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21日龄断奶对仔猪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组别(哺乳组、断奶组)和日龄(22、24和28日龄)为2个主效应。选取6窝体况相近的健康大白仔猪,每窝选取6头平均体重为(6.1±0.2)kg的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断奶组和哺乳组,每组18头,分别于22、24和28日龄时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结果表明:1)28日龄时,断奶组仔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2)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回肠绒毛高度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哺乳组(P0.01),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哺乳组28日龄时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22和24日龄时(P0.01),24日龄时的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1)。3)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黏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黏膜DAO活性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4)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闭锁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空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哺乳组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5);与哺乳组相比,断奶组回肠黏膜ZO-1、occludin和24日龄时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4日龄时回肠黏膜ZO-1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5)。5)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24和28日龄时空肠黏膜TNF-α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哺乳组(P0.05),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综上所述,哺乳仔猪22~28日龄时肠道发育趋于成熟,而断奶会破坏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引起肠道绒毛变短和脱落、肠道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降低平均日增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复合植物精油(OCT)对脂多糖(LPS)刺激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8日龄左右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4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LPS组和OCT组。对照组和LPS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OCT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50 mg/kg OCT。试验期21 d。于试验第21天,LPS组和OCT组仔猪注射LPS(100μg/(kg·BW)),对照组仔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3 h采血;6 h后,屠宰全部仔猪取肠道样品测定有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降低趋势(P>0.05),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血浆和空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LPS组相比,OCT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提高趋势(P>0.05);血浆CAT、空肠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0 mg/kg O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LPS刺激引起的仔猪氧化应激,改善仔猪肠道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断奶腹泻仔猪小肠病变,以期为临床防治断奶仔猪腹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断奶腹泻仔猪及健康仔猪各4头,处死后观察小肠病变及通过显微测微尺测定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1)腹泻仔猪小肠发生广泛充血、出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腹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小肠绒毛出血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3)腹泻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极显著小于健康组(P<0.01).结论:断奶仔猪腹泻造成小肠严重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日龄对肉兔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初生肉兔120窝,随机分成4组,每组30窝,分别在出生后21、25、28和35日龄断奶,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断奶日龄对肉兔28和35日龄胃、小肠和盲肠重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增加趋势,断奶日龄对49和56日龄各消化器官重和各日龄小肠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2)断奶日龄对十二指肠(28、35和49日龄)、空肠(28、35、42和49日龄)和回肠绒毛高度(28、35、42和49日龄)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对56日龄各肠段绒毛高度无显著影响(P0.05),肉兔断奶后绒毛高度需要2~3周才能恢复,21日龄断奶组恢复最慢,35日龄断奶组恢复最快;3)断奶日龄对十二指肠(28和35日龄)、空肠(28、35和42日龄)和回肠隐窝深度(35日龄)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降低趋势,而对49和56日龄各肠段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P0.05);4)断奶日龄对28和35日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增加趋势,而对56日龄各肠段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断奶日龄对肉兔肠道49日龄前发育影响较大,对49日龄后影响变小;早期断奶降低了小肠黏膜绒毛高度,增加了隐窝深度;随断奶日龄延后,断奶造成的肉兔小肠黏膜受损程度减轻,断奶后一般需要2~3周才能恢复小肠黏膜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断奶仔猪肠黏膜屏障变化及其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选取21日龄"杜×长×大"仔猪12窝,每窝选取2~3头平均体重为(5.8±0.4)kg的仔猪断奶,为断奶组,每窝剩下的仔猪不断奶继续哺乳至35日龄,为哺乳组,分别于仔猪22、24、28和35日龄屠宰取样,每次每组6头。结果表明:与哺乳组相比,断奶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在22、24和28日龄均显著降低(P<0.05),隐窝深度均显著提高(P<0.05),35日龄上述指标断奶组与哺乳组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组在断奶后的不同时间肠形态发生了变化,断奶仔猪24和28日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低于22日龄(P<0.05),35日龄断奶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22、24和28日龄(P<0.05)。与哺乳组相比,血浆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在断奶后不同时间均显著提高(P<0.05),35日龄断奶组仍显著高于哺乳组(P<0.05)。与22日龄断奶仔猪相比,24日龄p38 MAPK磷酸化水平与总水平的比值显著增加(P<0.05),并达到高峰,随后此比值随着日龄的延长逐渐降低。结果提示,21日龄仔猪断奶后肠形态和肠黏膜屏障受损,在35日龄肠形态基本恢复,但是肠道通透性仍未恢复,仔猪断奶后肠道通透性的恢复滞后于形态学重建,断奶应激激活了p38 MAPK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6.
