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饲用干酵母和电解多维作为替代单细胞藻类的饵料进行了仿刺参浮游幼体的培育研究.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E6)组与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单胞藻、海洋酵母混合饵料组以及饲用酵母单独投喂组(6个组合,E1~E5和E7)的投喂效果,并进行了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投喂量组合(Q1~4)的研究,确定了仿刺参浮游幼体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E1至E6组间5个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E7(饲用干酵母)组.E6(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组刺参浮游幼体的5个指标(G、SRp、T、SRM和SGR)分别为112.75±8.63、54.72±6.47、188.5±9.52、54.46±8.36和22.00±0.40.饲用干酵母不同投喂量对浮游幼体的上述5个指标有显著影响,除指标G外(Q3和Q4差异不显著),后3个组合(Q4~6)的其余4个指标显著优于前3个组合(Q1~3)(P<0.05).最优投喂组合为:耳状幼体平均体长<400 μm时,海洋酵母的投喂量为4×105 cell/(mL·d);平均体长在400~600 μm时,投喂量为6.66×105 cell/(mL·d);平均体长>600 μm时,投喂量为9.33×105 cell/(mL·d).  相似文献   

2.
刺参稚参营附着生活后,以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和其他有机碎屑为饵料,这就需要在附着基上预先培养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预先培养需在采苗前的15~20天进行,操作比较麻烦,并占用大量的空间,后期还需对底栖硅藻进行补充,生产上有较大的难度。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浮游单胞藻饵料需提前培养,往往出现生产过剩现象。特别是刺参幼体附着变态为稚参后,浮游单胞藻饵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饵料室会剩余大量的单胞藻饵料,放弃不用则造成很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为改良威海地区仿刺参的生物性状,在水温20.0~22.0℃,盐度30.0~31.0,幼体密度0.2个/m L的条件下,以中国威海的仿刺参群体(W)和韩国东海岸浦项市的仿刺参群体(P)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WW(W♀×W♂)、WP(W♀×P♂)、PP(P♀×P♂)等3个试验组,并于幼体孵化选育后,先后进行了为期11 d的浮游幼体培育和近1年的苗种中间培育(水温3.0~30.0℃,盐度28.0~31.0),测算了各组浮游幼体、稚参、幼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组间受精率、孵化率、变态附着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浮游阶段,各组在大耳幼体时期的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WW组的体长最大[(1 121.5±68.4)μm],在小耳幼体、中耳幼体、樽型幼体时期各组的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间培育阶段,WP组的苗种生长速度先慢后快,其330日龄苗种的平均体质量最大[(123.6±8.6)mg],且与其余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威海仿刺参群体与浦项仿刺参群体的杂交子代在90日龄以前表现为杂种劣势,在90~330日龄表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为31.5%。试验还发现300~330日龄的PP组雄性幼参中出现了性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4.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5.
<正>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人工繁殖苗种和养殖增殖的试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外有不少单位陆续进行了研究。在育苗中,幼体从浮游期发育变态到稚参下沉营底栖附着生活时期的饲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报告。日本石田雅俊1977年用单鞭金藻为饵料饲养稚参,成活率只有15%,多数单位在稚参饲育中,仍使用  相似文献   

6.
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微绿球藻干粉+干酵母及干酵母对刺参浮游阶段幼体进行了为期15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  相似文献   

7.
刺参育苗期常见流行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邓欢  隋锡林 《水产科学》2004,23(3):40-40
刺参育苗期常见的流行病有幼体浮游期疾病:烂胃、烂边和延迟变态;稚参附着期疾病:化板病和脱板病。  相似文献   

8.
仇磊  姜国良 《齐鲁渔业》2006,23(6):33-34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属于楯手目(Aspido- 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ichopus)。刺参有明显的变态生活史,由受精卵卵裂经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虫→中耳状幼虫→大耳状幼虫→樽形幼虫→五触手幼虫→稚参→幼参→成参(廖玉麟, 2001)。其中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统称为耳状幼体。耳状幼体是刺参整个生命周期中短暂而唯一的一个浮游生活阶段,幼体浮游一般需10天左右,之后变态为樽形幼体改为底栖生活,浮游时期幼体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10.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水产学报》2021,45(12):2003-2010
研究了利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表明,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 d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 d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总体来说,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相似文献   

