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刚  叶星 《珠江水产》1998,(4):7-10
观测广东鲂仔鱼早期的生长特点及仔鱼开始摄食时的长度。经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幼鱼体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体长与体重均呈幕函数相关,此外还就幼鱼生长与水温及放养密度的关系作了探讨,初步提出幼鱼生长的最适水温范围和适宜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2.
连续观察人工育苗中同一批受精卵,在水温23.2~23.4、盐度27.00~27.80‰条件下,经过3h36min孵出仔鱼,并继续观察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还比较了不同年份与不同批次的观察资料,讨论了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仔、稚鱼器官发育与日龄、生长速度等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相似文献   

4.
对池养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作了较深入研究.仔鱼的混合营养期短,仅2~3 d,并处在开食期内,开口摄食率低.5日龄仔鱼全长4.31 mm,开口饵料主要为100~150 μm轮虫:稚鱼饵料为350~800 μm裸腹溞、枝角类幼体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并逐渐转为枝角类为主:后期稚鱼可驯化摄食人工混合饲料.仔、稚、幼鱼具明显的昼夜摄食节率,属晚间摄食为主的昏晨摄食型鱼类.体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其曲线回归方程为W=0.0112L3.1827,b=3.1827,接近于3,属等速生长型.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军曹鱼胚后发育阶段不同日龄生长情况及蛋白酶活力的变化,包括胚后发育不同阶段消化酶活力最适pH的变化及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军曹鱼仔、稚鱼的全长、体重与日龄之间呈幂函数相关;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蛋白酶活力虽有波折,但整体不断增大;蛋白酶在7日龄出现1个低谷,应是一个饵料转换的关键时期.军曹鱼胚后发育不同阶段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显示其稚鱼和幼鱼白天的蛋白酶活力远大于夜间且出现多个峰值,与其摄食情况存在一致,稚鱼和幼鱼蛋白酶都在12:00前后出现最高峰.在军曹鱼胚后发育不同阶段,鱼苗的蛋白酶最适pH值从仔鱼期的6.4逐渐升高到幼鱼期的7.5.  相似文献   

7.
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到40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仔、稚鱼及早期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水温(24±1)℃时,孵化后0~5d属于仔鱼期,6~20d为稚鱼期,第21天起转为幼鱼期。大黄鱼仔鱼孵化3d后开口摄食;开口时平均口径为240μm,40日龄达2480μm;口径的大小变化与日龄的关系是:y=0.2327e0.0682x,R2=0.9492。试验用的生物饵料与实际生产一致,包括轮虫、丰年虫无节幼体、活桡足类和冷藏桡足类。不同生长期的大黄鱼鱼苗的摄食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1昼夜(24h)中,仔鱼仅在18:00左右出现1个摄食高峰,而稚鱼和幼鱼除了在18:00左右出现1个显著的摄食高峰外,在10:00左右还有1个相对小的摄食高峰。仔、稚、幼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大黄鱼鱼苗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和饱食率,随着生长而迅速升高。仔、稚、幼鱼的生长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2日龄仔鱼生长较快,5~9日龄生长减慢,21~30日龄生长加快,31~40日龄生长减慢。这与鱼苗的食物转换和饵料生物的营养变化有关:5~9日龄生长减慢是由于鱼苗由混合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所致;31~40日龄生长减慢是因为冷藏桡足类的营养价值较低。鱼体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2552e0.0472x,R2=0.9710;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3205e0.0374x,R2=0.9777;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耳石的发育和生长特征,补充早期生物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该鱼野生资源的早期生活史特征提供基础数据。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观察了乌江中华倒刺鲃仔、稚鱼及3种耳石的形态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在水温(26.0±2.1)℃下,初孵仔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已经形成,星耳石在仔鱼出膜后第6天出现。在形态发育过程中,微耳石由出膜时的近圆形经卵圆形发育成贻贝形,且中心核位置偏移到前端靠近背侧;矢耳石由近圆形经卵圆形发育成箭矢状;星耳石由逗号形发育成不规则四边形。3种耳石形态发育的各阶段与鱼体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生长上,仔稚鱼鱼体、3种耳石的长径和短径与日龄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鱼体全长与3种耳石长径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仔稚鱼鱼体、3种耳石的特定生长率随日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拉氏■仔稚鱼发育生物学特性及适宜下塘时间,对拉氏■进行了胚后仔稚鱼发育显微观察、仔鱼饥饿试验和仔鱼下塘试验。胚后仔稚鱼发育观察结果显示,水温16~18℃,拉氏■初孵仔鱼全长(4.69±0.37)mm,卵黄囊全长(3.12±0.10)mm,2日龄眼点变黑,5日龄消化道开始贯通,6日龄仔鱼鳔一室开始充气,7日龄脊索末端开始弯曲,仔鱼开口摄食,9日龄卵黄囊消失,12日龄鳔二室形成,21日龄仔鱼鳔二室充气,23日龄仔鱼背鳍、臀鳍开始形成,27日龄仔鱼腹鳍开始形成,至35日龄仔鱼各鳍发育完善。仔鱼饥饿不可逆点试验结果表明,16~18℃,拉氏■仔鱼开口第1天(7日龄)初次摄食率为36.36%,9日龄达最高初次摄食率85.71%,饥饿不可逆时间临界点为仔鱼14日龄,此时仔鱼摄食率为40.91%。仔鱼开口前全长(L)与日龄(t)符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L=8.0031[1-e(-0.3139(t+2.8093))]。拉氏■适宜下塘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5~20.1℃,池塘轮虫生物量8.30~18.58mg/L,拉氏■仔鱼最高成活下塘时间、体质量增长的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辽河水系洛氏Phoxinus lagowskii lagowskii仔、稚鱼形态发育和早期生长。结果表明:在18.8~27.2℃下,洛氏初孵仔鱼全长为(4.46±0.43)mm,4日龄的仔鱼鳔一室,5日龄时开始摄食,6日龄卵黄囊完全吸收,13日龄时鳔二室,32日龄时各鳍发育完成;36日龄时开始出现鳞片;58日龄时除头部外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根据卵黄囊、运动器官和鳞片的变化,洛氏早期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孵出0~5d)、后期仔鱼(6~35d)和稚鱼期(36~58d)。曲线拟合表明,卵黄囊体积(V)和全长(LT)与日龄(d)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V=0.0063d2-0.0870d+0.2863(R2=0.8167),LT=0.0083d2+0.2351d+4.8759(R2=0.9544);体质量(W)与日龄(d)呈指数函数关系:W=0.0006e0.1317d(R2=0.9719)。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仔、稚鱼早期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 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旨在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全长(L)和日龄(D)的关系拟合函数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99以上,表明Cubic生长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随日龄的生长情况。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3.
放养密度对虹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虹鳟稚鱼伞长、体重生长速度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这种差异随着生长时问的延长,表现更为显著稚鱼体重持定生长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5.0979X+36.727(R2=0.9844),Y代表体重特定生长率,X代表放养密度.日增重、饵料转化丰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净增重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的主要繁殖期在长江口采集仔稚鱼103尾。分析凤鲚仔稚鱼样本得出日龄范围为5~48 d,体长为4.20~26.21 mm。为研究长江口凤鲚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生长,测定了凤鲚仔稚鱼(5~48日龄)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变化,其变化分为3个阶段(5~11日龄、12~30日龄、31~48日龄)。不同日龄阶段,体长的生长速率差异性显著(P0.05)。耳石早期发育研究发现耳石长、耳石宽随鱼体的生长而增长,在17~19日龄之后其生长速率增大约2倍。采用分段回归方法分析耳石长、耳石宽与日龄的关系,发现二者异速生长的拐点均出现在19~20日龄,拐点前为慢速生长,之后为快速生长。研究发现凤鲚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耳石形态有较为显著的改变:卵黄囊期、前弯曲期为圆形;弯曲期耳石长的生长大于耳石宽的生长,耳石逐渐变成椭圆形;耳石变成稳定形态后,长宽比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对怀头鲇(♀)与兰州鲇(♂)的杂交F1人工养殖条件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2 ̄25℃条件下,平均体长(2.75±0.16)cm、平均体重(0.36±0.06)g的杂交F1幼鱼经过100d培育后,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28.56±3.26)cm和(193.33±59.50)g。体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3131t+1.4389,R2=0.9178;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0.0159L2.7664,R2=0.9148。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59L2.7664,R2=0.9963,其中b值接近于3,怀头鲇和兰州鲇的杂交F1幼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与全长生长速度相近。  相似文献   