断奶日龄对仔猪肠粘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本文研究了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肠粘膜形态的影响。试验分17日龄(1组)、21日龄(2组)、28日龄(3组)、35日龄(4组)断奶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窝,定时定点制杀取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空肠下段、回肠作组织切片,观察其绒毛高度、隐窝 深度、绒毛宽度、肠壁厚度。结果表明,仔猪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空肠下段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宽度、肠壁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断奶日龄越早,仔猪肠粘膜变化越大,其中绒毛高度下降幅度越大,恢复时间越长,一般在断奶后8-12d降至最低,随后恢复较快。1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下降;绒毛宽度各组各部位均呈先变窄后变宽趋势,肠壁厚度以1组变化明显。从小肠各部位比较,绒毛高度十二指肠最高,空肠上段次之;隐窝深度、绒毛宽度也以十二指肠最深或最宽;肠壁厚度以回肠最厚。仔猪在29日龄时各组各部位肠粘膜指标降至最低水平,之后,随着日龄的增加,各指标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在番鸭小肠不同肠段的表达规律。试验测定90和300日龄公番鸭体重与小肠形态发育,采用RT-PCR比较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SLC1A1、SLC1A4、SLC7A1、SLC7A5和SLC7A9在90和300日龄公番鸭小肠不同肠段的表达量,并进行高、低体重组300日龄公番鸭回肠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除回肠绒毛高度外,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壁厚度、隐窝深度和绒毛宽度以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300日龄番鸭空肠和回肠的肠壁厚度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5),90、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P<0.05);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和空肠SLC1A1 mRNA表达量、十二指肠和回肠SLC7A5 mRNA表达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SLC7A9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300日龄番鸭回肠SLC1A1、SLC1A4、SLC7A5和SLC7A9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肠和十二指肠(P<0.05);...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pH、黏膜形态结构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用48头平均体重为(6.39±0.42)kg的(21±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性别、体重和窝源基本一致原则随机分为2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1组为对照组,采用基础饲粮;试验2组为益生菌组,每千克基础饲粮中添加1×109 CFU活菌.试验期为21d.结果表明:1)28日龄时,益生菌组回肠内容物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和对照组相比,添加益生菌制剂,28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P<0.05),显著提高回肠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回肠隐窝深度(P<0.05);35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提高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空肠、回肠隐窝深度(P<0.05);42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空肠隐窝深度(P<0.05).3)28日龄时,益生菌组盲肠内容物中丁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5日龄和42日龄时,益生菌组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知,添加益生菌制剂能改善断奶应激对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提高肠道淋巴细胞数量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降低肠道pH,从而缓解断奶应激对肠道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形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21日龄断奶的杜大长仔猪72头,按试验要求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2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含1%谷氨酰胺(Gln)日粮,试验期21 d,在断奶后0 d、7 d和14 d分别屠宰取小肠测重,并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测定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试验结果表明:断奶后7 d,日粮中添加Gln可显著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小肠相对重量,提高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的高度,降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隐窝深度;断奶后14 d,日粮中添加Gln对断奶仔猪的生长和肠道形态发育影响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评估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对仔猪断奶前生长性能、绒毛形态及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将300头新生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对照组进行哺乳(不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处理1组哺乳的同时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处理2组仅补充中链甘油三酯(不哺乳)。结果 :仔猪出生后第6和8天,处理1组仔猪体重较对照组和处理2组仔猪分别提高7.02%、14.10%和9.23%、12.55%(P 0.05)。仔猪出生后1~6 d处理1组较对照组和处理2组日增重分别提高40.58%和29.33%(P 0.05),而仔猪出生后1~8 d,处理1组日增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34.34%(P 0.05)。与对照组相比,补充中链甘油三酯产品的处理组仔猪血浆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升高(P 0.05)。处理1组仔猪出生后6 h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处理1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仔猪出生后6和8 d,处理1组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处理组仔猪出生后8 d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但处理组仔猪出生6和8 d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仔猪出生后6 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 0.05)。