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3(VD3)对快大型黄羽肉种鸡及其子代肉鸡生产性能、胫骨指标与钙磷代谢的影响,确立黄羽肉种鸡VD3需要量,为黄羽肉种鸡营养需要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720只48周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种母鸡,根据体重和产蛋率一致原则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20只,各处理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800、1 600、2 400、3 200、4 000 IU·kg-1 VD3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周。种鸡饲养试验结束后选取种蛋孵化,子代肉鸡按照种鸡的组别进行分组分栏饲喂(基础饲粮中含1 000 IU·kg-1VD3),试验期63d。【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800 IU·kg-1 VD3显著提高平均蛋重(P<0.05);添加1 600与3 200 IU·kg-1 VD3显著增加种蛋的蛋壳强度(P<0.05);添加1 600 IU·kg-1 VD3增加蛋壳厚度(P<0.05);添加4 000 IU·kg-1 VD3显著提高种鸡脱脂胫骨比例与骨密度(P<0.05),添加VD3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种鸡胫骨折断力(P>0.05);添加VD3可提高种鸡血浆中钙、磷含量,降低AKP活性(P<0.05)。(2)种鸡饲粮添加VD3对子代肉鸡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 000 IU·kg-1 VD3显著提高子代鸡胫骨折断力(P<0.05),添加800、1 600或4 000 IU·kg-1VD3显著增加子代肉鸡胫骨密度(P<0.05),添加1 600—4 000 IU·kg-1VD3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子代鸡脱脂胫骨比例(P>0.05);添加VD3提高了子代肉鸡1日龄血浆中钙、磷含量,降低AKP活性(P<0.05),但对21、63日龄子代肉鸡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VD3显著影响黄羽肉种鸡产蛋性能、种蛋蛋壳品质、肉种鸡及其子代肉鸡胫骨指标与钙磷代谢。综合试验观测与回归模型来估测黄羽肉种鸡VD3需要量,饲粮添加800 IU·kg-1 VD3即可获得最优产蛋性能,1 650—1 828 IU·kg-1 VD3获得最优蛋品质,而获得种鸡和子代肉鸡最优胫骨性状均需要较高的种鸡饲粮VD3水平(4 000 IU·kg-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饲粮微量元素不同添加模式对肉仔鸡生长和胴体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探寻肉仔鸡饲粮中微量元素平衡模式,为饲粮中合理添加微量元素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240只1日龄AA肉仔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按不同模式添加微量元素:按照NRC(1994)肉鸡推荐量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1,1—42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8、80、60、40 和 0.15 mg·kg-1);按照中国鸡饲养标准(农业行业标准NY/T 33-2004)中肉鸡推荐量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2,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8、100、120、100和0.3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8、80、120、80和0.3 mg·kg-1);按照课题组前期微量元素需要量研究结果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3,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4、40、110、60和0.3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30、80、40和0.35 mg·kg-1);按照实验室前期结果以有机形式减量添加微量元素(T4,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2、30、80、40和0.2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15、50、30和0.25 mg·kg-1);按照NY/T 33-2004中肉鸡推荐量以有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5,1-21和22-42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同T2)。无机微量元素源分别为饲料级五水硫酸铜、一水硫酸亚铁、一水硫酸锰、一水硫酸锌和亚硒酸钠,有机微量元素源分别为饲料级蛋氨酸铜、甘氨酸铁、蛋氨酸锰、甘氨酸锌和酵母硒。试验期42d。【结果】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对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 T2组的22—42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T1、T4和T5组(P<0.05),而T2与T3组无显著差异(P>0.05); T2组的1-42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2日龄肉仔鸡胴体性能及胸肌和腿肌的L*值、a*值、pH和滴水损失均不受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影响(P>0.05),但T5组的胸肌b*值显著高于T1和T3组(P<0.05),而与T4组无显著差异(P>0.05);T4组的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T1和T5组(P<0.05),肌肉嫩度相对较好。【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减量添加有机微量元素(T4, 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2、30、80、40和0.2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15、50、30和0.25 mg·kg-1)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作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GOD)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寻求预防肉鸭大肠杆菌病的抗生素替代品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选用144只1日龄健康北京公鸭,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8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两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 mg·kg-1维吉尼亚霉素(抗生素组)或200 U·kg-1 GOD,于试验第7天分两次对所有鸭口腔灌服0.2 mL大肠杆菌 O88(3×109CFU / mL),两次攻毒间隔8 h。试验期28 d。