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体网箱(直径8.5厘米×高21厘米)的箱壁用网片制成,网箱的顶部和底部用塑料材料。网箱放在温度为29℃、盐度2‰的循环水系统中养殖罗氏沼虾(Macrbrachium rosenbergii)后期幼体,在喂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存活率接近或达到100%。沼虾从平均尺寸0.01克(眶后长度9毫米),生长至0.5克~0.9克,(30~36毫米)需12周。有关研制该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重金属毒性也将在本文阐述。单体网箱养殖水生甲壳动物往往出于试验目的,因此同类相残或其它习性的干扰不会影响试验结果。这里介绍单体网箱水循环系统。该系统在12周的营养试验中成功地培育了罗氏沼虾后期幼体亚洲巨虾。网箱采用实底结构以便收集粘结度很差的沉淀残饵,而后将其分别清除。这一结构便于通过翻转和排空网箱收获后期幼体,也便于定期清洗。其它系统的网箱多是采用网片或穿孔底结构,因此网箱不能分别挪动。(1978年Ven Olit和1978年Carlberg;1979年Boghen和Castell;1981年Conklin等;1981年Fairfull等)。  相似文献   

2.
河蟹大眼幼体阶段,是河蟹生活史上的薄弱环节,如果将大眼幼体直接放流或人工养殖,成活率极低。所以在河蟹人工放流或养殖前,宜先将大眼幼体育成仔蟹再进行放流或养殖。现介绍一种网箱培育河蟹幼体的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7年5~8月在大连瓦房店市交流岛乡一口面积2.36 hm2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中放置10个200目5m×5m×2.0m和1个长2.0m×宽1.5m×高1.0m的网箱,采用3种方法促进仿刺参繁殖和附着.第一种是让其在室内产卵后发育到耳状幼体初期时,放到室外的大网箱中正常培育.第二种是在室外的小网箱中催熟、产卵,发育至耳状幼体初期放到大网箱中培育.第三种方法是把种参放在大网箱中自然促熟、产卵和培育.经40d的试验,共催产亲参126头,获受精卵1.98亿粒,孵出耳状幼体1.03亿,孵化率52.02%,培育出稚参16.91万头.室内水槽中催产、受精和孵化的效果与室外网箱差异不显著,但室外网箱催产、受精和孵化操作简单,易于大面积推广和生产绿色稚参.  相似文献   

4.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 1 号”(以下简称“长荡湖 1 号”)选育群体包括 A 系和 B 系两个平行选育系, 分别以耐高密度和大规格为选育目标。为评估“长荡湖 1 号”奇数年群体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和遗传进展, 本研究在室外池塘生态养殖条件下, 进行大眼幼体至扣蟹以及扣蟹至成蟹养殖实验, 实验周期约为 20 个月。 实验期间通过多次生长打样及性腺发育解剖, 结合最终收获时的规格分布, 以未选育群体为对照, 综合评估了两选育品系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养殖效果。结果表明: (1) 两选育品系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两选育品系扣蟹 7 月和 9—11 月体重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成蟹养殖过程中 10 月“长荡湖 1 号”B 系体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余月份 3 组成蟹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2) 成蟹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 7 月 30 日—9 月 10 日和 8 月 20 日—9 月 30 日, 在此期间对照组的生殖蜕壳率略高于两选育品系。在肝胰腺指数(HSI)方面, 前期(9 月 20 日)对照组雄体 HSI 显著高于两选育品系(P<0.05), 而后期(11 月 10 日)两选育品系雌体 HSI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就性腺指数(GSI)而言, 两选育品系的 GSI 和对照组接近, 其中 11 月 10 日“长荡湖 1 号”B 系雌体 GSI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长荡湖 1 号”B 系最终平均体重略高于“长荡湖 1 号”A 系; 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饲料系数(FCR)均低于对照组, 其中“长荡湖 1 号”A 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 FCR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选育品系大规格扣蟹(≥15 g)和成蟹(雄蟹≥200 g, 雌蟹≥175 g)百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而小规格扣蟹(≤9 g)百分比例低于对照组。 综上,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 1 号”A 系具有生长速度快、单位产量高及饲料系数低等特点,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 1 号”B 系具有平均体重大、大规格蟹比例高和生殖蜕壳迟等特点, 两选育品系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发育形态学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卵裂、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均在卵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时,卵膜脱落,不发育为表皮。(2)水温为30~31.5℃条件下,卵子受精30 min后开始卵裂,2 h后形成原肠胚,4 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24 h后出膜成为海球幼体,8~9 d后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3)光裸星虫为典型的螺旋式完全卵裂。担轮幼虫可做旋转式游动,胚体表面密布纤毛,其中,体前端具有一束较长的顶纤毛;纤毛通过卵膜孔中央伸出体外,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类型。胚体形成眼点、肾管等器官。(4)海球幼体游动迅速,摄食浮游植物。口前纤毛环较短,头部具有眼点和神经节;口后纤毛环较长,纤毛类型也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随发育进行,体壁肌肉束不断增强,形成方格状纹理;胃部逐渐前移,肠道不断延长,发生螺旋,在躯干部前段形成肛门。(5)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体表具有角质层,体壁肌肉发达;身体前端形成片状突起,将发育成触手;吻部具有规则排列的乳突;身体末端中央外凸形成球形尾器;收吻肌、腹神经索、固肠肌等器官或组织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流沙湾海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性的季度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1种、幼体17类,以桡足类居多(29种)。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短尾类幼虫(Brachyuran larva)、长尾幼体(Macruran larva)在四季均有出现,并在3个季度中成为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12 ind./m3、13.43 mg/m3。扇贝主养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的各季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区(非养殖区);大中型浮游动物主要出现在对照区,而在鱼、贝养殖区极少出现。冬季扇贝主养区多样性指数为各区最高,其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迅速回升,高于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但仍低于对照区。研究结果显示,鱼、贝养殖区域流沙湾海区的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比往年明显减小,浮游动物的小型化加剧。  相似文献   

