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S—113型水平彩色声纳是目前国际渔业生产中一种比较先进的仪器,其发射功率大,全方向扫海半径最大为1600米,并可做垂直探测及改变换能器的扫描倾斜角度,对不同层次的海域进行回波扫描。此外还有目标报警等功能,是探测鱼群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1991年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海水纯净器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了中空纤维作为海水纯净器的过滤介质。由于中空纤维具有工作压力低、过滤量大、过滤效果好、清洗方便等特点,试制后的海水纯净器不但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而且过滤后水质清澈,有效地除掉了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和细菌。我们用海水纯净器的滤后液,在单细胞藻类的培养中进行了试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2008年、2009年中国沿海的石莼属(Ulva)海藻进行了ITS基因间隔区序列和5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绿潮藻的分类问题。根据ITS序列分析结果,绿潮藻中存在着几个不同的种,包括LPP复合体(Ulva linza-procera-prolifera)中的种类以及Ulva compressa。绿藻的5S rRNA序列系统分析结果的差异性较明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结论。根据本文中ITS基因间隔区及5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本实验采集到的绿潮藻的后代中至少存在U.prolifera、U.linza和U.compressa三个种类。据此推断,我国黄海海域2008年、2009年爆发的绿潮中,存在上述三个种类。  相似文献   

4.
3种青蟹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高天翔 《水产学报》2005,29(3):313-317
对采自泰国、马达加斯加和日本各地的青蟹属的3种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S.oceanica(Dana)和S.tranquebarica(Fabricius)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种间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S.serrata、S.oceanica及S.tranquebarica在12SrRNA基因片段上存在长度差异,3种青蟹的序列长度分别为422bp、426bp、425bp;种内个体间无序列差异或差异极小,种间序列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以日本鲟和底栖短桨蟹为外群,采用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重新构建了3种青蟹的分子系统树,得到的三个明显的分枝分别对应于上述3种青蟹,S.oceanica与S.tranquebarica两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支持3种青蟹为不同物种的观点,建议对其进行分别的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纤毛虫口胞器和消化胞器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重点总结了5种下毛类纤毛虫口胞器和消化胞器的近期研究结果,对两大结构的显微和亚显微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下毛类纤毛虫口胞器和消化胞器的共同特征和差异,为纤毛虫功能研究和分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四川省部分地区黄鳝(Monopterus albus)出血病病原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从患出血病濒死的黄鳝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取样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分析,并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得到14株病原菌株,经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  相似文献   

7.
双列杂交法分析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杂交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2个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群体:西班牙群体(S)和英国群体(E)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了S(♂)×S(♀)、E(♂)×E(♀)、S(♂)×E(♀)和E(♂)×S(♀)4个组合的子一代。对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30日龄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畸形率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杂交组30日龄稚鱼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S(♂)×E(♀)组30日龄稚鱼的体长杂种优势达到5.43%,E(♂)×S(♀)组70日龄稚鱼体质量杂种优势达到25.00%。实验初步显示,不同养殖群体间的杂交有可能是大菱鲆遗传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赤水河流域鱼类多维度β多样性的纵向空间格局,以期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基于2019和2020年赤水河流域40个样点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各个样点对鱼类物种、功能、分类和环境β多样性的贡献程度(又称样点独特性),同时对各个指数间的互补和冗余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赤水河共采集到鱼类125(亚)种,隶属于7目20科80属,其中土著鱼类112 (亚)种,外来鱼类13 (亚)种。鱼类物种β多样性的值为0.719,样点S1、S2、S22和S27的物种独特性显著不同于其他样点。鱼类功能β多样性的值为0.009,样点S10、S20、S21、S28和S36功能独特性与其他样点存在显著差异。鱼类分类β多样性的值为0.004,样点S20、S21、S28和S32的分类独特性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样点环境独特性的变异范围为0.010~0.058,最高的4个点为S22、S29、S33和S34样点。随着鱼类丰富度的增加,样点物种独特性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加的U型变化趋势。不同维度的样点独特性指数间互补程度较高,然而样点功能独特性和样点分类独特性比样点物种独特性解释了较多的多样性变异。研究表明,β...  相似文献   

