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使用R-Fans-32三维激光雷达(LiDAR)研究植株三维激光点云与植株叶面积之间的关系,为变量喷雾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假设植株激光点云数量与叶面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搭建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靶标探测的试验系统,先测量靶标植株的高度来探究该探测系统的精度,激光雷达以10Hz的扫描频率和1m的探测距离实现对10株番茄的三维点云数据的获取,激光雷达上位机软件Ctrlview实现对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储存。利用Cloud Compare软件对储存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利用LiDAR360软件对植株进行高度测量和点云数量的获取。对采集的植株点云进行数量统计,利用CL-202植物叶面积测量仪对采摘的靶标植株叶片测量叶面积,验证植株点云与叶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激光雷达探测所得到的番茄植株的高度与手工测量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92%。利用线性函数拟合植株点云数量与叶面积,拟合度为0.7805,最大相对误差为5.64%。【结论】设计了一种用于探究基于激光点云的变量喷雾系统可行性的试验系统,依据三维激光点云计算植株的叶面积精度良好,R-Fans-32三维激光雷达可作为变量喷雾系统的探测部件。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面激光雷达扫描时配置的高分辨率相机所获取的影像数据,变换影像数据的颜色空间之后分别在色相通道和饱和度通道中根据阈值检测出绿色植被的分布区域,通过融合两个通道的阈值检测结果提高检测准确度,通过对检测区域进行腐蚀和膨胀运算消除检测区域中的数据噪点,最终通过二维检测区域和三维点云数据的配准实现滤除绿色植被所对应的点云数据。利用地面激光雷达实际测量的点云数据和影像数据开展试验,获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表明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维点云的玉米果穗几何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穗是玉米产量的构成器官,为构建高精度玉米果穗几何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玉米果穗几何建模方法。针对玉米果穗形态结构特征,选取Artec Spider三维扫描仪搭建玉米果穗点云数据快速获取系统并获取果穗点云,然后通过点云配准、重采样和孔洞修补操作得到高质量果穗三维点云,最后基于Voronoi图的网格重建方法重构果穗网格模型。结果表明,所重建的玉米果穗具有较高的真实感,且与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相比精度大幅提高。基于三维点云的玉米果穗几何建模对于玉米果穗的种质资源保存、基于三维数据的果穗考种、玉米器官三维模板资源库构建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BIM三维协同设计,具有高效、直观、便捷,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受到严重的挑战,三维外业测绘数据的获取由全站仪、GPS RTK单点测量,已无法满足BIM技术的要求。现在我们可以高效、快速、方便地使用无人机倾斜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激光雷达等方法获取点云数据,构建三维地形场景模型,为水利工程BIM技术设计提供第一手三维地形模型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不同的三维(3D)点云密度对刮板面积大小的谷物容积测量精度的影响,获得谷物小体积测量时的最佳点云密度。[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线激光传感器设计基于激光三角法的谷物容积测量装置。利用LabVIEW软件编程,实现电机的运动控制、相机中图像的采集和处理、谷物表面点云的三维坐标提取、数据存储、谷物的容积计算和三维点云的可视化等功能,重点解决激光中心线的坐标提取和点云的插值处理,并在测量系统性能验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14种点云密度下谷物点云的数量、容积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和最大相对误差,获得稻谷的最佳点云密度。[结果]系统的性能验证中,利用装置对小麦质量进行测量,测量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4%,最小相对误差为0.28%。综合考虑点云的数量、谷物容积测量的准确度和稳定性,认为用于稻谷容积测量的三维点云的最佳点云密度为11 mm×11 mm。[结论]通过激光三角法可以准确测量谷物质量,并获得刮板面积大小的谷物容积的最佳点云密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建立单木三维彩色模型,获得准确表型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Kinect v2相机和激光雷达的单木点云信息融合检测方法。首先由激光雷达采集樱树单木所在区域的完整环境点云,生成点云地图;由Kinect相机采集樱树单木多视角点云得到完整的三维彩色点云;然后以激光雷达点云位置为基准,通过选取对应同名点的方式对2种点云进行初始配准,使点云之间具有良好的初始位置关系,再使用最近点迭代(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算法对点云进行精配准;最后使用彩色点云对雷达点云进行点云着色融合处理,实现樱树单木的三维重建。