16.
达氏鳇(♀)×西伯利亚鲟(♂)杂交幼鱼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野生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杂交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14.7~16.8℃的条件下,平均全长37.43 cm、平均体重178.9 g的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经过80 d培育后,平均全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1.74 cm和533.1 g。其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1683t+10.942(R2=0.9665);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24.304e0.0129t(R2=0.9421);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7L3.4461(R2=0.9984),其中b大于3。结果表明: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种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  相似文献   

17.
池养条件下革胡子鲶仔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汪留全  程云生 《水产学报》1990,14(2):105-113
本文报道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革胡子鲶仔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的研究结果。仔鱼孵出2或3日,尚残存卵黄囊时即行开口摄食。仔鱼适口的开食饵料是轮虫,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的比例迅速增加。幼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夜间18:00~22:00时摄食强度最大。经测量和数理统计分析,确定革胡子鲶仔幼鱼的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和全长对体重的关系均为幂函数关系,并计算出它们相应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银鲑幼鱼以全长74mm为生长拐点,生长拐点前为幼鱼Ⅰ,生长拐点后为幼鱼Ⅱ。银鲑幼鱼Ⅰ(44-74mm)和幼鱼Ⅱ(74-103mm)全长与日龄均呈线性相关,银鲑幼鱼Ⅰ和幼鱼Ⅱ体重与日龄均呈幂函数相关,幼鱼Ⅰ生长快于幼鱼Ⅱ,同期内体重增长始终比体长增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池养条件下黄河鲤仔稚鱼的生长及形态发育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生产试验过程,对黄河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研究了仔稚鱼的生长以及全长、体长、体重的相互关系。从初孵仔鱼发育至稚鱼约需12天左右,全长达到13.4-21.7mm。仔鱼期体长的增长大于体重的增长;而进入稚鱼期后,体重的增长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20.
将体质量(0.014±0.001) g的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以流水方式养殖87 d,饲养期间随时观察鱼的体征变化,自第7 d开始,每10 d取样测体质量和全长。试验结果显示,水温7~14℃时,初孵仔鱼躯体纤细透明,头部小且紧挨卵黄囊,卵黄囊椭圆形,约占整个身体的2/3。仔鱼发育至第7 d时始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阶段,发育至第9 d时卵黄囊基本消失,仔鱼完全进入外源营养阶段,第37 d时,仔鱼发育已进入稚鱼期,发育至第57 d时器官发育基本完善,外部形态和体色近成鱼,进入幼鱼期。仔稚鱼全长日均增长量为1.67 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2.26%,全长(L)与日龄(t)生长关系式为L=0.1546t+1.2357(r2=0.9812)。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25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1%,体质量(m)与日龄生长关系式为m=0.3379e0.0479t(r2=0.9851)。体质量与全长生长关系式为m=0.0289L2.3444(r2=0.993),幂指数小于3,表明杂交鲟仔稚鱼的体质量生长比全长生长慢,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