11.
该试验研究了蚂蚁岛海域周围水质环境因子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发育过程、丰度以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刺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周期大约为15 d,大致变态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刺参浮游幼体总丰度的最大值为每立方米8 756.50个;刺参浮游幼体的平均丰度为每立方米139.86~327.35个;东、西蚂蚁岛南部海域刺参浮游幼体明显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2.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加利福尼亚红刺参人工繁育技术,在显微镜下测定加利福尼亚红刺参受精卵、胚胎和幼体大小变化,观察加利福尼亚红刺参从受精卵到稚参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利用阴干法人工催产,可以顺利促进加利福尼亚红刺参排卵,受精率超过95%。加利福尼亚红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旋转囊胚、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和稚参几个阶段。在水温为14°C,盐度为30,pH为8.0条件下,受精卵在10~20 min后陆续出现极体,1 h后开始卵裂,1 d后进入旋转囊胚,2 d后进入原肠期,第4天进入耳状幼体初期;受精卵经历15 d后进入樽形幼体阶段,18 d后变态为稚参。加利福尼亚红刺参耳状幼体最大长度可达1125μm。加利福尼亚红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仿刺参、糙海参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活体生物饵料在非洲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溞状幼体中的应用效果,试验使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vos mueueri)和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替代商品螺旋藻粉(Spirulina platensis)投喂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试验设置3组:对照组(A_0)采用传统的虾片与商品螺旋藻粉在溞状幼体阶段全程投喂;试验组A_1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试验组A_2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并在Z_2和Z_3期添加投喂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结果表明:3组间溞状幼体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最高(73.9%),A_0组最低(51.4%);在溞状幼体变态时间上,3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变态时间最短。试验表明,活体生物饵料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有利于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培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8月在大连瓦房店市交流岛乡一口面积2.36 hm2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中放置10个200目5m×5m×2.0m和1个长2.0m×宽1.5m×高1.0m的网箱,采用3种方法促进仿刺参繁殖和附着.第一种是让其在室内产卵后发育到耳状幼体初期时,放到室外的大网箱中正常培育.第二种是在室外的小网箱中催熟、产卵,发育至耳状幼体初期放到大网箱中培育.第三种方法是把种参放在大网箱中自然促熟、产卵和培育.经40d的试验,共催产亲参126头,获受精卵1.98亿粒,孵出耳状幼体1.03亿,孵化率52.02%,培育出稚参16.91万头.室内水槽中催产、受精和孵化的效果与室外网箱差异不显著,但室外网箱催产、受精和孵化操作简单,易于大面积推广和生产绿色稚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17.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1℃~22℃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耳状幼体放养在6个30 L的塑料水槽中,密度为303个.L-1,投喂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üelleri)的混合液。培育至樽形幼体前,放入10 cm×10 cm的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平板;这些板表面光滑、粗糙(具沟,沟间距为500 um)和较粗糙(沟间距250 nm);或贴上绿、黑、黄、红和蓝5种颜色的聚乙烯贴纸,以无贴纸的透明附着基为对照。结果表明,附着10 d后,波纹板上附着的仿刺参幼体数量比平板上高68.76%,差异极其显著(t=7.131〉2.804,df=23);光滑附着基表面上仿刺参幼体的附着量分别比粗糙和较粗糙附着基高267.42%和32.34%,与粗糙附着基差异显著;红色和黑色附着基的幼体附着量比对照组高84.52%和37.49%,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且随培育时间的延长促附着效果越明显。不同形状、粗糙度和颜色的附着基表面仿刺参幼体的附着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附着后5~6d时最甚。仿刺参刚刚开始附着1~2d未长出管足,附着5d时,大部分只长出1个管足,10d时,大部分生长出两个管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一种新方法浓缩的几种海洋单胞藻膏分别投喂稚参和幼参,结果显示:浓缩盐藻膏和新月菱形藻膏投喂刚附着的稚参,成活率均优于投喂鼠尾藻的对照组.用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盐藻膏、角毛藻膏投喂2cm左右的的幼参,试验表明:盐藻膏、角毛藻膏是幼参的优良饵料,而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花刺参育苗技术,对花刺参自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通过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在水温27~30℃及盐度33.0~35.0室内水泥池进行花刺参幼体培育。花刺参受精卵经5h发育成囊胚,7h进入旋转囊胚期,9h进入原肠期,31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10d的生长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20d变态为稚参。由结果可知,花刺参的幼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水体腔和胃部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水体腔和胃部发育良好,花刺参的健康状况则佳,有利于幼体的变态与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