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斑点叉尾鮰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研究了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tus)的早期牛活史及其发育生物学.运用解剖镜观察、记录、测量、描述、绘图等方法,连续规察了6个批次斑点叉尾鮰的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在水温23~25℃时,斑点叉尾鮰胚胎期约需186 h,有效积温4 490~4 6lO qC·h;水温24~27℃时,班点叉尾鮰卵黄囊期约需6 d,有效积温3 620~3 710℃·h.(2)斑点叉尾鮰胚胎在出膜之前可见血液循环、胸鳍突起、眼球色素、直肠和肛门,卵黄囊耗尽期时各鳍鳍条明显且尾鳍已分叉.(3)斑点义尾鮰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是28~29℃.  相似文献   

2.
<正>一、斑点叉尾病毒病斑点叉尾病毒病是斑点叉尾幼鱼的主要传染性疾病,对斑点叉尾幼鱼感染力非常强,并且发病速度快,可造成斑点叉尾幼鱼大规模死亡。每年6-9月,水温27~30℃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期。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下,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lorfenicol Amine,FFA)在斑点叉尾体内残留消除规律。以含氟苯尼考4 g/kg的饲料按10 mg/kg鱼体质量连续强饲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3 d,于停药后第1天2、天3、天5、天7、天9、天分别将斑点叉尾处死后取肌肉、肝脏、皮肤、肾脏4种组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的消除速率快慢不一(差异显著P<0.05)。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之和作为标示残留物的指示值,高水温时标示残留物(总量)在斑点叉尾体内消除的更快。与其他组织相比标示残留物(总量)在肾脏中的消除最慢,因此,建议将肾脏作为标示残留物(总量)在斑点叉尾体内残留的靶组织。在18℃和28℃时,若规定标示残留物(总量)在肾脏中以30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建议休药期分别为234℃.d和224℃.d。本研究旨为不同水温条件下制定该药的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万安县建立了以"池塘培育斑点叉尾苗种,网箱养殖斑点叉尾成鱼"为核心的斑点叉尾健康养殖模式——万安模式。到2010年底,全县斑点叉尾养殖池塘达1万亩,网箱养殖突破10万米2,斑点叉尾产量达1万吨,总产值达1.3亿元。二、池塘培育斑点叉尾优质苗种技术要点1.鱼种培育池的条件与准备(1)池塘条件:鱼种池要求水源方便、水质良好、进排水设施完善;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小于20  相似文献   

5.
一、卵黄苗的培育斑点叉尾卵黄苗一般为60~80尾/克,集群沉在水的下层,在这个阶段不吃任何食物,完全依靠卵黄提供营养。这一阶段即可进行长途运输,但运输水温控制在15℃左右,使苗种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运输成活率高。运达目的地后,卵黄苗最好使用暂养箱或鱼苗培育框暂养,水温慢慢提高到24~28℃,以便醒苗。培育水深在30厘米左右,密度为每平方米放苗1.5万~2万尾,保证有微流水,保证水体溶氧充足。此时绝对不能投入池塘直接养殖,原因是鱼  相似文献   

6.
随着2003年越南鲶鱼被美国定为倾销,美国的斑点叉尾消费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市场真空,中国的斑点叉尾出口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一两年,国内出口斑点叉尾的数量迅速攀升,美国作为世界上消费斑点叉尾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斑点叉尾出口的最大市场。因此,加深对美国斑点叉尾市场及整个行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与美国开展贸易,对国内斑点叉尾行业的整体规划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斑点叉尾亦称沟鲶,属鲶形目,科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溶氧3.5-7mg/L,pH值5-8.5,适盐0.1-8。杂食性,多栖息于水体底层,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红雁水产公司近年来开展了斑点叉尾高密度流水养殖,首创新疆地区斑点叉尾高密度流水养殖模式,并获得乌市200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试验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斑点叉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水环境条件的持续恶化,近些年斑点叉尾的病害问题日益加剧,对斑点叉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斑点叉尾常见疾病按致病病原分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及寄生虫病等4种类型。目前国内发现的斑点叉尾主要疾病包括:斑点叉尾呼肠孤病毒病、爱德华氏菌病、柱状黄杆菌病、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症、链球菌病以及肠套叠症等,其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水温(18±1)℃和(28±1)℃下,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以20 mg/kg鱼体重连续口灌斑点叉尾(鱼回)5 d,于停药后第1、3、5、7、9、12、15、24、30、40天分别将斑点叉尾(鱼回)处死后取肌肉(加皮)、肝脏、肾脏3种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鱼回)组织中强力霉素.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消除速度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高水温时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消除快,表明水温对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药物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强力霉素残留的消除速度随水温降低而减慢;与其他组织相比,强力霉素在肝脏中的消除最慢.因此,若将肝脏作为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残留的靶组织计算休药期,在(18±1)℃和(28±1)℃时,按欧盟和中国规定的动物组织中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最高残留限量300μg/kg计算,从食品安全角度来分析,建议休药期分别为55 d和30 d.若按强力霉素在可食组织肌肉(加皮)中最高残留限量300 μg/kg计算休药期,建议休药期分别为22d和19 d.本研究旨为不同水温条件下制定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MS-222对斑点叉尾鮰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各种因素对MS-222麻醉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不同麻醉剂质量分数、麻醉温度和药浴时间等对斑点叉尾鮰[(100±8.5)g]麻醉效果的试验。试验结果:在水温26℃条件下,MS-222质量分数在40~160 mg·L-1时,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大,斑点叉尾鮰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显著缩短,复苏时间变化较小,MS-222质量分数在100~160 mg·L-1时能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当MS-222质量分数为100 mg·L-1,水温在18~3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斑点叉尾鮰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显著缩短,复苏时间明显增加,水温在26~30℃时能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水温26℃条件下,当MS-222质量分数小于等于60mg·L-1时,斑点叉尾鮰的麻醉时间较长;MS-222质量分数为80 mg·L-1和100 mg·L-1时,斑点叉尾鮰的麻醉时间不能超过10 min;MS-222质量分数在大于等于120 mg·L-1时,斑点叉尾鮰的麻醉时间不能超过3 min。用不同质量分数的MS-222对斑点叉尾鮰进行麻醉时,斑点叉尾鮰每分钟呼吸频率到达峰值的时间随着麻醉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11.
黄海  杨宁  张希 《南方水产》2012,8(2):43-50
在(28±1)℃条件下对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并研究延迟投饵对仔鱼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仔鱼在4日龄时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持续3 d;7日龄时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开始时仅为15%,6日龄时的初次摄食率最高达100%,9日龄以后初次摄食率急剧下降,PNR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第9至第10日龄。延迟投饵1~3 d对仔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延迟投饵4 d以上仔鱼成活率明显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仔鱼全长在0~8日龄为正增长,之后开始转为负增长。延迟投饵1~3 d的12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超过4 d的仔鱼全长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马拉瓜丽体鱼仔鱼的最佳投喂时间应在仔鱼开口后的3 d之内。  相似文献   

