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奶牛乳房炎发生广泛,发病率高,不易治愈,经济损失严重。用抗生素治疗产生的耐药性、菌株变异、药物残留等不良反应大,已不适合现代奶牛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需要,临床开始选用低毒、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不能产生菌株变异的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4]。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制剂大多数无固定配方[5-7],使用者随意配制,生产工艺简单,存在药物缺少、剂量不准、药不对症、盲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疗效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1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世界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最重要疾病之一,病原菌感染,尤其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道菌感染是其最主要的病因。目前,抗生素治疗奶牛乳房炎仍然是最常用及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抗生素不合理及大量滥用,导致奶牛乳房炎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菌株呈不断增多趋势,甚至出现超级耐药菌株,为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文章从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耐药现状、耐药变化规律、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如何减少耐药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规范临床使用抗生素和进一步提高奶牛乳房炎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病是养鸡业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耐药性大肠杆菌目前也不断出现。尤其在商品肉鸡的饲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耐药性菌株的出现。鸡群后期一旦爆发耐药性大肠杆菌病,抗生素很难治疗,死亡率一般在5%-20%,严重则可造成全群覆灭,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耐药性菌株出现的机理: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极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主要由于大肠杆菌能分泌一种名叫B-内酰胺酶的物质,从而使具有B-内酰胺结构的抗生素失去作用。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有B-内酰胺结构,因此耐药性菌株极易出现。  相似文献   

5.
无菌采集玉树州杂多县部分腹泻犊牦牛新鲜粪便及病死犊牦牛肝、肺及小肠内容物样品共10份,应用常规的病原分离鉴定技术进行腹泻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最终确定病原体为沙门菌。同时随机选取15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为避免新的耐药菌株的产生,选用敏感药物交替治疗,并配合对症治疗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后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流行。  相似文献   

6.
1葡萄球菌耐药性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菌,可在多种动物引起微小的或致死性疾病。一般来说,大多数感染都可以用抗生素来治愈,但由于该菌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需要监测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佐治亚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检测了77株分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Ⅰ型整合子-耐药基因盒对弯曲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前期实验分离得到的312株弯曲菌,检测其Ⅰ型整合子流行情况及耐药基因盒结构,对整合子-耐药基因盒阳性菌株采用自然转化法和化学消除法进行接合消除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其耐药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中312株弯曲菌Ⅰ型整合子的流行率为18.6%,15株菌携带有aadA1耐药基因盒;采用自然转化法进行转化试验,自然转化成功率为40%(6/15),自然转化子能够检测出完整I型整合子结构,转化子获得整合子结构后能够产生耐药性;15株弯曲菌经过0.1%SDS化学处理后其耐药基因盒消除,耐药率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化学消除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能够随着转化使敏感菌株获得耐药性。本研究为家禽养殖生产过程控制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选择22种抗生素采用Kirby-Bauer法对山西省部分地区分离的20株致病性鸡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质粒分析和耐药质粒转化试验,并分析多种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结果显示,20株试验菌对测试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5耐及5耐以上的菌株占分离菌株的90%,试验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0%),其次为恩诺沙星(85%),而对黏杆菌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最低;分离出12种质粒谱型,同一地区、同一鸡场菌株的质粒图谱相同或相似,不同地区菌株的质粒图谱不同,仅有部分相同或相近的流行质粒共存;对其中5株菌株进行耐药质粒的转化试验,发现同一质粒可编码1个至数个耐药性基因,不同质粒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性基因;中药单剂或合剂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其中黄芩的消除效果最好,中药处理后部分菌株质粒图谱无变化,只有黄连和双黄连造成2条质粒带丢失;对中药提取物作用后的消除子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恢复了敏感性。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中药治疗鸡源大肠杆菌病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沙门菌作为我国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不仅威胁家禽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沙门菌血清型种类众多,不同血清型对鸡的致病性不同,确定沙门菌血清型对沙门菌病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导致沙门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性增高,并出现多重耐药菌株,通过对沙门菌耐药机制的分析有助于寻找新的临床耐药沙门菌株治疗的方法。文章通过对鸡沙门菌的血清型、耐药性以及常用于治疗沙门菌病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鸡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确诊福建省龙岩市某蛇场滑鼠蛇发病死亡病因,采集病蛇肠道内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细菌形态学观察、沙门菌inv A基因序列分析、耐药性测定,结果显示,分离菌为肠炎沙门菌;分离菌株对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完全耐药。由此可知,福建省龙岩市某蛇场滑鼠蛇发病死亡病因为肠炎沙门菌感染,治疗可选用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等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正新华社2月12日讯,全球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一项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上的新研究显示,抗生素如果有足够的作用力穿透细菌细胞,就仍可杀死耐药性细菌,这一发现有助未来开发出更有效的抗生素。抗生素一般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抗生素耐药性主要指细菌对治疗它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并演化为耐药菌。这些耐药菌可能感染人类和动物,从  相似文献   

