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依托于内蒙古农牧科学研究院长期放牧平台(2004年开始放牧),每个区组内设置4个不同放牧强度:重度(Heavy grazing,HG)、中度(Moderate grazing,MG)、轻度放牧区(Light grazing,LG)和对照区(Contral,CK),各小区放牧羊的数量分别为12,8,4,0只,于2021年5月利用土钻法进行野外取样,室内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发生显著变化(P<0.05)。土壤微生物养分含量及与C (αG、βG)、N (NAG、LAP)、P (ALP)相关的5种酶活性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随放牧轻度增加,向量长度(Vectoe Lengh)和向量夹角(Vectoe Angle)均显著增加,与C、N、P循环相关的5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显著降低(P<0.05)。荒漠草原受C、N限制,且放牧强度越大限制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土壤绝对酶活性和相对酶活性在果园不同覆盖模式下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果园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传统清耕(Conventional tillage,CT)为对照,研究秸秆(Corn stalk,CS)、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Ryrgrass,RE)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 White clover,WC)处理下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AG)、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β-木糖苷酶(β-xylosidase,BXYL)、纤维二糖苷酶(Cellobiosidase,CBH)、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Acetylglucosaminidase,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覆盖措施不同程度提高了0~40 cm各土层土壤绝对酶活性。AG,BG,BXYL,CBH,NAG和ALP活性表现为CS>RE>WC>CT,LAP表现为WC>CS>RE>CT。不同覆盖下土壤相对酶活性变化与绝对酶活性基本一致。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土壤理化因子含量正相关,而与pH值和容重负相关,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选择黄河源区果洛州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土壤腐殖质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冻融丘腐殖质碳、胡敏素和胡敏酸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差异显著(P<0.05),对退化较丘间敏感;冻融丘和丘间的腐殖质碳、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冻融丘土壤腐殖质组分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1);冻融丘中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木糖苷酶(BXYL)、α-1,4-葡萄糖苷酶(αG)、β-1,4-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肽酶(LAP)、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脲酶(UR)对胡敏素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丘间酶活性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高寒沼泽湿地退化导致土壤腐殖质减少,致使碳功能的下降,土壤水分、全氮和土壤酶有利于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建议在高寒沼泽湿地修复中加强土壤水分和有机肥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以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对短花针茅与其对应土壤(0~20 cm和20~40 cm)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对短花针茅N、P及C∶N∶P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影响,但C含量随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除表层土壤C∶N外,载畜率对两层土壤的N、P及C∶N∶P化学计量比有显著的影响(P<0.05),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壤N和P的变化决定,但不同土层下载畜率间的化学计量特征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整体上看短花针茅化学计量特征不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影响,放牧具有降低短花针茅P和土壤C的作用,但这种作用随载畜率的增加而降低。相比不放牧处理,重度放牧完全改变了土壤N、P、C∶N和短花针茅C、C∶N特征,而土层深度的加深对MG处理下的土壤P、N∶P和C∶P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对象,对不同载畜率下(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三种土壤酶(脱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分析,并探讨植物群落生物量以及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环境因子与土壤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土壤酶活性随载畜率增加呈降低趋势,脱氢酶活性在禁牧区(197.51μgTPF/g·h)最高,脲酶活性在轻度放牧区(40.64mgNH+4-N/g·h)和重度放牧区(40.78mgNH+4-N/g·h)最高,磷酸酶活性在轻度放牧区(53.93μgphenol/g·h)最高;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在中度和重度放牧区不同土层内有显著差异(P<0.05),0~10cm土层酶活性高于10~20cm土层;不同载畜率下磷酸酶活性0~10cm土层高于10~20cm;三种酶之间相关性较低,但三种酶皆与环境因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箭筈豌豆是一种优良的绿肥作物,具有固氮、改善土壤结构等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十分普遍,但目前关于种植箭筈豌豆对土壤微生物养分代谢特征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盆栽试验,设置了不同种植密度的箭筈豌豆处理,包括低密度组(19株·盆-1)与高密度组(40株·盆-1),同时设置空白土壤作为对照,研究上述处理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密度组箭筈豌豆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均高于低密度组,从土壤获得的有效养分增加,植物生长受P的限制性增强;2)种植箭筈豌豆高密度组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无机磷含量,尽管对可溶性有机碳和总氮的影响不显著,但可溶性总氮较对照明显有降低的趋势,最终对土壤可溶性养分计量比RC:N、RC:P、RN:P的影响不显著;3)种植箭筈豌豆增加了SMBC、SMBN含量和SMBC:SMBP、SMBN:SMBP,降低了SMBP含量和SMBC:SMBN,表明微生物生长对N的需求量增加;4)种植箭筈豌豆降低了土壤BG(C-获取酶)酶活性而增加了(NAG+LAP)(N-获取酶)和AP(P-获取酶)酶活性,降低了BG:(NAG+LAP)、BG:AP和(NAG+LAP):AP,表明土壤微生物通过增加N和P获取的酶活性以增加对短缺养分的获取.因此,种植不同密度的箭筈豌豆在改变土壤养分特征的同时,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养分代谢特征,微生物通过调整体内养分含量及胞外酶的分泌量及计量比以适应新的资源供应特征.  相似文献   

