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紫花针茅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群落中主要优势禾草之一,关于该植物所感染禾草内生真菌的形态和分类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分离培养获取不同样点的紫花针茅内生真菌菌落,利用特异性引物克隆紫花针茅内生真菌序列,并与Genbank中下载的序列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青海省紫花针茅样品带菌率高达100%,而其他区域样品均不带菌.分离的内生真菌菌落从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分生孢子形态等特征均与Epichloё属内生真菌的形态特征相似.系统进化关系表明,它们分别与北美洲竖针茅体内无性态内生真菌Epichloё chisosa,醉马草内生真菌Epichloё inebrians及甘肃内生真菌Epichloё gansuensi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进一步说明紫花针茅所感染内生真菌与宿主间未体现出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掌握昆明市部分奶牛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采集了昆明市部分奶牛场(养殖小区)的饲用玉米面、全株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TMR)共80 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80 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伏马毒素(FB1+FB2)、T-2毒素、呕吐毒素(DON)6 种霉菌毒素含量,超标情况按照《GB 13078—2017 饲料卫生标准》判定。[结果]玉米面中ZEN检出率88.2%,平均值为(1 047.2±935.5)μg/kg,超标率达到76.4%; DON检出率82.3%,平均值为(1 375.2±635.2)μg/kg,FB1+FB2+FB3检出率35.3%,平均值为(277.4±490.9)μg/kg,AFB1检出率为35.3%,平均值为(8.6±2.9)μg/kg;OTA、T-2毒素均未检出。TMR中DON检出率25%,平均值为(1 047.2±935.5)μg/kg,AFB1检出率为16.7%,平均值为(2.3±1.2)μg/kg,ZEN检出率16.7%,平均值(120.1±112.6)μg/kg,均未超标;OTA、T-2毒素、FB1+FB2+FB3均未检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DON检出率47.1%,平均值为(1 375.2±635.2)μg/kg,ZEN检出率为29.4%,平均值为(142.5±191.1)μg/kg,均未超标;AFB1、OTA、T-2毒素、FB1+FB2+FB3均未检出。[结论]霉菌毒素检出率:DON>ZEN>AFB1>FB1+FB2+FB3 >T-2毒素和OTA;污染程度:玉米面>全株玉米青贮>TMR。三类饲料中霉菌毒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玉米面霉菌毒素污染风险最大,在运输、存储、使用时要予以高度关注,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王晓梅  迟德富  宇佳 《草业学报》2018,27(9):95-109
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中含有较高β-蜕皮甾酮,为了进一步提高其β-蜕皮甾酮含量,通过添加茉莉酸甲酯(MeJA)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以4~10代筋骨草悬浮细胞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MeJA对细胞生长、β-蜕皮甾酮积累的影响,细胞生长量采用称量计数,β-蜕皮甾酮含量则使用高效液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生长曲线及β-蜕皮甾酮积累曲线符合Logistics模型。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第4天)或中期(第7天)添加不同浓度的MeJA,对细胞生长影响相对较小,生长曲线均有小高峰,分别出现在处理后第5天和第3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0.60和0.62 g。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MeJA,细胞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细胞鲜重和干重显著低于CK(P<0.05)。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MeJA后细胞鲜重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呈显著相关。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10~50 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对比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中添加50 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最佳,最高可达到35.90 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同样条件下β-蜕皮甾酮表现为积累量小幅增加,最高量为0.5095 mg·g-1。添加100~200 μmol·L-1 MeJA均会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中添加200 μmol·L-1 MeJA细胞鲜重与CK相比显著下降,抑制率最高可达到38.88%。而添加100~200 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表现为大幅提升,最高可达3.5315 mg·g-1,为同期CK的14.44倍(P<0.01)。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200 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相比都表现为下降,说明在此时添加这些浓度MeJA可抑制细胞的生长,最高抑制率可达31.01%。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50 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激增,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1.4136 mg·g-1,是CK的5.06倍(P<0.01)。添加100~200 μmol·L-1 MeJA则积累量较少。在细胞快速生长的中期添加100 μmol·L-1 MeJA条件下对细胞的刺激较小,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3.5315 mg·g-1。  相似文献   

4.
