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追氮时期和施钾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调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氮肥追施时期和钾肥用量是影响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这两个营养元素的相交效应,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供试品种,设置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氮肥用15N标记,追施氮肥时期设返青期和拔节期两个施肥时期。施钾量设K2O 0(K0)、50(K1)、100 kg/hm2(K2)三个水平。于开花期采集全株样本,成熟期将植株分为籽粒和植株两部分,分析氮素含量,计算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结果】虽然追氮时期和施钾量互作对‘济麦20’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钾肥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因追氮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施钾(K0)返青期追氮处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均达到最高; 在施用K2O 50 kg/hm2处理(K1)下,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小麦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来自土壤的氮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并最终显著提高产量。由此,提高了小麦氮素积累量、转移量、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在施用钾肥100 kg/hm2(K2)条件下,两个追氮时期处理均不利于‘济麦20’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提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K2O 50 kg/hm2施用量、拔节期追施氮肥条件下更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基于旱地小麦高产优质的氮肥用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定位施氮条件下小麦产量与籽粒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为旱地小麦合理施用氮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04年在黄土高原开始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2015—2017连续3年取样,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小麦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籽粒氮、磷、钾含量,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结果】  与不施氮相比,长期施氮小麦平均增产67.1%,生物量提高52.0%,收获指数提高9.5%;穗数和穗粒数平均分别提高32.5%和40.0%,千粒重下降7.1%。施氮量与产量、生物量呈抛物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6587 kg/hm2的施氮量为N 215 kg/hm2。籽粒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磷含量降低,钾含量变化较小。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获得最高产量时播前和成熟期硝态氮含量分别为7.2和10.3 mg/kg;有效磷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小。氮收获指数、生理效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结论】  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籽粒关键养分含量,研究区域旱地冬小麦产量目标应为6300 kg/hm2,施氮量为N 150 kg/hm2、施磷量为P2O5 100 kg/hm2,播前或收获期表层 (0—20 cm) 土壤硝态氮保持在6.0~8.0 mg/kg、土壤有效磷12.0~15.0 mg/kg、土壤速效钾139~140 mg/kg。  相似文献   

3.
张永丽  于振文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5):155-158,174
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泰山23两个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灌水(0mm)、灌水180mm,240mm和300mm4个处理,研究了灌水量对籽粒品质和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180mm和240mm的处理比不灌水和灌水300mm的处理提高了强筋小麦济麦20的籽粒谷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比值(谷/醇比值)、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改善了籽粒品质;中筋小麦泰山23的不灌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灌水180mm,240mm和300mm的处理,但是GMP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品种的籽粒产量均以灌水240mm的处理最高,但泰山23灌水180mm的处理与灌水240mm的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灌水量增加,土壤中的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品质、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济麦20和泰山23可供生产中参考的灌水量分别为180~240mm和180mm。  相似文献   

4.
施用氮磷钾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表明,夏玉米施用氮、磷、钾肥显著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玉米籽粒的矿质养分和有机养分。氮、磷、钾配合施用仍是玉米夺取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氮、磷、钾化肥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程度为:N>P>K。  相似文献   

5.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淋溶池收集地下径流,通过测定下渗液、土壤、植株的氮、磷、钾含量,研究了植烟土壤的养分淋溶和利用.结果表明,土壤地下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下渗液量/降雨量前期最高,但随着植株体积的增加而降低.在下渗液中,硝态氮浓度远远高于铵态氮,钾离子浓度与硝态氮相当,未检测出磷.施入土壤的氮肥超过60%被淋失,钾肥淋失量约占1/4.土壤养分淋失与养分含量(硝态氮)和降雨量(钾)有关.氮、磷、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2.71%,20.77%,34.48%.土壤残留量磷肥最高,钾肥次之,氮肥最低.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设置茶园土壤单施不同水平及形态的氮肥以及配施不同水平氮、磷、钾肥料处理,根据各处理施肥后土壤中的肥料浓度向土壤中添加相应肥料溶液,测定不同时间段后土壤溶液的pH值和氟含量,分析氮肥水平和形态,氮、磷、钾配施对茶园土壤溶液中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施氮肥条件下,施用铵态氮和硝态氮增加了土壤溶液中氟含量,酰胺态氮则降低了土壤溶液中氟含量,且三者对氟含量的增加或降低作用均随施肥时间和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施肥后48 h土壤溶液中氟含量与土壤溶液pH值呈负相关(r=-0.658~(**)),氮肥形态通过影响土壤溶液pH进而影响土壤溶液氟含量。(2)氮、磷、钾配施时,随着施肥时间的增加,土壤溶液中氟含量增加,不同处理的差异显著性则降低;相同磷、钾水平下,土壤溶液中氟含量随氮肥(硫酸铵)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磷肥可显著降低土壤溶液中氟含量,钾肥可以增加土壤溶液中氟含量,同样施氮条件下,土壤溶液中氟含量的大小基本为N+KN+P+KNN+P;施肥后48 h土壤溶液中氟含量与氮水平高度正相关(P0.01),与土壤溶液pH值高度负相关(P0.01),氮、磷、钾配施茶园土壤溶液中氟含量主要受氮肥水平和土壤溶液pH的影响。可见,在茶园中施用适量的酰胺态氮,或者配施磷或磷钾,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提升土壤pH值,进而降低土壤溶液氟含量,为合理施肥,降低茶园土壤有效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沿淮低洼地玉米施肥效应与土壤供肥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沿淮低洼地玉米施肥效应和土壤供肥能力。结果表明,玉米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78.0%、3.7%和16.7%,施用每kg氮、磷、钾肥增产量分别为11.9、2.9、5.3 kg。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N>K>P。玉米全株分析表明,其籽粒和茎叶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为12.692、.56、2.84 g kg-1和5.982、.40、18.46 g kg-1,玉米100 kg经济产量所需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77、0.46、2.02 kg。通过数学模拟获得玉米肥料效应方程,并计算出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299.1、99.0、175.3 kg hm-2。在本次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分别为29.5%、14.8%、35.0%。试验结果还表明,本次玉米试验期间,土壤氮素供应能力较低,磷素供应能力较高,钾素供应能力中等。当季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分别为55.51、1.1、65.4 kg hm-2,土壤氮、磷、钾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30.9%1、10%和44.8%。  相似文献   