9.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桂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保护桂江鱼类物种多样性,于2015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桂江平乐(S1)、昭平(S2)、五将(S3)、马江(S4)、木格(S5)、大郎(S6)、京南(S7)、倒水(S8)、梧州(S9)共计9个采样点,进行4次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桂江鱼类物种组成、优势种和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93种,隶属于6目、17科、 66属,其中以鲤形目为主(63种),占总种数的67.74%。鱼类相对多度(Relative density)显示,全年优势种为?(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总个体数的12.75%。不同季节的优势种有差异,冬季优势种为伍氏半?(Hemiculterella wui)、?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春季优势种不明显,个体数较多的有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夏季优势种为?、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和南方拟?;秋季优势种为?、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us)和尼罗罗非鱼(T. niloticus)。无度量多维排序图(NMDS)和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除夏季与秋季之间外(P=0.178>0.05),其余季节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珠江水系鱼类繁殖期(4-6月)及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所致。采样点S1与S7、S8、S9,S6与S7、S8、S9,S2与S6、S9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目前河流库区化、过度开采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珠母贝属6个种的ITS 2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珠母贝属的大珠母贝、珠母贝、白珠母贝、黑珠母贝、长耳珠母贝、黑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6个种的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及其两侧的5.8S和28S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黑珠母贝的序列来自GenBank。PCR扩增片段大小为600bp左右,测序结果表明,ITS2长211~254bp,两端的5.8S和28S分别长84bp和272bp(均含引物)。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5.8S和28S序列高度保守,不适合于种类鉴定,而ITS2序列高度变异,270个比对位点中有146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72个位点发生插入/缺失突变。除白珠母贝和黑珠母贝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外,其余种类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基因型分析表明,每个种具有各自特有的基因型。基因型和序列变异分析表明ITS2序列可作为珍珠贝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可用于种间、杂交育种、幼体和珍珠贝肉等材料的种类鉴定与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2.
星斑川鲽、钝吻黄盖鲽和石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海水鱼类。为探究这3种鲽科鱼类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信息,本文采用了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技术,对这3种鲽科鱼类各24尾个体的线粒体基因Cytb和COⅠ进行初步研究。测序得到的序列经人工处理校正后分析,其中Cytb基因片段可用长度为358bp,包含58个变异位点,20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COⅠ基因片段可用长度为559bp,包含变异位点56个,转换位点18个,颠换位点3个;Cytb基因片段和COⅠ基因片段均表明黄盖鲽和石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与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而星斑川鲽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基于Cytb和COⅠ序列的两种系统发育树(邻接法和不加权对群法)均表明3种鲽科鱼类中星斑川鲽与石鲽亲缘关系更近,与黄盖鲽相对较远。鲽科鱼类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分析可以为鱼类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保障我国鲽科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海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20个海蜇野生群体样品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15个海蜇样品的同源序列,对其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条序列的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6.7%、36.4%、18.8%、18.1%;在长度624bp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中共发现2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91±0.03,核苷酸多态性为0.0056±0.0032。同其他几种大型水母相比,海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或中等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蜇种群尤其是相距较远的群体在其分布范围内可能存在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种间,尤其是尼罗罗非鱼与杂种尼奥罗非鱼之间,很难区分。本文对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杂交种尼奥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的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子1(ITS1)序列及其两侧的18S和5.8s部分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以筛选种间鉴别标记。PCR扩增产物大小约700bp,测序结果表明,(去除引物后)18S长146bp,5.8S长66bp,不同种类之间无差异;ITS1长383-483bp,因种类不同而异,其GC含量大于AT含量,达到67.1%。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8S和5.8s片段高度保守,但各有3个变异位点可以把上述几个种和杂种相互区分开;18S序列上有一个UnbI限制性酶切位点,可作为尼罗和尼奥罗非鱼的鉴别标记。ITS1序列种间变异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的5个种聚成2个类群,尼罗与尼奥罗非鱼为一组,莫桑比克-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另一组。组内种间遗传距离较小,尼罗和尼奥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6;莫桑比克、奥利亚和红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007-0.009之间;两组罗非鱼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在0.030-0.035之间,表明罗非鱼ITS1序列多态性较高,适合于种类区分。结合部分18S和5.8S序列,细胞核rDNA具有鉴别罗非鱼及其杂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初步研究泥螺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探讨其遗传多样性的产生背景和维持机制,便于今后更好地保护泥螺种质资源,本研究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省7个泥螺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经过处理得到145条631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分析显示A、G、T、C、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83%、18.93%、41.60%、15.64%、65.43%,AT含量高于GC含量。