以2013年10月-2014年9月连续观测的CO2通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科尔沁草甸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NEE日变化季节差异明显,生长季变化幅度大,净CO2日吸收速率7月>8月>9月>6月>5月;生长季内,NEE主要受控于叶面积指数和光合有效辐射。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的关系可用直角双曲线方程来描述,拟合得到的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为0.0015 μmol CO2/μmol PAR,最大光合速率Pmax为0.65 μmol CO2/(m2·s)。叶面积指数(LAI)对NEE的影响可由分段函数表示,当LAI>3.08时,表现为渐进饱和型,且LAI越大NEE对PAR的响应越明显;当高饱和水汽压差(VPD)在1.5~2.0 kPa时,光合作用开始降低,NEE明显受到VPD值的抑制;短暂强降雨(累计降雨量>40 mm/d)对昼间NEE有一定的抑制,而持续低强度降雨(降雨时长>15 h)对夜间NEE存在激发作用;夜间NEE随土壤温度呈指数增长,温度敏感系数(Q10)为2.63。  相似文献   

5.
王琼  段廷玉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20,29(6):127-136
箭筈豌豆炭疽病是一类重要的真菌性病害。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DPH) 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来鉴定甘肃夏河箭筈豌豆炭疽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菌株WQ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坦,正面为深灰色-橄榄色至橄榄色-黑色,边缘菌丝白色,背面灰色-橄榄色至铁灰色。分生孢子单胞透明,大小为(17.5~25.0) μm×(3.75~5.00) μm,略呈镰刀形。菌株WQ与编号为CBS 128.57的菌株同源性最高,在70%水平上聚为一支。病原菌可以通过伤口侵染箭筈豌豆叶片。确定箭筈豌豆炭疽病病原菌为菠菜炭疽菌,这是箭筈豌豆菠菜炭疽菌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对红豆草和燕麦均具有强致病性,对4个品种的箭筈豌豆具有中等致病性,对苜蓿和三叶草的致病性最低,而对黑麦草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RFRP-3对大鼠采食行为以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 μL/(次·只)]、RFRP-3低剂量组[腹腔注射1 μg/100 μL RFRP-3,200 μL/(次·只)]和高剂量组[腹腔注射10 μg/100 μL RFRP-3,200 μL/(次·只)],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天注射2次,连续腹腔注射14 d。观察和记录大鼠的采食量、采食行为和体重变化,计算料肉比及Lee指数,分离血清并检测血脂相关指标,并对下丘脑食欲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仅在光照环境中腹腔注射高剂量RFRP-3会导致大鼠采食量极显著(P<0.01)增加;采食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采食频率极显著(P<0.01)增高和饱腹率明显下降;生长性能方面主要表现为体重增长极显著(P<0.01)加快以及料肉比显著(P<0.05)降低;在肥胖指标中,Lee指数显著(P<0.05)增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下丘脑NPY mRNA表达水平显著(P<0.05)上升,而POMC mRNA表达水平显著(P<0.05)下降。试验表明,腹腔注射RFRP-3可促进大鼠的采食行为并提高其生长性能,且这种生理功能的发挥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食欲相关因子的变化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日粮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湖羊生殖相关激素促黄体素(LH)、睾酮(T)和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选择24只体重(22.74±0.23) kg相近的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含有4%亚麻籽油的基础日粮,T1和T2组日粮分别添加0.36%和0.72%葡萄渣提取物。试验预饲期7 d,过渡期14 d,正式期60 d。结果表明:1)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宰前活重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初情期前湖羊日粮添加亚麻籽油同时添加0.36%葡萄渣提取物对睾丸重量、睾丸体积、睾丸指数和附睾重量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0.72%的葡萄渣提取物可显著提高睾丸重量[(233.02±32.67) g vs. (347.82±31.82) g,P<0.05]、睾丸体积[(255.50±40.55) mL vs. (365.63±32.41) mL,P<0.05]、睾丸指数[(0.61±0.10) vs. (0.92±0.09), P<0.05]和附睾重量[(45.53±4.00) g vs. (54.38±4.03) g,P=0.088],且T1[(182.76±8.26) μm]、T2[(220.25±6.69) μm]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显著高于对照组[(160.02±7.55) μm,P<0.05];3)与对照组相比较,T2组睾丸组织中促黄体素受体(LHR)、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芳香化酶CYP19A1基因表达下调(P<0.05);4)T2组外周血液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03.22±145.74) pg·mL-1 vs. (575.09±57.58) pg·mL-1, P<0.05],但是LH浓度下降[(0.05±0.01) IU·L-1 vs. (0.11±0.03) IU·L-1, P<0.05],T1组各激素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初情期前湖羊公羔日粮添加0.72%的葡萄渣提取物有利于羔羊睾丸和附睾发育。