【结果】(1) 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生素和GOD显著提高攻毒肉鸭1—14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2)GOD和抗生素显著降低28日龄攻毒肉鸭血液中白细胞数(P<0.05),提高血液中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此外,GOD显著降低血液中红细胞含量(P<0.05)。(3)GOD和抗生素显著降低14日龄肉鸭血清MDA和28日龄CAT的含量(P<0.05); GOD显著提高28日龄肉鸭血清T-AOC(P<0.05),且有降低14日龄CAT的趋势(P=0.087)。(4)抗生素和GOD显著降低14、28日龄肉鸭血清内毒素含量(P<0.05)。(5)GOD和抗生素显著降低肉鸭14、28日龄空肠IL-1β和IL-6浓度(P<0.05),以及28日龄空肠TNF-α浓度(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6)抗生素和GOD显著降低大肠杆菌攻毒肉鸭14、28日龄血清DAO活性和D-LA含量(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7)GOD增加了回肠特有OTUs的数量,降低了大肠杆菌含量,提高了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相对丰度。【结论】饲粮中添加GOD通过平衡大肠杆菌攻毒肉鸭的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细菌内毒素的产生以及降低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来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因内毒素进入血液后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而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改善肉鸭肠道健康、促进肉鸭生长。GOD能够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用于预防或减轻肉鸭的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4.
研究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金华两头乌猪肉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价方法,分析影响UPLC-MS/MS测定金华两头乌猪肉中4种氟喹诺酮残留量测定影响结果的因素。不确定的来源主要为2类,合计10个方面。量化各因素的相对不确定度后,计算金华两头乌猪肉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残留量的合成不确定度并计算其扩展不确定度。当金华两头乌猪肉中氧氟沙星的含量为15.20 μ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450 μg·kg-1(k=2);当诺氟沙星的含量为19.32 μ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291 μg·kg-1(k=2);当培氟沙星的含量为9.34 μ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829 μg·kg-1(k=2);当依诺沙星的含量为16.34 μ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275 μg·kg-1(k=2)。研究发现,导致金华两头乌猪肉中氟喹诺酮残留量测定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是由标准曲线拟合和添加回收引入。  相似文献   

5.
对砷、汞标准溶液各进行20次连续进样,利用6项统计指标对砷、汞在原子荧光仪检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10μg·kg-1砷连续进样20次得到的荧光值、浓度值平均值分别为441.26、9.802μg·kg-1,中位值分别为440、9.775μg·kg-1,极差分别为16.86、0.375μg·kg-1,偏度系数都为0.732,峰度系数分别为-0.457、-0.456。1μg·kg-1汞连续进样20次得到的荧光值和浓度值平均值分别为761.94和1.035μg·kg-1,中位值分别为762、1.035μg·kg-1,极差分别为81.59、0.111μg·kg-1,偏度系数分别为-0.435和-0.414,峰度系数分别为-0.246和-0.271。统计发现,10μg·kg-1砷数值的大小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点,1μg·kg-1汞在第5针后有明显变动向上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建立应用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鸡蛋中氯羟吡啶和阿维菌素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阿维菌素和氯羟吡啶添加浓度为5.0、10.0、20.0 μg·kg-1时,回收率为76.5%~86.7%,相对标准偏差为3.3%~7.1%,两种化合物检测限分别为0.25和0.5 μg·kg-1,定量限为0.5和1.0 μg·kg-1。此法操作简单快捷,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满足日常快速检测筛选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明发酵饲料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的影响。将50只1日龄中速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基础日粮+10%未发酵饲料),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1硫酸粘杆菌素,5%发酵组、10%发酵组分别用5%、10%发酵饲料替代基础饲粮中的未发酵饲料。肉鸡13日龄时,对照组连续2 d口腔灌服400 μL无菌水,其他组连续2 d口腔灌服400 μL沙门氏菌液(1×109 CFU·mL-1)。肉鸡15日龄时进行屠宰,取血清测定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内毒素(LPS)、D-乳酸(D-LA)水平,取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形态,取结肠黏膜测定TLR4路径关键信号分子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肉鸡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上升,TLR4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TLR4、MyD88、TRAF6、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血清LPS、D-LA水平显著上升,而抗生素组、5%发酵组、10%发酵组的这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能够改善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肠道屏障受损,效果接近20 mg·kg-1硫酸粘杆菌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茭白中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当茭白中阿维菌素残留量为25.9 μ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2.6 μg·kg-1(k=2);当茭白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为117.7 μ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8.4 μg·kg-1(k=2)。影响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标准曲线拟合、试样转移和定容、标准溶液配制等。  相似文献   

9.