7.
放牧对生态脆弱区的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生产力的改变更加敏感。通过研究土壤呼吸各组分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得到最适宜的放牧强度的固碳效应。本研究以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农牧交错带的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短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2017-2018年每年5月开始进行不同强度的放牧实验,共设置了4个放牧强度:不放牧(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分别表示为G0,G1,G2和G3)。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总呼吸(Soil total respiration,SRtot)和土壤异养呼吸(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SRh),同时监测10 cm表层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实验结果表明:短期不同放牧强度对农牧交错带半干旱草地SRtotSRh和土壤自养呼吸(Soil autotrophic respiration,SRa)在生长季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各放牧强度均使SRtotSRh有所降低。土壤温度(10 cm)与SRtotSRh呈显著正相关(r2>0.1,P <0.05)。  相似文献   

8.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目标,研究不同程度的放牧干扰对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为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显著降低(P<0.05);各放牧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为0~10 cm>10~20 cm;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均显著降低(P<0.05);0~10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均高于1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亦显著降低(P<0.05);土壤pH、土壤容重则逐渐增加,在不同放牧压力处理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中真菌数量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固氮菌数量与脲酶活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转化酶和磷酸酶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围封19年的长期放牧试验平台,设置4个载畜率水平,分别为对照(CK)0、轻度放牧(LG)0.91、中度放牧(MG)1.82、重度放牧(HG)2.71羊单位·(hm2·0.5a)-1,测定并分析2021年8月植物生长高峰期优势植物及土壤的碳、氮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载畜率的增加降低植物香农维纳指数、辛普森指数;轻度、中度和重度载畜率显著降低植物碳库氮库。随着载畜率增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中度载畜率时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重度载畜率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全碳、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度和重度载畜率显著增加了土壤的pH值。表明在荒漠草原,高载畜率会降低植物多样性水平和碳、氮养分归还能力,增加土壤碳、氮含量的流失,进而造成了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降低,有机碳的累积转化受阻。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放牧梯度:对照(围封)、28只羊每月放牧3天(轻度)、6天(中牧)、12天(重牧),采用控制实验分析了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均对土壤pH值、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受放牧强度极显著影响(P<0.01),轻牧处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含量受放牧强度影响显著(P<0.05)。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MBP含量与土壤因子F1(TN,AN,NO3--N,TOC,AP,NH4+-N)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含量与土壤因子F1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MBN和MBP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具有统一性,微生物量氮、磷可以灵敏地反映出放牧强度变化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呼吸、根系现存量和根系净生长量的影响,揭示土壤呼吸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区进行对比性试验。放牧强度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50 hm2试验样地分为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个梯度,3次重复。每个放牧强度下设有4个不同水分处理(减水50%、自然降水、增水50%和增水100%)。在不同水分处理小区内,采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用根钻法测定根系现存量,根袋法测定根系净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呼吸和群落地下生物量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土壤呼吸速率随着降水的增多显著增加(P<0.05);在整个生长季中,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群落地下生物量在减水50%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根系净生长量在增水100%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减水50%处理(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根系现存量和根系净生长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在干旱的荒漠草原,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和群落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放养条件下红河黄牛的营养和免疫状况,选取60头红河黄牛,公母各半,按性别和年龄(12、36和60月龄)分成6个组,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生化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①相同性别的黄牛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OB)含量12月龄显著低于60月龄(P<0.05),母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血糖(GLU)含量12月龄显著高于60月龄(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在不同月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公、母牛血清TP和GLOB含量均随月龄增加而升高,而ALP活性随月龄增加而降低。