12.
对红头丽体鱼[Cichlasoma synspilum(♀)]×红魔丽体鱼[C. citrinellum(♂)]杂交子一代(F1)(俗称“血鹦鹉”)的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平均受精率为(91.33±3.06)%,平均孵化率为(91.67±2.08)%;血鹦鹉的受精卵呈椭圆球形,黏性,有浅黄、白灰和红褐3种颜色,无油球,平均卵长径为(1.89±0.04)mm;发育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受精卵阶段、卵裂阶段、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并进一步分为28个发育分期;在水温(30±0.5)℃下历时约52 h 36 min 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3.71±0.05)mm,卵黄长径为(1.74±0.09)mm,短径为(1.25±0.07)mm,于第3天开始摄食轮虫,孵出后第5天卵黄囊完全消失。第13天全长(11.86±1.02)mm,各鳍条基本形成,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13.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相似文献   

14.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出膜6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等28个时期。2)在水温23±1℃,盐度30±3,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7d,发育最快的云纹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体色及第1腹鳍棘与第2背鳍棘相对长度的变化分为仔鱼、稚鱼和幼鱼3个时期。其中仔鱼期又根据其卵黄囊的有无划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人工繁殖时江鳕(Lota lota)的胚胎发育。江鳕的胚胎发育分为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6个阶段,20个发育时期,详细描述了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在0~3℃下,胚胎历时998h孵出仔鱼,从受精卵至孵出的积温为887~1023h.℃。本研究还比较了江鳕自产与人工授精时卵的受精率的差异。结果显示,人工授精卵的受精率(约30%)比自产(19.4%)高10%。江鳕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不同,主要经历了3个死亡高峰,包括胚盘期至二细胞期、桑椹胚期至原肠早期、出膜期。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在(25±0.5)℃下孵化总历时44.83 h;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的胚胎畸形率约为28℃的2倍;在22~28℃时,胚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成活率最高,畸形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y)与胚胎孵化时间(x)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  相似文献   

17.
朱杰  郭海燕  蒋伟 《水产养殖》2011,32(4):24-27
在(26+1)℃水温条件下以苏氏圆腹为父本,南方大口鲶为母本采用干法授精进行杂交,用双筒显微镜对其子一代的胚胎发育过程续跟综观察。结果显示:两者杂交受精率80%,胚胎畸形率72%,孵化率22.4%,整个胚胎发育历时26h35min,其发育过程与其父本、母本基本一致。杂交种既有父本的特征,又有母本的特征,说明绝非单性生殖。  相似文献   

18.
以培育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品系为目的,研究了胚胎和仔稚鱼对热刺激的耐受力差别,为通过高温刺激选育大菱鲆耐高温品系提供指导和基础数据。实验分别对大菱鲆胚胎期(孵化前期)、卵黄囊期(初孵仔鱼,0dph)、前弯曲期(10dph)和弯曲期(25dph)的仔鱼、稚鱼(50dph)使用22~33℃范围内不同梯度的高温海水,进行突变热刺激,2h后转入原水体中培育,记录之后60~84h的死亡率、仔鱼孵化率、畸形率等数据。结果表明,上述5个发育期大菱鲆经受2h热刺激的亚致死温度为24、23、<22、28、28℃,半致死温度为26、28、22、29、29℃,致死温度为30、29、27、30、30℃。根据热刺激后24和48h死亡率,耐热能力由弱到强依次为10dph<胚胎<0dph<25dph<50dph,总体上呈现随生长发育逐渐增强的趋势。10dph左右可能为大菱鲆热刺激耐受力低谷,此时也是开鳔期,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受到不良环境刺激易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9.
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试验分别在20、23、26、29和32℃的水温下进行。试验水族箱体积为50cm×40cm×30cm,饲养30d,同一水温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结果显示:在20~29℃,鱼体的增重率和增长率随着水温的增高而增长,32℃时增重率和增长率有所下降。沙塘鳢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32℃,最适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恒温培育试验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受精卵发育的生物学零点温度、有效积温及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发育的生物学零点温度为(6.48±0.44)℃;受精卵发育为初孵幼体的有效积温为(396.91±2.81)℃·d;18.0~24.0℃为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