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旨在研究苜蓿黄酮对热应激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将乳腺上皮细胞分成5组,每组培养基中分别含有0,25,50,75和100 μg/mL苜蓿黄酮,同时置于细胞培养箱37℃,5%CO2培养72 h,再在 42℃恒温水浴锅中热应激1 h后返回细胞培养箱培养12 h,检测细胞活性、抗氧化指标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添加25 μg/mL组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0和50 μg/mL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2)相对于0 μg/mL组,50~100 μg/mL组细胞的GSH-Px活性升高(P<0.01),LDH和MDA含量降低(P<0.01或P<0.05),而CA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3)相对于0 μg/mL组,50和75 μg/mL组Caspase3和Socs3基因表达降低(P<0.01),25 μg/mL组P53、Stat1和Socs1基因表达升高(P<0.01或P<0.05),而Bcl-2和Fas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热应激下,苜蓿黄酮能够提高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活性,改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细胞凋亡,其中添加75 μg/mL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从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蒿草、珠芽蓼)根际筛选具有优良促生特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探寻其根际分布规律,并为后期生产应用提供支撑。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筛选根表土(RS)、根表面(RP)和根内(HP)细菌,用点接种法在选择培养基(Pikovaskaia's 培养基、蒙金娜、无氮培养基)中复筛具溶磷、固氮特性菌株;采用钼蓝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菌株溶磷量、固氮酶活性和分泌植物激素[PHs: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反式玉米素(t-Z)]含量。结果表明:共筛出细菌68株,复筛出溶磷固氮PGPR 43株;其中,溶解无机磷菌17株(溶磷量:9.39~94.79 μg·mL-1),溶解有机磷菌22株(溶磷量:10.37~72.82 μg·mL-1),固氮菌30株[固氮酶活性:3.79~3193.07 nmol (C2H4)·h-1·mL-1];分泌IAA菌26株(IAA含量:0.24~69.98 μg·mL-1),分泌GA3菌32株(GA3含量:0.34~68.87 μg·mL-1)和36株分泌t-Z菌(t-Z含量:0.11~47.59 μg·mL-1)。植株根际促生菌PGPR均表现出根表面RP区细菌数显著高于根表土RS和根内HP区,珠芽蓼根际筛选出的PGPR多于嵩草根际;蒿草PGPR溶解有机磷能力强于珠芽蓼根际PGPR,但溶无机磷PGPR数目和能力相反。分泌植物激素PHs菌株在能力和数量上均表现出t-Z>GA3>IAA的趋势。因此,优良溶磷菌(ZNRS2、SNRP2、ZKHP3、ZKRP1),优良固氮菌株(SKRP2、SNHP1、ZNRS3)和优良产植物激素PHs菌(SKHP3、ZNHP2、ZKRS2、ZKRP1、ZKRP2)可用于后期微生物肥料制作和相关研究,其中ZKRS2的促生功能较多,可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高寒灌-草交错带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素,应用LI-8100A土壤呼吸自动测定系统,对东祁连山典型灌丛-草地交错带土壤呼吸动态及土壤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呼吸速率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整个交错带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介于2.3~7.2 μmol/(m2·s),各样地间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为珠芽蓼草甸中心(S1)>草甸-金露梅灌丛交错区(MSC1)>金露梅灌丛中心(S2)>金露梅-杜鹃灌丛交错区(MSC2)>杜鹃灌丛中心(S3),S1和MSC1样地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4:00,S2、MSC2、S3样地峰型不明显,且日变幅较小,仅为0.3~1.1 μmol/(m2·s);交错带内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储量呈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全磷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拟合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全磷储量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拟合系数最高,可解释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79.9%。  相似文献   

11.