8.
利用杂交结合选育的方法对我国南方主要鲍鱼养殖品种杂色鲍进行了育苗试验.试验共设置2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分5个试验平行组.结果表明,2个组即TW♀×HN♂和TW ♂×HN♀都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其受精率分别为(97.23±1.52)%和(96.30±2.25)%;幼体附着率分别为77.02%和76.69%;幼体存活率分别为66.39%和66.89%;稚鲍壳长日增长分别为136. μm和133.8μm.剥离印d后,2个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64.1%和74.2%,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TW#♀×HN ♂组合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都高于其反交组合TW♂×HN ♀,而幼体和稚鲍的存活率都低于反交组合,但方差分析表明2个组合正反交的育苗效果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稚鲍的存活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四、网箱养殖(一)网箱放置场地的选择放置网箱的水域,应选择在水质肥沃、无污染、水温适宜、向阳避风、底部平坦、深度适中(常年保持4~7米)、不受洪水影响的库湾水域为好。(二)网箱结构和安置1、网箱结构:网箱通常用6片网片加工缝制而成的封闭或敞口式箱体。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周固定在用楠木或方形木条绑扎成的框架上。养鱼种的网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黄海1号”的人工选…………………………………………………………育李健,等(1):1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张天时,等(1):6用AFLP方法分析中国对虾抗病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岳志芹,等(1):13斑节对虾溶菌酶基因的原核表达与产物活性检…………………………………………………………测郑清梅,等(1):20中国龙虾早期叶状幼体消化道的组织结构观……………………………………………………………察颜素芬,等(1):…  相似文献   

12.
<正> 湖北省1973年开始移植河蟹,由于产苗地崇明至武汉路途较远,运输时间长,死亡率高,而蟹苗汛期短,产量不稳定等因素,故经常出现生产与运输的矛盾。为了多运苗,运好苗和充分利用装载吨位,1981年我们在崇明县北四滧水闸内的小河沟里,进行网箱暂养蟹苗(大眼幼体)试验。网箱用塑料窗纱制成,规格为3×0.75×0.75米(1.69  相似文献   