单倍型总数47,共享单倍型数目12。用Arlequin 3.5软件进行AMOVA分析,表明7个群体间COⅠ总遗传分化系数为0.7893(P0.001),群体间遗传分化大于群体内遗传分化。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7个地理群体的泥螺互相聚在一起,同一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独立聚在一起的情况。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间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CO Ⅰ的中国西施舌DNA条形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大连(DL)、日照(RZ)、启东(QD)、长乐(CL)、漳州(ZZ)和北海(BH)6个野生群体西施舌为研究对象,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PCR产物双向测序,用ClustalX进行DNA序列比对,用MEGA4.1和PhyML软件构建NJ树和ML树,...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Four species of Chattonella , which are well known to form red tides that are lethal to fish, were subjected to phylogenetic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s (rDNA), 5.8S rDNA, 18S rDNA, 28S rDNA, and the flank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1 and 2 (ITS1 and ITS2). The 18S rDNA sequences of C. antiqua , C. marina , and C. ovata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Japan were compared. They were found to be identical with each other in a sequence 1818 bp long. The sequences of the D1/D2 region in the 28S rDNA, 5.8S rDNA, and ITS region that are known to be more variable regions were also found to be identical. These homogeneities of the rRNA gene family revealed the extremely close relatedness of C. antiqua , C. marina , and C. ovata . The sequences of C. verruculosa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se three species , resulting in an 89.2% homology in the 18S rDNA sequences, 70.4% homology in the D1/D2 region in the 28S rDNA sequences, and an 81.5% homology in 5.8S rDNA sequences and the ITS regions. Chattonella verruculosa was grouped within a single cluster composed of Dictyochophyceae rather than the other species of Raphidophyceae.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山区大眼鳜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大眼鳜3个地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特点,采用PCR技术对169尾个体的线粒体DNA COⅠ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获得的序列长度为1512bp。分析显示,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9%、28.6%、28.7%、17.8%,其中A+T(53.5%)含量高于G+C(46.5%)含量。169个样本共检测到5个多态位点,并定义了5种单倍型。对喀斯特山区大眼鳜群体COⅠ基因与洞庭湖大眼鳜COⅠ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10个变异位点,集中在1268~1456nt。喀斯特山区3个群体间4种碱基在密码子3个位点上的使用频率无差别,与洞庭湖大眼鳜相比,密码子第1位上的4种碱基含量差别不大,密码子第2位上T含量(40.9%)高于后者(39.9%),而A和C含量则低于后者;与洞庭湖翘嘴鳜比较差别很小,但与斑鳜、暗鳜、长身鳜和波纹鳜4种鳜鱼比较,在密码子第1位和第3位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暗鳜和波纹鳜密码子第3位中A含量(30.0%)明显低于喀斯特山区大眼鳜(31.8%),而波纹鳜G(8.9%)明显高于后者(7.3%)。喀斯特山区大眼鳜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39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29,遗传多样性贫乏。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及GenBank中的六齿金线鱼(N.hexodon)、裴氏金线鱼(N.peronii)及红金线鱼(N.furcosus)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序列差异。Cyt b基因序列片段(425 bp)和COⅠ基因序列片段(507 bp)的分析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均最小,COⅠ基因片段中为分别0.25%和0.003,Cyt b基因片段中为0和0,两者亲缘关系非常近;几种金线鱼之间尚未达到属的水平,裴氏金线鱼仍属于金线鱼属;两目的片段的NJ系统树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在一起聚为一支,而日本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属于不同的发育分支;红棘金线鱼和日本金线鱼是最新分化种,金线鱼则是最早分化种;几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约在中更新世时期。比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旨在为金线鱼属鱼类分类提供依据,进而对鱼类资源的评估与保护措施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遗传进化和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技术,对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3个野生群体线粒体基因测序,并用生物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上的tRNA-Met、tRNA-Tyr、tRNA-Cys、tRNA-Trp、tRNA-GLn、tRNA-Gly、tRNA-Glu和tRNA-Thr位于环形线粒体L链上;18种腹足纲动物线粒体全长基因相似性为70.1%~92.9%,种间的12SRNA和16SRNA相似性与线粒体基因组全长相似性相当;12SRNA的391~491bp区域和16SRNA的1~106bp和361~481bp区域为高度变异区,而16SRNA的1191~1317bp区域为高度保守区;以F5引物扩增测序3个野生群体,共检测到由40个多态位点组成的26个单倍型,野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06±0.112)~(0.532±0.113),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4±0.00124)~(0.00111±0.00123);北海野生群体与连江和长乐野生群体之间的遗距离分别为0.00094和0.00099。其结果可以为泥东风螺遗传进化、人工增殖和种质资源保护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