宋辉  南志标  田沛 《草业学报》2015,24(9):89-95
内生真菌与植物所形成的共生体普遍存在于冷季禾草中,共生体有利于提高宿主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抗性。虽然目前研究者们已对禾草内生真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尚未发现对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披碱草属植物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培养特征的研究。本研究从中国西北地区分离出15株来自不同地理种群披碱草属植物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通过分离培养,测定了这15株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的菌落生长速度,结果显示,这15株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菌落的平均生长速度为(0.41~0.85) mm/d,且生长速度与海拔具有相关性。分布在海拔低于3000 m的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的菌落生长速度比生长于海拔高于3000 m菌落的生长速度快。观察菌落发现,分布在海拔高于3000 m的菌落正面特征较为一致,而分布在海拔低于3000 m的菌落正面特征出现不同。另外,通过多基因联合建树发现,分布在海拔高于3000 m的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聚在一个分支,而分布在海拔低于3000 m的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呈现星状分布。由于目前尚未对中国西北地区披碱草属植物无性世代Neotyphodium内生真菌命名。因此,希望本研究结果能为该菌的命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旷宇  汪建军  许文博  田沛 《草业学报》2016,25(9):125-131
Epichloё内生真菌与禾本科植物很常见。现已有大量关于禾草Epichloё内生真菌系统演化研究的报道,但是尚未发现中华羊茅所带Epichloё内生真菌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本研究经过检测采自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中华羊茅8个种群的Epichloё内生真菌带菌率发现8个种群的Epichloё内生真菌均带有Epichloё内生真菌,带菌率为100%。该结果为研究中华羊茅所带Epichloё内生真菌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材料。因此,本研究通过克隆actin(act)序列,并与已报道Epichloё内生真菌act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菌act序列在进化树上成单支分布,表明该菌属于同一种Epichloё内生真菌,且可能是一个新种。此外,遗传距离分析也证明了供试菌为同一菌种。进化关系同时发现分布在相同或相近地理位置的Epichloё内生真菌聚集在同一个分支,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Epichloё内生真菌亲缘关系与宿主采集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14年6,8和10月,对带内生真菌和不带内生真菌醉马草根际土壤进行采样,利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分离线虫,根据线虫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捕获土壤线虫11889条,分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2纲6目22科37属,带内生真菌醉马草根际土壤线虫个体密度高于不带内生真菌醉马草,而类群数、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R)均低于不带内生真菌醉马草,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尽管内生真菌使醉马草根际土壤线虫个体密度有所增加,使类群数有所降低,但是内生真菌的存在对醉马草土壤线虫多样性没有影响;与不带内生真菌醉马草相比,带内生真菌醉马草根际土壤线虫MI指数显著升高,而PPI指数和PPI/MI值显著降低,表明内生真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变了土壤线虫功能类群组成,其中主要影响植物寄生线虫。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求去除禾草内生真菌的方法,选用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为研究材料,以60、70和75℃高温分别处理披碱草种子5、10、15、20、25和30d,研究不同强度高温对内生真菌和宿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75℃处理20d能快速有效杀灭披碱草种子的内生真菌,使种子带菌率从93.17%显著降到0(P0.05),所有检测幼苗均不感染内生真菌;同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鲜重分别显著提高36.37%、73.94%、50.38%、63.38%和7.79%,且在幼苗生长初期对芽和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芽长、根长分别增加0.54%和14.43%。故高温处理是一种理想的去除披碱草种子内生真菌的方法,同时这一方法也为探索获取不感染内生真菌其它禾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异针茅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乡土草种之一,是高寒草甸草原主要的建群禾草种类。迄今为止,有关异针茅所感染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此,以青海高原地区两个地理种群的异针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分离培养形态观测和管家基因扩增目的片段基因并与已公布的内生真菌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确定异针茅感染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异针茅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形态等均与Epichloё属内生真菌的形态特征相似。