13.
1、小虾下池,适度密养。将淡化虾(0.7—0.8cm)在水泥池或40—60目网片制成的网箱中暂养至2—3cm,再计数放入池塘中。暂养期主要喂熟蛋黄、豆浆。 2、消毒除害。对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清除黄鳝、鲤、鲫、蛙等有害罗氏沼虾脱变时的动物,进水口严禁有害动物的卵粒、幼体进入池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地研究了该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前体出现于心跳期胚胎,由卵黄囊特化而来,为1对囊状结构,此阶段首次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胚胎孵化后,随着幼体的发育,肝胰腺由最初的1对囊状结构逐渐分叶生长。从Ⅰ期溞状幼体至Ⅴ期溞状幼体,肝胰腺分叶数量分别为4-6-8-12-12,肝胰腺细胞高度由(12.63±4.91)μm增至(44.16±13.57)μm。肝胰腺中的细胞组成也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完善,Ⅱ期溞状幼体的肝胰腺中首次出现E细胞和B细胞,Ⅲ期溞状幼体肝胰腺中首次出现F细胞,而R细胞直到Ⅱ期仔蟹才首次出现。从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肝胰腺细胞高度由(44.93±18.27)μm增至(56.38±5.69)μm。  相似文献   

15.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换水是改善池水环境的主要技术措施,在刺参耳状幼体培育阶段,传统上采用网箱或滤鼓换水,存在换水效果差、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幼体易损伤、易造成病害交叉感染以及因筛绢破损造成幼体跑漏等问题。笔者在长期进行刺参人工育苗科研与生产实践中,对传统的换水方法进行改进,结合刺参耳状幼虫的生物习性及不同培育阶段的水质特点,探索出效果好、简便易行的新方法。该方法分为前期加水和后期换水两个阶段,采用的换水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不同期幼体变态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疣梭子蟹育苗中,不少场家出现蚤状Ⅰ期(Z_1)变蚤状Ⅱ期(Z_2)、蚤状幼体(Z)变大眼幼体(M)、大眼幼体(M)变Ⅰ期稚蟹(C_1)变态难的现象,现将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Z_1→Z_2、Z→M、M→C_1变态难的现象 不同的育苗场家现象各有不同,有的Z_1第1天不摄食,有的第2天停食,结果都是Z_1活力变弱,Z_1很难变为Z_2,最终被淘汰。有时蚤状幼体各期变态较为顺利,但蚤状幼体变大眼幼体时出现问题,有的是蚤状幼体Ⅳ、Ⅴ期死亡或脱壳  相似文献   

17.
网箱培育蟹苗就是将大眼幼体经20—25天的培育,脱壳3—4次,而成为较强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幼蟹。这种培苗方法具有不占水面、管理方便、成活率高等优点。一、网箱的结构和安装选用0.2毫米单丝织成的聚乙  相似文献   

18.
一、材料与方法1郾培育池(1)幼体培育池幼体培育池10个,规格8郾5米×4郾0米×1郾5米,共计育苗水体510米3,池中布置80目散气石,密度为0郾8个/米2。(2)饵料培育池使用饵料培养池18个,规格7郾0米×2郾5米×0郾8米,共计培养水体252米2。2郾用水处理生产用水经暗沉淀、二级沙滤,具体处理路径如下:海水邛暗沉淀邛一级沙滤邛二级沙滤邛300目筛绢袋邛育苗池、饵料培养池。3郾亲体(1)亲体来源于5月8日、10日、12日分三批从江苏连云港共收集异沙蚕体250千克,置于网箱内用汽车陆路运输,到育苗场仅存活53千克。(2)雌雄鉴别雌体比雄体略重、略长,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9.
甲壳动物幼体蜕皮的调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小明 《水产学报》2001,25(4):379-384
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总是与蜕皮联系在一起的 ,而其胚后发育具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幼体期 ,每一期幼体的形态和生理特点通过蜕皮而改变 ,或者通过蜕皮变态发育成为后期幼体或具有成体的形态。各期幼体的这种发育类型一般是与蜕皮周期相关的[1] ,蜕皮周期可分为蜕皮 (molt或ecdysis)、蜕皮后 (postmolt或metecdysis)、蜕皮间 (intermolt或anecdysis)和蜕皮前 (premolt或proecdysis) ;对于甲壳动物 ,根据Drach和Tchernigovtzeff[2 ] 的标准可把蜕皮周期进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对虾育苗室培育海湾扇贝苗高产技术和亲贝暂养、幼体培育、虾池中间育成等有关技术环节,并提出海湾扇贝人工育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是:种贝暂养饵料品种要多样化;要保证幼体生活环境的稳定性,老化和原生动物污染严重的单胞藻不能投喂幼体,幼体培育过程氯霉素和青霉素混合使用;虾池中间育成稚贝时,暂养网箱网目大小要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