结论 :断奶前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可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提高仔猪以血浆中中链脂肪酸浓度,改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白术多糖(PAM)对仔猪生产性能和消化功能的影响,确定仔猪日粮中适宜白术多糖添加量,为白术多糖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44日龄、平均体重8.94 kg的DLY三元杂交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3、4、5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抗生素(杆菌肽锌+硫酸粘杆菌素)及0.05%、0.10%、0.15%的白术多糖,正试期为30 d。从试验第1天开始测定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指标,30 d后进行屠宰,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做肠道组织切片,观察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并计算出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间平均日增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统计结果差异不显著(P 0.05);0.1%PAM处理组的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0.1%PAM处理组的料重比与0.05%PAM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各处理间仔猪的腹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十二指肠段和空肠段中0.1%PAM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在回肠中各组绒毛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回肠段中0.1%PAM组隐窝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 0.05);在十二指肠中和空肠段中0.1%PAM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与各处理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 0.05);回肠中各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相比差异性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补料日龄对哺乳期仔猪消化道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母猪分娩时间相差在48h之内、泌乳性能良好、产仔数接近的12窝仔猪,分4个处理组,分别于仔猪出生后7、10、15日龄和21日龄开始补料。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仔猪胃凝乳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15日龄时仔猪胃凝乳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10日龄补料组到28日龄断奶时胃蛋白酶活性与胰蛋白酶活性最高(P<0.05);7日龄与10日龄补料组仔猪28日龄断奶时脂肪酶与淀粉酶活性最高(P<0.05)。本试验证明,仔猪出生后10日龄补料对28日龄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谷氨酰胺和牛磺酸对仔猪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氨酰谷氨酰胺( Gly-Gln)和牛磺酸(Tau)对早期断奶仔猪小肠各段黏肠DNA和形态的影响.以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养和屠宰试验,研究Gly-Gln和Tau对早期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肠DNA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Gly-Gln和Tau均可提高小肠各段黏膜DNA的含量.Gly-Gln组能显著提高空肠和回肠段的黏膜DNA含量,Tau组和复配组对小肠各段黏膜DNA含量影响不显著;Gly-Gln组极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黏膜厚度(MT),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后段的绒毛高度(VH),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空肠前段和中段的隐窝深度(CD),极显著提高了空肠前段和中段的VH/CD,显著提高了回肠段的VH/CD;Tau组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段的VH并降低了CD,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段和空肠中段的VH/CD;复配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段和空肠中段的CD,极显著提高了空肠前段、中段和回肠段的VH/CD.这说明,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0.25%Gly-Gln和0.1% Tau能有效提高仔猪肠黏膜的发育及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复合植物精油(OCT)对脂多糖(LPS)刺激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8日龄左右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4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LPS组和OCT组。对照组和LPS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OCT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50 mg/kg OCT。试验期21 d。于试验第21天,LPS组和OCT组仔猪注射LPS(100μg/(kg·BW)),对照组仔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3 h采血;6 h后,屠宰全部仔猪取肠道样品测定有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降低趋势(P0.05),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血浆和空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LPS组相比,OCT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提高趋势(P0.05);血浆CAT、空肠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0 mg/kg O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LPS刺激引起的仔猪氧化应激,改善仔猪肠道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系统研究荣昌乳仔猪二糖酶的发育规律,为荣昌乳仔猪饲养工艺研究及产业化示范优化补料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30窝胎次、产仔数一致的荣昌乳仔猪随机分为补饲(A)组和非补饲(B)组,A组从6日龄开始补饲,B组不补饲,分别在第0,2,5,8,11,15,19,23,28,30,35天取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前、中、后各段)、回肠测定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补饲对小肠中3种二糖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补饲组乳糖酶活性在空肠段8,11,15天显著高于其他各天(P<0.05),蔗糖酶活性在空肠前段和中段11,15天显著高于其他各天(P<0.05);非补饲组麦芽糖酶在十二指肠19天、空肠前段19,15,28天显著高于其他各天(P<0.05),乳糖酶活性在十二指肠15天、空肠前段和中段15,11天显著高于其他各天(P<0.05)。