结果显示:与只使用Kinect v2相机生成的樱树单木表型参数对比,融合后的樱树单木的株高、冠幅和胸径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1.52、6.46和18.17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Kinect v2深度彩色相机和激光雷达在单木三维重建上能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点云配准精度,同时,既能降低光照气候条件的影响,又能增加测量距离,单木表型参数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基于移动LiDAR 点云的树木三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树木三维结构的描述是进行农林生态研究的重要科学基础,而移动激光雷达的使用将有利于快速、高效的农林树木三维结构重建。【方法】文章利用同时定位与构图技术实现基于移动激光雷达点云的农林样地树木三维重建,并以地基激光雷达数据为参考,验证三维重建精度,同时对比树木胸径,分析移动激光雷达在农林树木三维重建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同时定位与构图技术可实现移动激光雷达点云的树木三维重建,其中,水平方向重建精度为0.038 m,垂直方向重建精度为0.017 m;以地基激光雷达数据拟合出的树干胸径为真实值,移动激光雷达点云拟合出的树干胸径为观测值,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15 6,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11、0.01 m。【结论】移动激光雷达可实现农林树木三维结构快速重建,且基于重建结果可实现树干胸径准确提取。因此,移动激光雷达对提高农林树木测量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玉米田间路径边界模糊和形状不规则特点,普通的田间导航线提取算法在农业机器人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偏差过大的问题,本文针对3~5叶期玉米田提出了基于离散因子的相机与三维激光雷达融合的导航线提取算法。方法 首先利用三维激光雷达获取玉米植株点云数据,同时将相机采集的图像利用超绿化算法和最大类间方差法自动获得绿色特征二值图像,然后将聚类分析后的点云数据投影到图像中的目标边框上,构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支持度模型进行特征识别,最后拟合所获取特征中心点即为导航基准线。结果 该算法能够很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单帧平均处理时间仅为95.62 ms,正确率高达95.33%。结论 该算法解决了传统算法寻找特征质心偏移、识别结果不可靠等问题,为机器人在玉米田间行走提供了可靠的、实时的导航路径。  相似文献   

9.
提高植物三维点云模型重建时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精准获取植物表型参数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多数三维重建方法只能从某一方向对目标物体进行重建,缺乏完整的三维重建过程。为了解决此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视角图像序列的玉米双面配准的三维重建方法,通过安装在图像采集平台上下侧的RGB相机来获取玉米不同视角的图像序列,基于SfM算法获取玉米的三维点云模型后使用点云颜色滤波算法进行预处理。通过交互式选点测量方法得到玉米点云的空间坐标后基于欧式距离算法计算20组玉米的株高、叶长、叶宽等表型参数,与对应的手动测量结果相比,决定系数r2依次为0.973 6、0.969 1、0.915 0,结果表明两者间显著相关。之后对标记物使用4PCS和PCA算法进行粗配准,结果表明采用4PCS具有更好的粗配准效果。最后采用ICP算法进行标记物的精配准,得到变换矩阵后将其应用于玉米点云,即完成了玉米点云的双面配准。由玉米点云的配准精度均方根值(RMS)可知,当点云重叠度设置为90%时,RMS值较小,玉米点云配准的精度更高,可达到较好的配准效果。总之,本研究所提的配准方法可以拼接和重建出结构更加完整的...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三维扫描仪、多视图数据获取的三维点云因缺少语义信息导致难以从点云上判别植株器官部位问题,提出一种二维先验语义嵌入的大豆植株叶片三维语义建模方法:首先,基于Mask R-CNN模型对大豆叶片进行语义分割;然后,对分割结果和多视图数据进行立体重建融合学习,实现大豆植株叶片二维语义到三维叶片点云迁移,获得植株叶片点云语义信息,进而建立植株叶片三维语义模型。通过多组盆栽大豆植株试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提取叶长和叶宽与人工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叶长和叶宽均方误差分别为2.53和1.52 mm,决定系数分别为0.97和0.89。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便捷、精准地构建植株叶片三维语义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贮藏方式对新疆厚皮甜瓜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期得出比较理想的贮藏方式.该实验以新疆厚皮甜瓜"金凤凰"为试材,分别进行了冷藏、冷藏结合臭氧间隙处理、024%-6%、C020.2%-4).5%气调3种贮藏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6℃贮藏条件下,气调贮藏显著抑制了甜瓜的呼吸强度,延缓了果实的衰老,并有效抑制了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和还原糖含量的下降,降低了果实的腐烂指数.保持了甜瓜较好的品质和风味;与气调贮藏的甜瓜相比,冷藏结合臭氧间隙处理的甜瓜的生理指标和贮藏品质不如气调贮藏的好,而冷藏的甜瓜的贮藏品质最差.试验同时得出采用冷藏结合臭氧间隙处理模式,效果好于冷藏,但不及气调贮藏的效果,气调贮藏保鲜甜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HACCP系统在牡蛎速冻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控制牡蛎速冻保鲜的质量,采用HACCP体系,分析了牡蛎速冻保鲜工艺中的危害因素和关键控制点,结果表明,牡蛎原料污染、清洗、杀菌、包装、速冻、冻藏为关键控制点,得到关键工艺参数为浸泡吐沙24h,3mg·kg-1臭氧处理10min,-40℃条件下速冻8min,冻藏温度≤-18 ℃.