不同月龄母牛血清TP、白蛋白(ALB)、GLOB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高于公牛(P<0.05);而ALP活性和GLU含量公牛高于母牛(P<0.05)。②除母牛血清IL-8在12和36月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相同性别的黄牛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8、IL-10、免疫球蛋白(Ig) A、IgG、IgM、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在3个月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月龄母牛IL-2、IgA、IgG、IgM、IFN-γ和TNF-α含量均高于公牛(P<0.05)。综合以上结果,红河黄牛公、母牛随月龄增加,血清TP和GLOB含量显著增加,而ALP活性降低;母牛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总体高于公牛。  相似文献   

13.
姚喜喜  才华  李长慧 《草地学报》2021,29(z1):128-136
为探究封育和放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封育13年和连续放牧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封育和放牧对植被群落状况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显著提高了群落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封育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P<0.01);封育显著降低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1)。总之,封育虽增加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养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研究建议针对封育13年的高寒草甸进行适当的放牧以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调查了关中地区种植5年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再生期和休眠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根际SOC、TN、...  相似文献   

15.
放牧对温带典型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放牧强度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毛登牧场为研究对象,选取围封、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个放牧强度的试验样地,运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揭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受放牧强度影响变化显著,部分优势种重要值降低;放牧强度增大对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围封样地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样地(P<0.05);围封样地土壤全钾(0~20 cm)、土壤有机质(0~40 cm)含量显著(P<0.05)大于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样地,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含量在不同强度放牧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干扰下温带典型草原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全钾、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多年生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多样性与硝态氮、全磷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促卵泡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产蛋性状、蛋品质及孵化性能的关系,为选育高生产性能的种鸡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以129只拜城油鸡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混池重测序技术筛选SNPs位点,采取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相关位点分型,通过SPSS 26.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进行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结果】FSHR基因外显子1上存在2个SNPs位点:SNP1(g.7640519 C>A)、SNP2(g.7640639 T>C);外显子4和5上分别存在1个SNP位点:SNP3(g.7692270 C>T)、SNP4(g.7698478 A>G);外显子10上存在3个SNPs位点:SNP5(g.7716725 G>C)、SNP6(g.7715900 A>G)、SNP7(g.7716470 T>C),除SNP6外,检出率均在90%以上。SNP1位点仅检测到2个基因型:CC和CA,CC为优势基因型;SNP2、SNP3和SNP7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TT、TC和CC;SNP4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SNP5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CC、CG和G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NP2位点CC基因型个体开产日龄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1),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个体蛋重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入孵蛋死胚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3位点TT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5位点CG基因型个体300日龄总产蛋量极显著高于CC和GG基因型(P<0.01),300日龄平均蛋重和开产蛋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开产体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GG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低于CC和CG基因型(P<0.05)。SNP7位点TT基因型个体开产蛋重和个体蛋重均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5),蛋白高度和蛋黄重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哈氏单位值极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1)。【结论】FSHR基因SNP5(g.7716725 G>C)位点CG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产蛋性能的标记基因型,SNP7(g.7716470 T>C)位点TT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蛋品质的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