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对象,用大豆7S球蛋白作为诱导因素,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跨膜电阻(TEER)、荧光素钠渗透率、细胞膜完整性相关指标与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情况,探究维生素A(VA)对大豆7S球蛋白致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5.0 mg·mL-1大豆7S球蛋白导致IPEC-J2活力、TEER与ZO-1、Claudin-1、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P<0.01)降低,而荧光素钠渗透率和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二胺氧化酶(DAO)、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1(IFABP1)的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添加0.1和1 μmol·L-1 VA极显著提高了细胞活力(P<0.01),0.1~10 μmol·L-1 VA显著(P<0.05)缓解了大豆7S球蛋白导致的TEER、荧光素钠渗透率、细胞膜完整性相关指标与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10 000 μmol·L-1 VA反而加剧了这些影响。总体上,0.1~10 μmol·L-1 VA能通过保护细胞活力和细胞完整性、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对大豆7S球蛋白导致的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而10 000 μmol·L-1 VA反而加重了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10.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BHBA)除了能作为一种能源物质外,还可作为信号分子诱导肝细胞、子宫内膜细胞发生炎症反应,但其是否也能促使牛肺泡巨噬细胞(bovine alveolar macrophages, BAMs)发生炎症反应尚不清楚。利用不同浓度BHBA分别与 BAMs作用12、24 h,CCK-8法检测BAMs的存活率;用终浓度为4 mmol·L-1 BHBA与 BAMs作用0、3、6、12、24 h,以及用0、1、2、4 mmol·L-1 BHBA分别与 BAMs作用 12 h,qRT-PCR检测GPR109Ap38MAPKNF-κBPPARγ mRNA表达量,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1L-1β、IL-6、TNF-α等的浓度。结果表明,1、2、4 mmol·L-1 BHBA作用对BAMs 的存活率没有不良影响;在一定时间浓度范围内,GPR109Ap38MAPKNF-κB mRNA表达量,1L-1β、IL-6、TNF-α等浓度随时间-剂量依赖变化(P<0.01),PPARγ mRNA表达量在3、6 h极显著上调(P<0.01),随后下调,PPARγ mRNA表达量只有2 mmol·L-1组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BHBA能促进BAMs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释放,导致其发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以青梗芹菜、白芹菜、紫芹等19个品种芹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条件[料液比1∶30 (g·mL-1)、时间2 h、温度60 ℃]下提取得到可食用部分(茎和叶)的水提取液,用于筛选具较高体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活性、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芹菜品种及其部位。结果表明,芹菜叶水提物的体外ACE抑制活性显著(P<0.05)高于乙醇溶液提取物;不同品种芹菜叶水提物的体外ACE抑制活性集中在80%~100%;总黄酮含量集中在200~250 mg·L-1,白梗芹菜叶中含量最高,白芹叶中含量最低;总酚含量集中在130~150 mg·L-1,紫芹叶中含量最高,空杆绿芹叶中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芹菜叶的体外ACE抑制活性与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均在0.3~0.6。体外ACE半抑制浓度(IC50)表明,青梗芹菜叶水提物的IC50最低(1.258 mg·mL-1),其次为四季慢芹菜叶和白芹菜叶,分别为1.368 mg·mL-1和1.829 mg·mL-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抗氧化剂-水溶性维生素E的类似物(Trolox)通过调控活性氧对猪肌肉干细胞增殖及分化过程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培养肉种子细胞在体外增殖及分化过程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首先在猪肌肉干细胞增殖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0、50、100和200 μmol∙L-1)的Trolox培养3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统计细胞增殖倍数,同时利用CCK8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Trolox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Trolox处理后表征干性的PAX7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AX7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CellROX荧光染料对细胞内活性氧进行染色并通过高通量高内涵活细胞共聚焦成像系统检测Trolox对活性氧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在猪肌肉干细胞体外成肌分化进程中添加Trolox处理,利用RT-qPCR技术检测分化早期标志基因MYOGCAV-3及终末分化标志基因肌球蛋白重链(MyHC)的表达水平,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MyHC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MyHC进行染色并统计MyHC阳性细胞比例。