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sI2基因的克隆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稻IRAT109干旱胁迫下cDNA芯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RT-PCR,5'-RACE及3'-RACE方法,从IRAT109总RNA中扩增得到了干旱胁迫下芯片表达谱中上升表达强度第二的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OsI2,全长有523 bp,并对基因序列结构进行了分析.该基因与全长cDNA文库中的CT836140.1有99%同源.OsI2基因编码产物对应1个包含57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ORF),为一功能未知蛋白.其编码产物也可能对应两个中间相隔19 bp的较小ORFs(43个氨基酸和42个氨基酸),都是功能未知的蛋白.在pBI121载体的基础上,将OsI2基因与CaMV35S连接成功构建了pBl121-OsI2植物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水稻苗期氮素营养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1份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进行苗期不同供氮水平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耐低氮胁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苗高(RPH)、相对单株分蘖数(RTP)和相对地上部生物学产量(RSDW)3个性状指标在反映不同基因型水稻耐低氮胁迫差异的灵敏程度上依次为RSDW>RTP>RPH。并从中选择出40份极端材料(氮高效和低氮敏感型),通过对这40份极端材料在2种供氮水平下进行连续性状考察,发现3叶期后30 d左右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氮胁迫的反映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苗期对水稻进行氮高效资源筛选的适宜鉴定时期为播种后50 d左右。  相似文献   
3.
近等基因导入系定位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巳构建的Lemont/Teqing RILs遗传连锁图上选择146个分子标记,鉴定了266个特青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的图示基因型,结合两年田间稻曲病的自然鉴定结果,利用图示基因型重叠方法对抗稻曲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146个标记总的遗传图距为2227.6cM,覆盖95.6%的供体基因组,相邻标记平均为15.2cM。通过性状-标记相关分析和图示基因型重叠,在第10和第12两条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抗稻曲病QTL(QFsr10和QFsr12),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Lemont,加性效应分别为3.38和3.34级。本文还就图示基因型重叠定位QTL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水稻蛋白质含量NIR模型适配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样品建立水稻蛋白质近红外模型的效果和适配范围。【方法】通过对178份来自“II-32B/岳早籼6号”的重组自交系和496份水稻品种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的比较分析,选择其中59个株系和76份品种作为建模样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品种、重组自交系和混合样品的3个蛋白质含量回归模型。【结果】经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和对模型外部重组自交系和品种样品的验证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基于分离群体的模型因蛋白质含量范围较窄,样品来源较单一,适应范围仅局限于本群体内样品蛋白质含量预测,而品种和混合模型对群体和品种样品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大于0.90,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大于0.89, 本试验可为近红外建模的样本集选择提供良好的指导意义。【结论】不同类型样品对建模效果有显著影响,品种模型和混合模型的适配范围显著大于群体模型,研究结果不能支持用背景变异较小的样品建立较高精度回归模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一套优异稻种资源的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在湖北恩施、2009年和2010年在海南陵水分别采取自然诱病和人工接种方法对158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137份“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亲本材料进行了抗纹枯病大田鉴定和评价,未发现免疫材料,抗病和中抗材料的比例分别为0.3%和13.9%;大多数属于感病范围,中感、感病和高感材料的比例分别为40.0%、25.8%和20.0%.其中BR24、Hnankar、解放籼、秕五升、赤壳糯、红旗5号、泽谷、寸谷糯和旱麻稻在3年2地的鉴定中均达中抗水平;Serendahkuninmdaysia、SAI-BUI-BAO、Giza14和香稻在个别年份中达抗病水平.在海南2年试验中测定了各材料的纹枯病病级、相对病斑长、相对病斑高、抽穗期和株高,通过分析,发现纹枯病病级与相对病斑长和相对病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期和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对病斑长和相对病斑高可以作为抗性鉴定和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沪旱15’为材料,使用不同引发剂[VC(50μg/L)、蒸馏水(H_2O)、Ca Cl2(1 110μg/L)、KCl(2 074μg/L)、KT(25μg/L)、NAA(25μg/L)和SA(50μg/L)]进行处理,研究水分胁迫下不同引发处理对节水抗旱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最大根长的影响,并选取引发效果最好的处理进行大田验证,调查基本苗及产量构成因子,计算群体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经过引发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最大根长均显著高于未进行引发的处理。其中,KCl(2 074μg/L)引发处理的种子发芽势、苗高和最大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引发处理。大田验证表明:经KCl(2 074μg/L)引发处理后,‘沪旱15’和‘旱优73’两个品种的基本苗分别增加11. 38%和9. 7%,穗数分别增加6. 08%和4. 16%,实际产量分别增加8. 93%和9. 19%。可见,种子引发处理能显著提高旱作条件下节水抗旱稻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增加基本苗和穗数,降低苗高、最大根长、基本苗和穗数的变异系数,提高群体的均衡性,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沪旱11A是以(武香B/内香B)F2×沪旱1B杂交选育而成的节水抗旱雄性不育系,于2009年9月通过上海市农委组织的专家鉴定。沪旱11A不育性稳定,抗旱性强,花时集中,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所配组合旱优113于2014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水稻(Oryza sativa L.)珍汕97和SLG组合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和177个微卫星标记,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共得到38个QTLs。单个QTL解释这些性状6.6%~32.9%的性状变异,各性状QTL的累积表型贡献率达21.3%~79.5%。大多数性状之间具有显著的表型相关性,相关性较高的性状之间常具有较多共同或紧密连锁的QTL。  相似文献   
9.
莴苣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植物新品种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简称DUS)测试的原理和技术,本文详细地论述了莴苣DUS测试指南的适用对象、测试性状的选择与确定、性状分级与标准品种的选用和DUS判定标准。莴苣DUS测试指南的制订对促进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国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领域的地位等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杂交旱稻保持系沪旱1B柱头外露率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沪旱1B/Ⅱ-32B杂交的F2群体,对水稻的柱头外露率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研究其遗传机制,以改良沪旱1B的柱头外露率.试验共检测到10个与柱头外露率有关的QTLs,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检测到3个影响单边柱头外露率(PSES)的QTLs,分别位于3号、7号和9号染色体上,联合贡献率为21.44%;检测到2个影响双边柱头外露率(PDES)的QTLs,位于3号和9号染色体上,联合贡献率为15.98%;检测到5个影响总柱头外露率(PES)的QTLs,位于3,4,7,9号染色体上,其中3号染色体上有2个QTLs位点,总柱头外露率QTLs的单独贡献率在6.86%~9.73%之间,联合贡献率为39.42%.QTL上位性分析,检测到7对显著互作位点,解释了表型变异的67.39%,检测到的上位性效应主要以加性/加性互作效应为主,部分主效QTLs参与了互作.这些QTLs分子标记为改良沪旱1B的柱头外露率性状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