12.
随着饲料业、养殖业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兽医治疗细菌性疾病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穿梭或交叉用药,而使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此外,饲料中尤其是高档饲料中,添加大量高档抗生素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导致动物长期低剂量采食抗生素,使体内大量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不断向环境中排放,造成环境中耐药菌数量大幅度上升,由耐药菌引发的疾病也显著增加。有的甚至加至治疗量,导致一旦猪群发生细菌性疫病即到很难找到有效治疗药物的地步。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而导致抗生素疗效下降,细菌病危害加重。专家指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居高不下,而且耐药菌产生之快、传播之迅速、耐药率与耐药水平之高是以前少有的。如果说以前抗生素的神奇功效令我们对许多传染病信心百倍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已经出现了令我们手足无措的困境。特别是近两年,医学和兽医临床上又出现了超强耐药、多重耐药性病原菌,危害更加严重,几乎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因此,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畜健康的重要因素,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猪链球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主要通过呼吸道引起各种年龄猪发病,以气候多变季节易发。猪链球菌病病原复杂多型,且不同菌株对许多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临床治疗时建议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药物。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4.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鸡大肠杆菌病中的长期应用,使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头孢噻呋作为第一个动物专用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也有产生耐药性的报道,为了延长头孢噻呋在兽医临床的使用时间,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增强药效,降低用药成本,我院动物药学实验室选用协同关系好的头孢噻呋与TMP配伍,按照4∶1比例制成复方头孢噻呋.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促进畜禽生长在上世纪被广泛应用,但是抗生素在消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杀死有益菌,长期使用还会产生耐药性菌株以及在畜产品中产生残留,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功能性低聚糖具有促进双歧杆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病是养鸡业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耐药性大肠杆菌目前也不断出现。尤其在商品肉鸡的饲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耐药性菌株的出现。鸡群后期一旦爆发耐药性大肠杆菌病,抗生素很难治疗,死亡率一般在5%-20%,严重则可造成全群覆灭,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耐药性菌株出现的机理: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极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主要由于大肠杆菌能分泌一种名叫β-内酰胺酶的物质,从而使具有β-内酰胺结构的抗生素失去作用。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有β-内酰胺结构,因此耐药性菌株极易…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血清1型~12型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生物膜形成以及Apx毒素分泌能力的差异,选用5种细菌培养基BHI、LB、MHB、PPLO和TSB,首先测定APP不同血清型菌株在5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进而测定不同血清型菌株在5种培养基中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同时测定这些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33株临床分离菌的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标准菌株2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共33株,采用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测定6种抗生素对33株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33株临床分离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6种抗生素的平均敏感率为27.7%,平均耐药率为64.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茵作用最强的是氯霉素,敏感率为82.6%,MIC50为2 mg/L,MIC90为64 mg/L;耐药性最强的是青霉素,耐药率达100%.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平均耐药率高达80%,抗茵作用最强的为新霉素,但其敏感率仅为40%.33株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存在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  相似文献   

19.
猪PBD-1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大量产生,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寻找和开发无耐药性的新型抗菌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生物体内发现的防御素类物质就具有这种特殊的抗菌活性,Ganz T等[1]将其命名为防御素(defensins).  相似文献   

20.
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对河南部分地区采集的样品(50份)进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及致病性试验,对分离鉴定后的致病性猪大肠杆菌选用12种中药采用K-B法进行耐药性检测,将筛选出来的中药与抗生素进行中西联用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做体外抑菌试验,并分析中西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采集的50份样品有23株菌符合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且23株菌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耐药性检测,23株试验菌株对测试的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试验菌株对甘草耐药率最高(82.6%),其次为生地(78.2%),而对黄柏(17.3%)和白头翁(21.7%)耐药性较低,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中药与抗生素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黄柏、白头翁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最明显。以上结果说明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不仅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还可以延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