【结果】细胞增殖倍数统计显示,50和100 μmol∙L-1的Trolox处理组猪肌肉干细胞增殖倍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CK8测得50和100 μmol∙L-1 Trolox处理组第3天的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和200 μmol∙L-1的Trolox显著上调了PAX7的表达(P<0.05),对PAX7蛋白的表达有上调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Trolox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被极显著降低(P<0.001);在分化进程中添加Trolox后,预分化阶段的MYOGCAV-3及终末分化阶段的MyHC均显著上调(P<0.05),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yHC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yHC阳性细胞比例有增多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rolox通过降低细胞内的活性氧,促进猪肌肉干细胞的增殖以及分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探讨葡萄糖浓度变化能否上调牛肺泡巨噬细胞(BAMs)RAGE-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引起BAMs释放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Ⅰ、Ⅱ、Ⅲ、Ⅳ组分别用5.5、15.5、25.5 mmol·L-1葡萄糖以及葡萄糖(5.5 mmol·L-1)+甘露醇(20 mmol·L-1)作用BAM...  相似文献   

14.
QuEChERS-LC-MS/MS测定芹菜中吡虫啉和唑螨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芹菜根、茎、叶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的QuEChERS-LC-MS/MS分析方法,采用QuEChERS方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通过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MS)测定样品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05~1.00 mg·kg-1时,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5%~103.48%,RSDs为1.40%~9.97%;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35%~100.42%,RSDs为2.01%~6.95%。吡虫啉、唑螨酯的检出限(LODs)分别是0.120、0.015 μg·kg-1;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的定量限(LOQs)分别为1.65、0.87、1.08 μg·kg-1;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的LOQs分别是1.24、0.75、0.78 μg·kg-1。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合实验室大量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及具有生育能力的保障。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不仅为精子发生的研究提供材料,还有助于开发新的家畜保种方法和动物遗传修饰。为了探索猪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方法,本研究采用胶原酶Ⅳ-胰酶两步酶法对3~7日龄大白仔猪睾丸进行消化得到单细胞悬液,利用不同时间程序的差速贴壁对精原干细胞进行纯化,选择大白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作为饲养层,添加不同细胞因子研究精原干细胞的增殖情况以期得到最佳的培养体系。结果显示,通过差速贴壁得到的UCHL-1阳性生殖细胞比例最高为18.59%±0.94%;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添加试验发现精原干细胞添加20 ng·mL-1 GDNF、10 ng·mL-1 IGF和20 ng·mL-1 bFGF的增殖效果最佳;以支持细胞作为饲养层、在DMEM/F12中添加1%FBS以及上述细胞因子组合对精原干细胞进行培养15 d后可见大量的精原干细胞集落,通过免疫荧光、AKP染色、荧光定量PCR等试验证明精原干细胞进行了大量增殖。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猪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可通过体外培养大量增殖精原干细胞,为后续精原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伏马毒素B,(fumonisin B1,FB1)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有效防治FB1所致的生殖毒性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猪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 oocyte complexes,COCs)进行随机分组,在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分别用不同浓度FB1(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