并建立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中药材传统贮藏方法-对抗同贮法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中药材养护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储存条件对红景天挥发油成分的影响,为其储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对不同储存温度、湿度及时间的红景天进行挥发油提取,利用GC-MS对比分析其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确定红景天的适宜储存条件.[结果]红景天挥发油成分出峰时间集中在3~5、9~11和14~16 min,主要成分有异戊烯醇、正辛醇、芳樟醇和香叶醇.随储存温度升高,挥发油提取率增加,当储存温度达60℃时,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减少,香气变弱;储存湿度过高,挥发油提取率明显降低,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减少,香气变弱;储存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和香气质量影响较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挥发油提取率降低幅度小、香气质量短期内无明显变化.红景天的适宜储存条件为:储存温度30℃,储存湿度小于70%RH,储存时间控制在12个月内.[结论]储存温度和储存湿度对红景天挥发油成分影响较大,在红景天实际储存过程中调控好这两个影响因素,可有效保持其挥发油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的我国枣保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枣是从我国鲜食枣资源中开发出来的一类新型果品 ,文章介绍了我国枣资源构成和分布概况、枣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并通过分析鲜枣生产和保鲜技术现状 ,提出在枣保鲜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耐贮性梨贮藏中果胶分解酶活性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果梨、延边小香水梨和苹果梨为试材,比较分析耐贮性不同的梨果实贮藏中果胶分解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耐贮性强的苹果梨贮藏中PG酶活性很低,贮藏20 d出现活性高峰;而β-半乳糖苷酶活性高,但没有明显的活性高峰.耐贮性弱的南果梨和延边小香水梨果实贮藏中PG酶活性很高,但没有明显的活性高峰;南果梨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高于苹果梨,而延边小香水梨的则低于苹果梨,但南果梨和延边小香水梨分别于贮藏15 d和10 d时出现明显的活性高峰.说明梨的耐贮性与贮藏中PG酶活性高低有关,但与活性高峰无关;耐贮性强弱与β-半乳糖苷酶活性大小无关,而与活性高峰出现与否有关,且耐贮性越弱,活性高峰出现越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户粮食储备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有关农户粮食储备问题的研究文献甚少,笔者从农户粮食储备概念、衡量标准、储备量估算、品种结构、储备动机、影响因素、农户粮食储备模型、对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作用、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研究意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问题进行系统综述,最后提出农户粮食储备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别在室温和低温条件(7 ℃)下,各用5种不同方法处理紫色辣椒9007×9049Ⅱ,研究其对辣椒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紫色辣椒贮藏的最主要因素,常温条件下,辣椒贮藏15 d后烂果率达到75%以上,而7 ℃低温能有效延长其贮存期至50 d。紫外线照射15 min,PE膜包装,7 ℃贮藏是该紫色辣椒的最佳贮藏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深层洞穴型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以洞穴型油藏地质特征为基础,通过MATLAB编程计算注入压力,分析深层洞穴型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推导建立库容预测数学模型,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验证库容预测数学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洞穴型油藏改建为储气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地面注入压力条件要求较高,地面注入压力上限为45MPa,日注气量为10×10^4m^3时最优;物理模拟实验可较好地模拟洞穴型油藏注气采油过程,并可形成储气库;实验库容大小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误差较小,所建库容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图7,参6)  相似文献   

20.
种子超干贮藏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种子超干贮藏研究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就种子超干贮藏中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材料、检测方法和膜的损伤及修复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