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稻米品质评价标准的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水稻品质改良大步迈进并取得丰硕成果,稻米品质标准作为稻米品质改良的整体目标,引导着水稻品质育种的发展方向。了解稻米品质评价标准的变化,研究探索提高稻米品质的关键点,既可为品种改良提供参考,又有助于确定今后水稻品质改良的主攻方向。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食用粳米品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处粳稻主栽品种的品质,并根据农业部优质米标准,对不同种植地区的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徐淮稻区稻米品质优于苏中,苏南,品种间外观品质差异明显,分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表明,粳稻籽粒长与垩白度相关极显著。江苏省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是外观品质的改良,选育短圆形籽业的粳稻品种是改良外观品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江苏省粳稻主栽品种的品质,并根据农业部优质米标准,对不同种植地区的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徐淮稻区稻米品质优于苏中、苏南,品种间外观品质差异明显。分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表明,粳稻籽粒长与垩白度相关极显著。江苏省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是外观品质的改良,选育短圆形籽粒的粳稻品种是改良外观品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寒地稻米品质现状及改良目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黑龙江省具备优质稻米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育种目标主要以高产、抗逆为主,忽视了对稻米品质的改良。对寒地33个主要推广品种及优质品种进行品质分析的结果表明,寒地稻米具有中等偏低的直链淀粉含量、中软的较稠度,但仍存在着垩白粒率较高、垩白度大、整精米率不高等缺点。本文根据寒地稻米品质现状,提出了寒地稻米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延边地区稻米品质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吉林省和从韩国、日本引进的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品质评价和品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品质指标间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供试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部优一级达标率极低;(2)蛋白质和碱消值的提高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也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然而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3)垩白大小、米粒长宽比、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能较好地反映稻米品质,其累积贡献率为76.7%,同时根据延边地区稻米品质现状,提出了该地区稻米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介绍传统改良方法、现代转基因技术改良在稻米食味品质改良方面的研究状况,指出现代转基因技术改良在水稻育种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稻米食味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7.
评述了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与优质标准,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谈及它们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稻米品质改良上采取的一些方法和进展。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稻米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研究的进展。有关稻米品质性状的研究基本上概括为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3个方面,其中食味是决定稻米品质优劣的重要性状,弄清稻米食味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其作用特点和规律,为优质稻米生产和优质米育种提供理论参考,制定我省特色的优质米评价方法,发展创汇及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稻米品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稻米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QTLs定位和稻米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及其表达调控,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成就,针对稻米品质分子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优质不仅是水稻基础研究的重点,更是水稻育种应用的主要方向.稻米品质主要包含加工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状.本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分类、影响因素、遗传研究进展和稻米品质育种改良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稻米品质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稻米...  相似文献   

11.
云南软米品质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米是云南特有的优质米资源,但目前对软米的品质特征仅限于定性的描述。因此,为更有效地利用云南省这一独特的优质米资源,本研究将云南软米与粘米、糯米进行外观品质、碾磨品质、蒸煮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经方差分析表明,3种类型的稻米在粒长、粒宽、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以及蛋白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直链淀粉含量上差异极显著(F=119.485**)。指出可以把粒型>3.0,直链淀粉含量7.1%~15.0%,胶稠度45~80 mm,蛋白质含量<9%,并且亲本的系谱中有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材料初步鉴定为软米材料。并提出一些加快云南软米资源研究及育种方向的建议,旨在为加快软米育种与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余庆县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余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制定优质稻无害化生产技术规程,对余庆县农业局优质稻生产基地的灌溉水、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地灌溉水符合“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NY5116-2002”灌溉水质一级水质标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和“NY5116-2002”环境土壤质量要求,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和“NY5116-2002”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故该基地符合生产无公害优质稻(生产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采用35个杂交稻新选恢复系与已在生产上获得推广的16个杂交稻两系或三系不育系随机配组成73个杂交稻组合,将各杂交稻稻组合杂种F1及其亲本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种植,对其收获各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种子的碾米品质性状及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源A/R2032、P64S/R996、粤太A/R259、金23A/R52等杂交稻组合的碾米与外观品质表现优异;母本T98A、陆18S,父本R2773、保健红米适宜大面积推广配组;杂交稻组合整精米率受恢复系的影响不可忽视,73个杂交稻新选恢复系整精米率的一级优质米达标率为95.9%;杂交稻垩白性状的超亲优势表现明显;同时还发现不同杂交稻恢复系与同一杂交稻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同一杂交稻恢复系与不同杂交稻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的碾米品质及外观品质各性状均表现不同;今后杂交稻及其亲本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改良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糙米率和降低垩白度.  相似文献   

14.
优质水稻新品系大粒香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质水稻新品系大粒香是采用粳、籼杂交方法育成的,其稻米品质优异、外观靓丽、食味滋润、气味清香、产量较高.用其加工生产的茅贡牌大粒香米自2003年以来连续5次荣获中国十大金奖大米.表明,利用籼粳或粳籼杂交,只要亲本选择恰当,是选育优质稻新品种和优质恢复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8个水稻品种多年、多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表明:齐穗后30d是稻米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段。其米质与最终米质相比,变化幅度不超过10%;齐穗后30d不仅基本决定了综合米质的形成,而且对某些权重较大的单一性状(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米率)的形成亦然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水稻优质育种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个具有较大推广面积的河北省育成水稻品种的品质评价证明, 河北省育成的水稻品种加工品质及食味蒸煮品质较好, 外观品质一般, 主要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偏低。农业部新颁布的优质稻谷标准水平提高, 说明对品质更加重视。今后河北省水稻品质育种应以提高蛋白质含量及改善外观品质为重点, 并提出了优质育种亲本的利用及改良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稻米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及水稻品质育种技术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稻米的物质构成;综述了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遗传机理及环境因素与栽培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指出了当前水稻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7个营养香稻新品系的外观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分析,认为营养香稻品系较普通水稻品种,产量和外观加工品质均优。其稻米食味总评分、适口性、米饭外观、冷饭质地以早香糯、特凡3等较优,米饭香气则以香粳青、特凡3和特3028较强。其稻米营养品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以紫香糯、香粳青和特3028较高,利用紫香糯与普通大米掺合(以紫香糯6%掺合普通大米94%为最优化组合),与其对照比较,其直链淀粉含量较低,香味较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国近代育成糯稻品种的品质状况和改良重点,为中国糯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农业部NY/T83-1988《米质测定方法》,分析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育成的570份糯稻品种的米质及其优质达标率。【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570份糯稻品种7项米质性状的平均值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优质米Ⅲ级标准,优质达标率为64.4%—97.9%,平均81.9%。7项米质性状全优的糯稻品种占供试品种的45.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1-2007年3个不同时期的育成糯稻品种其7项米质性状的平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81.5%、81.0%和84.3%;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2001-2007年的育成糯稻品种,其糙米率、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6.0%、11.8%和13.4%,表明2001-2007年育成的糯稻品种的品质优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育成的品种。分析同时指出,整精米率在3个时期的优质达标率分别为71.0%、58.3%和62.9%,均低于其它6项米质的优质达标率;品种类型上,籼糯稻品种的品质一般逊于粳糯稻,应引起重视;就稻区而言,华中和北方稻区糯稻品种的品质优于西南和华南稻区。【结论】本研究认为,近25年来中国糯稻育成品种的品质总体优良,但其品质改良仍需加强,进一步提高整精米率,是糯稻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和栽培措施,提出水稻保优栽培基本原则,即首先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在保证品种产量的前提下,因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气候因子,综合利用栽培因素,使稻米生产的每一环节都有利于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