会引起关键非靶标水稻害虫数量的明显上升。导入相同外源基因的不同水稻株系对关键非靶标水稻害虫的影响在时间动态与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评价需要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9.
转Bt基因作物及其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应用,Bt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Bt基因的分类、基因的克隆及应用,以及转Bt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Bt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进入非转基因作物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中,造成基因污染,害虫在多代食用转Bt基因植物后可以产生抗性,而且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也有一定的影响,转Bt基因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向土壤中释放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另外已经发现大豆(EPSPS)中的转基因有向人类肠道微生物转移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对Bt基因的利用进展及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希望能为正确认识和研究利用转Bt基因作物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周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343-8344,8346
以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汕优63(以下简称Bt水稻)为供试材料,亲本汕优63(非Bt水稻)为对照,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Bt水稻对稻田蜘蛛优势类群消长动态及其与猎物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t和非Bt稻田中蜘蛛优势类群发生数量相对大小依次为:皿蛛〉狼蛛〉园蛛〉肖蛸。2种类型稻田中蜘蛛优势类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早期狼蛛和肖蛸占优势,随后园蛛和皿蛛成为田间优势蜘蛛类群,但Bt水稻田各类优势蜘蛛数量都显著高于相应非Bt水稻田。2种类型稻田中蜘蛛优势类群与2类主要害虫稻飞虱和叶蝉消长动态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狼蛛与2类主要害虫消长动态相关性在非Bt水稻上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在Bt水稻上相关性不显著;肖蛸与2类主要害虫消长动态相关性在2类型稻田中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研究转Bt基因棉(处理)和常规棉(对照)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转Bt基因抗棉铃虫棉对棉蚜发育速度、成蚜寿命、4龄若蚜体重、成蚜繁殖力无明显影响.[结论]取食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没有负面影响,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安全的.为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转Bt cry1Ah/cry1Ie双价基因抗虫玉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含有人工改造的抗虫基因Bt cry1Ah、cry1Ie和耐除草剂基因2mG2-epsps的植物表达载体pMUHUESGM,利用基因枪法将表达盒片段转化玉米愈伤组织,以2mG2-epsps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经草甘膦异丙胺盐筛选获得24株T0代再生植株,其中PCR检测阳性植株有20株。T0和T1代植株的分子检测结果证明了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转基因株系在田间生物活性检测中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这为培育抗虫玉米新品种提供了参考,同时本研究中采用了基因枪片段转化法,提高了转基因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是培育转抗虫基因植物的两大类基因。为了正确评价转抗虫基因作物花粉对非靶标重要经济昆虫的安全性 ,本试验以家蚕为对象 ,研究转cry1Ac基因棉花、转cry1A +CpTI双价抗虫棉花以及转cry1Ab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非转基因常规棉花或玉米花粉以及无花粉对照相比 ,转抗虫基因棉花或转抗虫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各龄期的死亡率、蛹重、茧重、茧层重、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无多大影响 ,且无明显的剂量效应。虽然取食转抗虫基因花粉后家蚕一龄历期有所延长 ,但与非转基因的花粉处理相比 ,则无显著差异 ;同样 ,家蚕三龄眠蚕体重虽与无花粉对照相比表现出较大差异 ,但其体重均大于对照。可见 ,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的历期和体重亦无多大影响。综上所述 ,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的生长发育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基因PCR-RFLP鉴定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根据苏云金芽孢杆菌(Bt)cry2、cry3、cry4/cry10型基因的保守区分别设计了3对通用引物S5un2/S3un2、S5un3/S3un3和S5un4/S3un4。PCR扩增产生约1.2kb、1.4kb和1.5kb的产物,然后分别用HincⅡ/MspⅠ、Bg1Ⅱ/PstⅠ和BstEⅡ/DraⅠ酶切,并经RFLP分析鉴定Bt菌株的cry基因型。利用该方法对含已知cry2、cry3、和cry4/cry10型基因的Bt菌株和遗传工程菌进行基因分析,得到的结果与预测的RFLP相符,证明该方法可行。在此基础上对14株Bt分离株的基因型进行了鉴定,其中有9株分离株含cry2型基因;仅菌株Bt22含cry3型基因;所有被测菌株均不含cry4/cry10型基因。  相似文献   

15.
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害虫、天敌和经济昆虫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使一些对Bt蛋白不敏感的次要植食性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或呈加重趋势,但没有证据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田其它害虫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源Bt基因导入棉花后,引起的棉花重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棉花叶片形态结构的改变可能会直接影响棉花害虫种群的数量,且转Bt基因棉田更有利于其它植食性昆虫的发生和危害.害虫种群数量和Bt蛋白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天敌的数量.转Bt基因抗虫棉对家蚕和蜜蜂等经济昆虫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cry1Ia1基因转化大豆及抗虫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y1Ia1基因编码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产物对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具有毒害作用,可防治大豆食心虫等害虫.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cry1Ia1基因转入大豆栽培品种黑农35中,并获得了5株转cry1Ia1基因的株系.PCR、Southem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cry1Ia1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转基因植株抗大豆食心虫的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其中的2株对大豆食心虫具有高度的抗性,2株具有中等程度的抗性,1株与对照无明显差异.cry1Ia1基因首次成功导入大豆栽培品种黑农35中并获得抗大豆食心虫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7.
<正>(接上期)94.我国已发放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基本情况及应用前景如何?答: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号"的受体品种是水稻三系恢复系"明恢63",外源基因是由我国自主合成的杀虫蛋白cry1Ab/cry1Ac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以专一、高效地控制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鳞翅目害虫。外源抗虫基因通过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导入,经多代选择获得能够稳定遗传表达的恢复系。"华恢1号"与"珍汕97A"所配组合被命名为"Bt汕优63"。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水稻     
<正>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外源基因是由我国科学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杀虫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受体品种是水稻三系恢复系"明恢63"。"华恢1号"与"珍汕97A"所配的杂交组合为"Bt汕优63"。  相似文献   

19.
转cry1Ab抗虫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及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转cry1Ab抗虫水稻(mf-MH3301-1)和非转基因水稻(MH3301)上的取食和产卵选择行为,并通过Y型嗅觉仪研究了褐飞虱对2种水稻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mf-MH3301-1对褐飞虱成虫的取食选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接虫后2、4、8 h,雄成虫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而雌成虫在接虫后4、8 h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然而,Bt水稻对于褐飞虱的产卵选择性和趋性反应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生物技术产品,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世界上许多棉花主产国通过严格的试验从基因漂移、靶标害虫对Bt蛋白的抗性产生及治理对策、抗虫棉种植对非靶标昆虫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转Bt基因抗虫棉产品的食品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关生物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有效控制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转Bt基因抗虫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对维持世界棉花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