说明乳仔猪进行补饲能提前二糖酶发挥高活性的时间;21日龄断奶二糖酶活性对补饲仔猪的影响小于非补饲组;21日龄断奶仔猪比28日龄断奶仔猪酶活性的波动更大;乳仔猪乳糖酶活性在8,11,15日龄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银杏叶复方对脾虚性断奶仔猪肠黏膜形态、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25日龄健康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成3组,即银杏叶复方组、脾虚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颈部注射利血平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虚性腹泻模型,银杏叶复方进行治疗。预试7 d后进行正式试验,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银杏叶复方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P0.05),十二指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脾虚模型组(P0.05);银杏叶复方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P0.05),回肠V/C极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P0.01);银杏叶复方组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空肠和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目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可知,银杏叶复方有修复脾虚性断奶仔猪的小肠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益生素和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肠道pH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素和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肠道pH及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将240头平均体重6.83kg的21±2日龄PIC杂交断奶仔猪分为4个处理.试验Ⅰ组(正对照组,含有较多的鱼粉和乳清粉)、试验Ⅱ组(负对照组,含有较多的豆粕)、试验Ⅲ组(负对照+益生素0.035%)和试验Ⅳ组(负对照+低聚木糖0.002%)。试验结果表明:与负对照相比.日粮中添加益生素和低聚木糖能显著提高仔猪十二指肠、回肠、盲肠和结肠的pH(p〈0.05),能显著提高仔猪空肠绒毛长度(p〈0.05),对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影响不明显;日粮中添加益生素能显著缩短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添加低聚木糖有缩短仔猪回肠隐窝深度的趋势:仔猪日粮添加益生素和低聚木糖能显著提高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绒腺比(p〈0.05),对仔猪回肠绒腺比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喂人工乳对14日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抗氧化能力及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14窝共112头平均体重为(4.79±0.56) kg的14日龄"长×大"二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21日龄断奶组和14日龄断奶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21日龄断奶组仔猪14~21日龄时由原圈母猪饲喂母乳,14日龄断奶组仔猪断奶后饲喂人工乳至21日龄,2组均于22日龄时开始饲喂相同的教槽料,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与21日龄断奶相比,1)14日龄断奶极显著降低仔猪15~21日龄时的平均日增重(ADG)(P0.01),显著提高22~28日龄时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显著降低21日龄体重和腹泻率(P0.05);2)14日龄断奶极显著降低仔猪的空肠隐窝深度(P0.01),极显著提高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1);3)14日龄断奶极显著提高仔猪回肠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的mRNA相对表达量(P 0.01),显著降低空肠黏膜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综上所述,与21日龄断奶相比,人工乳饲喂14日龄断奶仔猪降低28日龄时仔猪的体重、空肠抗氧化能力和屏障功能,但对仔猪28日龄时的肠道形态有改善作用,并降低其腹泻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和海藻多糖微量元素螯合物在断奶仔猪上应用的效果,试验将160头胎次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依照体重相近的原则分成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重复20头猪。对照组饲喂断奶教槽料+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试验组饲喂断奶教槽料+海藻多糖微量元素螯合物,试验期为18 d。试验结束时,计算猪平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腹泻率;每组每个重复选1头接近平均体重的仔猪屠宰,取免疫器官(胰腺、脾脏、淋巴结与胸腺),计算器官指数;取十二指肠近端段、空肠中段和回肠远端段组织样本,制作组织切片,测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9.5%、18.6%(P<0.05),料重比降低7.7%(P<0.05),腹泻率下降48.6%(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胰腺指数与淋巴结指数分别提高20.5%和14.9%(P<0.05),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较对照...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讨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仔猪肠道形态结构及空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遗传背景、胎次和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对照组仔猪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Ⅰ组仔猪饲喂奶粉饲粮(由某公司提供),试验Ⅱ组仔猪饲喂用发酵豆粕代替10.0%普通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Ⅲ组饲粮是在试验Ⅱ组基础上用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代替3.0%原有原料,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1饲粮中用发酵豆粕代替10%普通豆粕显著提高35日龄仔猪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降低35日龄仔猪隐窝深度,提高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P0.05)。2饲粮添加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显著提高了35日龄仔猪各段小肠的绒毛高度,降低35日龄仔猪各段小肠隐窝深度,提高42日龄各段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3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对照组空肠微绒毛稀疏、短小、排列不整齐;试验组仔猪空肠微绒毛较长、整齐、密集,尤其是添加嗜酸乳杆菌组效果最好。4饲粮中用发酵豆粕代替10%普通豆粕显著提高了35日龄仔猪空肠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P0.05),提高42日龄仔猪麦芽糖酶活性(P0.05),提高42日龄仔猪麦芽糖酶活性。5饲粮添加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与只添加发酵豆粕相比,仔猪空肠二糖酶、Ca2+/Mg2+-ATP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35日龄时Na+/K+-ATP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发酵豆粕可改善仔猪空肠微绒毛结构,减缓断奶应激引起的乳糖酶急剧下降,提高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用嗜酸乳杆菌培养物替代原有原料3%后各指标效果更好,替代后其效果与奶粉饲粮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