8.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强筋小麦济麦20氮素同化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95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显著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各器官氮素含量和积累量,促进籽粒单体蛋白、可溶性和不溶性谷蛋白积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可溶性和不溶性谷蛋白占总蛋白的比例,改善籽粒品质;285 kg/hm2施氮量处理与195 kg/hm2施氮量处理相比,旗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单体蛋白含量及占总蛋白质的比例升高,可溶性和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及占总蛋白质的比例降低,籽粒品质下降,兼顾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05~195 kg/hm2。  相似文献   

9.
灌溉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池栽条件下灌溉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灌溉增加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试验还表明:灌溉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在80~20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在成熟期,两次灌溉总量为180m(m每次灌90mm)的处理W6硝态氮含量在160~200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向深层运移幅度最大。本试验中,两次灌溉总量为90m(m每次灌45mm)的处理W3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且土壤硝态氮损失少,为最佳灌溉量。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夏玉米全育期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揭示关中地区土壤主要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明其时空有效性,在较为精确的时空尺度条件下研究了关中地区夏玉米生育期间0~100 cm范围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在0~100 cm范围内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在40~60 cm处为硝态氮累计峰值,第30~50 d范围为剖面上硝态氮快速耗竭期;土壤铵态氮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间空间变化梯度较时间变化梯度要小,变化趋势大致与硝态氮一致;土壤速效磷空间梯度变异明显,表现为从上至下速效磷含量递减,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剖面速效磷几乎是同步递减;土壤速效钾则是时间变异特征比空间变异特征更显著,证明土壤剖面上速效钾变异过程具有相对较强的整体性,与钾素的移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土壤肥力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地统计学、GIS和模糊数学方法,系统地调查分析了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区土壤肥力状况及其空间变异特征,旨在为项目区陆生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碱解氮和速效钾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有机质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为中等水平,而阳离子交换量和Chao1变异系数的空间变异性最小,为较弱水平。0~10cm和 10~20 cm土壤中碱解氮、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速效磷和Chao1的平均值分别为14.08mg/kg、14.02g/kg、8.04cmol/kg、98.53mg/kg、0.65mg/kg、0.9732 和 12.14mg/kg、12.7g/kg、8.02cmol/kg、109.78mg/kg、0.74mg/kg、0.927。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平均含量低于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6级水平,而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处于4级水平,速效钾处于3级水平。深层速效钾在空间上呈现较弱的自相关性,而碱解氮、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表层Chao1和深层速效磷块金系数均小于25%,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自相关性。通过空间插值图可以看出,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标、碱解氮和有机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它肥力指标则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整体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其中速效磷和碱解氮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渭北黄土高原不同林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静  常庆瑞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3):26-28,62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人工林后能增强土壤腐殖化作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发育,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碱解氮、速效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提高有很大帮助。不同林型植被,土壤的腐殖化作用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各营养元素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不同,除全钾、速效磷以外,表现为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侧柏〉荒地。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混交栽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提高较纯林栽植效果显著。因此在退耕还林时,避免营造单一树种纯林,应该以固氮树种为主,合理搭配非固氮树种,混交栽植。  相似文献   