编码蛋白tub和肌动蛋白acti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种类分别为Epichloёgansuensis和Epichloёsylvatica,而转录延长因子tef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发现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种类分别为Epichloёinebrians和E.sylvatica。由此可见,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分别为甘肃内生真菌E.gansuensis、醉马草内生真菌E.inebrians和欧洲短柄草内生真菌E.sylvatica;进一步揭示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表现出多样性,异针茅与其感染的内生真菌间未形成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旷宇  南志标  田沛 《草业学报》2016,25(2):160-168
本试验以带Epichloё内生真菌(E+)及不带内生真菌(E-)中华羊茅种子为研究材料,研究其水引发后,在NaCl胁迫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降低中华羊茅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除对照处理外,相对于不带内生真菌的中华羊茅种子,内生真菌能显著提高不同NaCl浓度胁迫条件下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力及幼苗生长。水引发与内生真菌可产生互作,在引发时间为20 min时与内生真菌的互作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中华羊茅种子各萌发指标及幼苗生长情况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对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华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了温室盆栽条件下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多年生黑麦草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SA)后,持续干旱胁迫15 d和对照水分两种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LWC)、叶绿素含量(Ch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明确干旱胁迫下SA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感染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S含量显著(P<0.05)高于未感染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植株;一定浓度的 SA增加了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OD活性、Pro和SS含量,降低了MDA含量,且最适水杨酸浓度为0.25和0.50 mmol·L-1;内生真菌与SA互作显著(P<0.05)提高了多年生黑麦草SOD活性、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该结果说明内生真菌与SA都能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性,即内生真菌和SA通过提高寄主的渗透调节和活性氧清除系统进而提高了寄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8.
对北方铜业铜矿峪矿十八河尾矿库的优势植被白羊草内生真菌染菌率进行调查,采集活体植株进行叶鞘内生真菌分离,并对白羊草内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孢子形态进行描述,同时,选取其中16株进行5.8S-ITS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从生长在4个不同恢复年限子坝的白羊草中分离出形态不同的内生真菌,其中以白色菌落居多,生长速度位于5.515~12.548 mm/d之间。孢子形态以球型和椭圆型为主,大小介于2.085~7.072 μm之间。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6种内生真菌属于3个属,为赤霉属(Gibberella)、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恢复30年与5年的子坝白羊草内生真菌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恢复45年与15年的子坝白羊草内生真菌亲缘关系最远。铜矿库不同恢复年限的土壤环境可能导致白羊草感染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这为进一步丰富铜尾矿库内生真菌资源,揭示生活在铜尾矿的白羊草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部分禾本科植物Neotyphodium属真菌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2006年3-7月从上海、江苏、安徽和山西等省(市),采集鹅观草Roegneria、早熟禾Poa、黑麦草Lolium、羊茅Festuca、雀麦Bromus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等冷季型禾本科植物共计1 487株。内生真菌的总检出率为54.3%,江苏省和山西省禾本科植物的检出率分别高达55.5%和69.0%。这些省市的许多禾本科植物都含有Neotyphodium属真菌,说明Neotyphodium属真菌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以分离自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12株Neotyphodium属真菌为材料,详细研究了我国干旱地区Neotyphodium属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在PDA平板上生长很快,21 d生长12.5~37.2 mm;分生孢子梗长14.9~23.2 μm,基部宽1.9~3.1 μm,顶端小于1 μm,通常基部或近基部有隔膜;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卵圆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6~5.9) μm×(2.1~3.4)μm,与其它已知Neotyphodium属真菌形态差异显著,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