13.
姜冰  王松涛  孙增兵  张德明  王建 《土壤》2023,55(1):218-223
为研究山东省潍坊市土壤大量营养元素有效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网格化采样,并进行分析测试,获得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大量营养元素有效量,及对应元素全量、pH和有机质等数据,进行了丰缺空间绘图、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尤以有效磷变异系数最高。空间分布上,碱解氮以较缺乏区占比最高,有效磷和速效钾以丰富区占比最高。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在砂姜黑土、潮土、滨海盐土中含量最高,且均与其他土壤类型差异显著。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与土壤理化指标关系密切,3种元素有效量均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全氮、有效磷与全磷均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有效磷与土壤pH均呈显著负相关;速效钾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揭示了大量营养元素有效量在土壤中的本底差异及影响因素,可为土壤肥力的空间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间黄淮海平原典型区盐渍土性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0年通过随机选取1980年的88个盐渍土样点中的33个样点进行对比调查,研究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曲周县盐渍土壤的全盐量、pH、有机质、全氮和有效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该县耕地盐渍化和脱盐化作用皆存在,原非盐渍土有盐渍化趋势,轻度盐化土有盐渍化加重的趋势,中度、重度盐化上和内陆盐上则经长期改良治理后脱盐化趋势明显.该区盐渍土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有明显提高,有效磷含量有增有减,有效钾含量则明显降低.对区域土壤盐渍化与脱盐化作用影响较大的地下水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开阳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艳芳  何俊瑜  张艳超  刘冬  王艳玲  陈会 《土壤》2016,48(4):668-674
为明确贵州省开阳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为优质茶叶生产提供参考,对贵州省开阳县茶园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158个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通过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开阳茶园土壤p H偏酸,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为丰富;但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缺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仅有16.46%、14.56%、20.89%和12.66%的土壤样品达到优质高产茶园标准。开阳茶园土壤IFI值平均为0.59,属于中等以上土壤肥力茶园所占的比例为61.40%,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属于良好,但土壤偏酸,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对偏低,应重点改酸和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斌  齐实 《土壤》2018,50(4):769-777
为了揭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并且指导土壤规划管理,以北京市西部山区水源林和京津风沙源地带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大田采集样本的基础之上,运用了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典型区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化格局,同时采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对土壤养分等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变异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整体上符合正态分布(P0.05),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变异性较强,碱解氮和全氮的变异系数相对降低,并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土壤养分的各项指标能够较好地符合半方差函数模型,有机质和全氮具有较好的空间自相关性,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体现出中等自相关性,土壤养分整体分布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水平较强。土壤碱解氮含量等级为中等的比重最大,其面积占比为27.87%;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处于缺乏状态;而有机质含量在很丰富等级比重较大,且区域73.77%的土壤质地类型属于有机质丰富;全氮含量变化程度较低,并且大部分地区处于丰富的水平;区域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为IV。研究成果为区域土壤资源使用划分、修复重建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物元模型在玉树地区林地土壤养分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择玉树区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7项测试数据作为土壤养分评价指标,采用偏相关分析法确定权重,应用物元分析建模对玉树地区林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树地区整体林地土壤养分状况良好,除速效磷含量极贫乏外,其余养分指标含量均达到丰富水平;有机质、氮素和速效磷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子。建议平衡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优先考虑提高速效磷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取样尺度下采集皎口水库水样,测定水体主要指标总氮、总磷、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含量,研究了地统计分析法在不同取样尺度下对水库水体空间变异的适用性和空间插值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皎口水库100 m尺度与200 m取样尺度相比,4种主要水质指标在不同取样尺度下空间变异最佳变异模型、插值模拟及空间分布均存在一定差异。空间拟合模型方面,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总磷、氨氮最佳拟合模型为球面模型;结合模型特征参数和空间插值综合评价,总氮和氨氮在200 m取样尺度下表现出较好的空间相关性,插值模拟质量较好,而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则在100 m尺度下表现出一定优势;空间分布上,水体氨氮、高锰酸盐的影响主要是人为因素,总磷受水库内源环境影响较大,而总氮则与库周农业种植等活动密切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总氮和氨氮更适合在200 m尺度下取样,而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宜在100 m尺度下取样。  相似文献   

19.
Here, we established abundance and deficiency indices of soil nutrients and fertilization to generate a reference for the optimum fertilization dosage of the main vegetable crops in southern China under current production conditions. We consolidated 3414 field datasets about the main vegetable crops (leafy vegetables, gourds, legumes) in this region between 2010 and 2013. The nutrient abundance and deficiency index method was used to separate soil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levels into five groups based on relative vegetable yields (range: 50%–95%). Recommended fertilizer dosages were determined by obtaining values for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by fitting optimum dosage against available nutrient content. Required fertilization levels were dependent on soil conditions and crop type. Comparison of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reas alkali-hydrolysable nitrogen in each level was similar.  相似文献   

20.
利用渗漏池和量雨器收集降雨和径流,并测定雨水、径流、土壤、植株养分,研究黔北烟区烤烟季玉米的养分利用与径流损失。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季节,地下径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提高,但地下径流量/降雨量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雨水中的养分浓度表现为铵态氮>钾>硝态氮>磷;养分浓度的变异系数因养分种类和玉米生育期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在玉米生育期间,降雨输入氮、钾分别占玉米吸收量的13.51%和19.67%,对玉米营养有重要作用。在地下径流的养分浓度表现为硝态氮>钾>铵态氮,未检测到磷。地下径流损失的养分主要是硝态氮和钾,并主要发生在玉米生育前期。在玉米移栽前、收获后,养分输入总量/输出总量略有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效养分未发生明显变化,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收后比栽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